佛学的辨证:维摩诘所说经

2024-01-27 19:41

简介维摩诘所說經注释易读李鑫森注释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目录第一品 佛国第二品 方便说法第三品 维摩诘和阿罗汉们第四品 维摩诘和诸菩萨第五品 文殊师利菩萨问疾维摩诘第六品 不思议解脱法门第七品 菩萨的众生观第八品 佛道第九品 入不二法门第十品 众香国取食第十一品 四述菩..

维摩诘所說經注释易读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目录

第一品 佛国

第二品 方便说法

第三品 维摩诘和阿罗汉们

第四品 维摩诘和诸菩萨

第五品 文殊师利菩萨问疾维摩诘

第六品 不思议解脱法门

第七品 菩萨的众生观

第八品 佛道

第九品 入不二法门

第十品 众香国取食

第十一品 四述菩萨行 菩萨行总结

第十二品 见阿閦佛

第十三品 法供养

第十四品 弥勒、阿难受命传法

附注

维摩诘全部详细目录

◇◇◇◇◇

维摩诘所说经

一名不可思议解脱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第一品 佛国

本品论题:

1 有众生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菩萨和菩萨净土。

2 心净则佛土净。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广严城】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

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这些菩萨都是诸佛神威的具体的体现,是大众熟知和敬仰的,都已经达到了接近于佛的得大自在的智慧的境界】。为护法城【佛菩萨一切正法】,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大力宣扬佛法】,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众生的天然朋友和保卫者】。绍隆三宝【佛、法、僧】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五盖与十缠,皆烦恼之数。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十缠:十种之妄惑,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悔、六睡眠、七掉举、八昏沉、九嗔忿、十覆】,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踰于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救度一切众生,可以在天、人、鬼、畜生、地狱之中任意出入生死】,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众生只要见到这些菩萨,甚至只是听到这些菩萨的名号,都能得到大的利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与会菩萨有】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听法。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勇健能飞之鬼】、乾闼婆【闻香音乐神】、阿修罗【似天而非天之神,常与天帝战争】、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头有角之歌神】、摩睺罗伽【大蟒神】等悉来会坐。

诸比丘【出家僧人】、比丘尼【出家尼姑】、优婆塞【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俱来会坐。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佛为无量大众说法,大众恭敬围绕,譬如须弥山王在大海之中。佛安坐在由众宝做成的师子座上,神威光芒遮蔽了一切与会的大众。】

尔时,毘耶离城【广严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无论這些世界有多廣阔,过去、未来有多久远,都清楚显现宝盖之中】。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解脱山】、摩诃目真邻陀山【大解脱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尔时,一切大众,覩佛神力,叹未曾有【与会的一切大众,看到佛的如此神力,全部赞叹这从未见过的场景】、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是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

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

众覩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

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

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

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罣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都想得知佛国土的清净境界。请世尊为我们说说诸菩萨修行净土情况】”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你们能为诸菩萨,询问我怎样修行净土。你们大家要仔细听,一边听一边思考,我现在就开始讲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菩萨,凡是有众生的地方就有菩萨佛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菩萨就是为利益众生而建立佛土,为调伏(培养、教育、带领、成就)众生而建立佛土,为教导众生如何培养进入佛门的智慧而建立佛土,为启发众生怎样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而建立佛土。为什么是这样呢?这是因为菩萨建立净国的目的,都是为了有利于众生的缘故】。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为成就众生建立佛国,建立佛国的事就不是建筑在虚空之中了】。

宝积、当知直心【心地正直】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不说假话、表里一致的人就能住到菩萨所建立的净土】。

深心【深信佛、深入佛理】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不杀、不盗、不*YIN*、不贪、不瞋、不痴、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正思维】众生来生其国。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给与一切众生乐。悲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喜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舍无量心,怨亲平等,不起爱憎】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四摄法【四种接近、团结众生的方法: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心生欢喜而与我接近,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达到度人的目的。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与社会各阶层中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方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对应于不同根基众生的,导向真实的,容易实施的方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回向心【把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给众生】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说除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贪瞋痴】八难。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十善【不杀、不盗、不*YIN*、不贪、不瞋、不痴、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富足而行为清净无欲】、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善于调解他人之间的矛盾】、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立志追求真理和实踐所立志愿】。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调和制伏意念】。随意调伏,则如说行【则能按佛所说而修其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于众生】。随其回向,则有方便【种种切合各个众生需要的方便法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如果菩萨心净则佛土净的话,那么世尊在做菩萨时意岂不净,还是佛土就是如此不净呢】。”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你认为如何,是日月不净呢?还是盲者看不见呢?】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是失明的人因眼病不能见的缘故】。”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这是因为你的心中存有高下的分别心。不能用佛的智慧来观察的缘故,所以见此土为不净耳。】

“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你现在且看看,佛土严净吗】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为了救度尚未知佛的众生】,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就好像各位天王、天人都是用宝器进食,但是因为每位的福德不同,宝器中饭食的色也有不同。所以说,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不生不灭】。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这时与会的求声闻乘的三万二千天帝及天、人,得知一切由因缘而生的事和物(有为法)都是变化无常,由此而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理法,烦恼断尽,心意解脱】

◇◇◇◇◇

第二品 方便说法

本品论题:

1 维摩诘居士生活在大众之中,利益于众生和社会。

方便品第二

尔时,毘耶离【广严】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维摩诘-清净无垢、名声远播之义】,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已悟得不生不灭】。辩才无碍,游戏神通【神通广大】,逮诸总持【掌握了法理的总纲】,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深入理解佛法的道理】,善于智度【智慧解脱到彼岸(智-般若,度-波罗蜜、解脱到彼岸)】,通达方便【应用各种切合实际的方便法门】,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又善于分别众生各个根基的不同(聪明和愚钝),采取适用的方便法门教度众生】。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对于各种身、口、意方面所作所为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赞叹、得意】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示现普通人】,居毘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严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以忍(辱)为行为准则,对待、平息各种瞋怒】。以大精进【勤奋努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一心修持禅定(禅定包括止、观、禅那)、寂灭,消除任何胡思乱想】。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以佛的大智慧克制各种愚蠢无明,虽然是白衣(居士),却奉持严格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却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外,有妻子女儿,然更加注重修行清净,对于子女,既不溺爱,也不指望回报】。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虽然衣饰华丽,然而更注重自已的品行。虽然象凡夫一样饮食,但更多的是用禅法养其心神,资益慧命】。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到了娱乐场所,也要以博弈游戏所示现的种种道理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而不动摇对于佛法的正信。虽然明了世间的一切学问,但其学问的中心是佛法、全力弘扬佛法、用正法领导长幼,维摩诘居士得到一切众生最大的尊敬。】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YIN*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维摩诘居士善于一切治生经营之道,虽获俗利,但并不因获俗利而喜悦。外出走动,随时随地都在做利益众生的事。维摩诘居士处理政务,以救护一切众生为要。在辩论演讲场合,则能引导众生信仰大乘。进入学堂,则能启发教导孩子。进入酒色场所,能使沉缅于酒色之人觉醒。】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断离贪心执着】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剎利,帝王贵族】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去除知识阶层傲慢】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教以正确治政方法】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政宫女。【使后宫清净】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为平民增兴福力】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因能为诸梵天教以深刻透彻的道理而倍受尊重】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示现世事变化无常,不可贪图享乐而倍受尊重】。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维摩诘居士若在护世神明,护世神明中因为维摩诘能为护诸众生而倍受尊重。】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维摩诘是佛,入世示现为居士,为教化救度众生,也示现有生老病死,这一次,维摩诘居士病了,众人探望。】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维摩诘居士说:】“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肉身靠不住】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生【人身就好像火焰,从情爱的渴求中生成】。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自己知道已經獲得解脫的智慧,於一切法知覺照了。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到彼岸】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第三品 维摩诘和阿罗汉们

本品论题:

1 不舍道法而做各种凡夫该做的俗事,这才是禅坐。

2 无利无功德才是出家修行的目的。

3 一切法都是妄见,懂了这个道理,才叫做奉持戒律。

弟子品第三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维摩诘心中想念世尊释迦牟尼佛:“我生病卧床,大慈大悲世尊一定会关怀我的】。”

〈一〉怎样坐禅

【释迦牟尼佛派舍利弗尊者探望维摩诘】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舍利弗尊者表示不堪此重任】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坐禅】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不要以为这样坐着就是坐禅】。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禅坐就是要在任何情况下,不感觉有自己身体、意识。人在入静入定之中而又不妨碍日常诸事(行、住、坐、臥四大威儀),这才是禅坐。不舍道法而做各种凡夫该做的俗事,这才是禅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这才是禅坐。已经达到诸见不动(不为邪见所动),而仍然修行三十七品,这才是禅坐。不断什么烦恼而入涅盘,这才是禅坐。能这样禅坐,才是佛所倡导的坐禅。’世尊!当时我听维摩诘所说,只有默默领教,不能回答。所以我不能担当代表您去看望维摩诘长者的任务。】

〈二〉为居士说法,应契合佛法实质、精髓。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目连尊者也表示不堪此重任】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毘耶离大城【广严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为在家的白衣居士说法,不应该象你现在这样说。说法的人应该契合佛法实质、精髓来讲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六道众生区别之相、众生与非众生区别之相,称为众生垢。从佛法讲,这二个区别都不是真实】。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把虚幻、速朽、贪欲、不净的躯壳妄执为我,并且以此不实躯壳与其它躯壳加以分别称为我垢】。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到,而现在则是分分秒秒都在流逝】。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没有示现机缘】。法无名字,言语断故【佛法是难于用人类语言表达的】。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难于通过人的知觉观受所体会】。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也不需要各种理论来解释,因为这些理论都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本来就没有我和我名下的一切】。法无分别,离诸识故【佛法本来就要断除各种感知分别】。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没有比较的对象】。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不生成什么,也不是由什么原由产生的】。法同法性,入诸法故【诸法平等同一,因为佛法就在世间法中】。法随于如,无所随故【‘如’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却又生成万物万法之所在】。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佛法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各个方面都不变异】。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佛法恒常,因为法不是建筑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种感觉上】。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没有来、也没有去,因为法没有可执住的地方】。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也就没有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法不增不减,法无所可归依,法与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联系,法没有高下的分别,法永恒不变,法不是通过观行可以获知的。】。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法相就是这样不可说,你又如何为众生说法】?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说法的人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而听法的人也是什么也没有听到。就好像一个魔幻师在为一群变幻出来的幻人在讲课】。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罣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只有懂得了以上道理,方能随机说法,方能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说法,善于知见这些,才能无所挂碍,以救拔一切众生之苦的心赞叹大乘佛法、念报佛恩、不忘记佛、法、僧三宝,然后才能为众生说法。】。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我听维摩诘如此所说,竟不能复辩,所以我不能担当代表您去看望维摩诘长者的任务。】

〈三〉行乞不问贫富,受众生一食则为众生贡献一切。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大迦叶尊者也表示不堪此重任】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想那时,我在贫穷人家住的地方行乞】。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虽有慈悲心,但是还没有想到一切众生,你只在贫民中行乞,而不理会富人】。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吃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根据万物平等思想,尊者应该挨户乞食而不分贫富。为了最终修到断食,就应行乞食。为了解脱这个四大和合肉身,就应该吃东西。接受是为了贡献,为了更好的利益众生而不仅是接受众生布施】。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以一切皆空思维方式,不管进入村庄还是城市,不管所见是什么色彩,所听到的是何种声乐,所嗅到是何种香风,所得到的是什么样的食物,都不必加以分别。各种接触和感受都不能影响修行者的智慧修证】。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认识到所见各种东西都是幻相,既无自性也无他性。本来就不是真实存在,如今也不消灭】。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八种外道见解指:见、思惟、语、业、命、方便、念、定】入八解脱【注4】。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盘。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受众生一食则为众生贡献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象这样接受他人施食的修行者,才能没有烦恼也没有不烦恼,既没有进入禅定也没有脱离禅定,既没有住在世间也没有涅盘离开人世。对于布施者不分别谁布施多谁布施少,谁得到了功德谁没有得到功德。这才是真正佛道,不是小乘声闻。迦叶!如果是这样乞食,就不是白白吃施主的饭了。】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得到从来未曾有过的认识智慧】,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闻此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对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又想,这样的辩才智慧只有道行高深之人才能有呀,谁听了能不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呢!从此以后,我是再不劝人修行小乘了】。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四〉理解了就能解脱,得到解脱就是佛法。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须菩提尊者也表示不堪此重任。为什么呢?想那时,我曾到维摩诘居所乞食】

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你如果能对食物的好坏不起任何分别,以平等心看待,那么你就懂得了诸法平等无差别的道理。懂得了万法平等,则对各种食物就不会起分别心。只有这样行乞,才可以吃乞讨来的食物。】

若须菩提,不断*YIN*、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须菩提,你如果不断除*YIN*怒痴,亦没有*YIN*怒痴;不毁坏自己的身体,而意却在万物同一的如来法身;不灭痴爱,而有大智之明和解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却也是既没有解脱,也没有束缚;不见四谛(苦集灭道),也不是不见四谛;没有得到佛果,也不是没有得到佛果;不是凡夫,也没有脱离凡夫的一切;不是圣人,也非不是圣人;虽然成就一切法,却没有诸法的法相。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才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毘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不见佛、不听闻佛法,把外道六师作为自己的老师,外道六师堕落了,你也跟随堕落,乃可取食。这句活的意思是诸法实相、同一、无分别。】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须菩提,作为修行者,应悟了各种邪见而不到解脱的彼岸,处于八难(注2)之中而不求无难,同于烦恼而远离清净(把自己置于众生之中)。另外,你得到了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无诤三昧(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再有,布施你的人没有福报,供养你的人堕落到三恶道中,你成为了众魔的同伴和帮手(不应认为自己应该得到供养)。同时,你与众魔及忙忙碌碌的凡夫没有什么二样,对于一切众生都生有怨心,毁谤诸佛、毁谤佛法,不入觉悟者行列,最终不得灭度解脱(要好好反省)。你如果是这样的话(听懂了上面所说道理),就可以取食。】

时我世尊,闻此语,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世尊呀!当时的我,听到这些话,竟不懂得他讲了什么道理,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不敢拿钵,正要转身就走时,又被维摩诘居士叫住,他说:‘嗨!须菩提,你不要惧怕,把钵拿去吃饭吧!’又说:‘你意如何,如果是一个如来化身的人,听到我这些责难的话会害怕吗?】

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一切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相状(表达方式)】。至于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惧【不会执着于语言文字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语言文字本性就是不能充分正确地表达事物(佛法)。不要语言文字,理解了就能解脱,得到解脱就是佛法】。’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五〉莫以秽食 置于宝器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不要把老师不正确的见解传给新学比丘】。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应当知每个新学比丘心里想些什么,不要把琉璃混同水晶。你不能知众生根器,就不能教授小乘法。这些比丘本来没有疮,就不要挖他们的肉。要想走大道就不能指引小路。不能把大海放在牛足印中。不能把日光和萤火相比。富楼那,此比丘前世就是修大乘道的,在入生过程中忘了这些,你怎么能教导他小乘法呢?以我看来,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原来根器之利钝。】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时豁然还得本心【时维摩诘即入正思维禅定,帮助此比丘看到了他们的前世。原来此比丘曾于前五百世中供养五百佛,在五百佛所学习过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比丘当场即时还复本性】。

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于是诸比丘就向维摩诘顶礼。因为维摩诘的说法,这些比丘得到了不复退转的无上正等正觉。当时我就想,小乘声闻不能看到人原来的根器,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六〉以不生不灭思想方法,理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想那时,佛为诸比丘略说了佛法要义,其后我就为这些比丘进一步发挥讲解,讲解什么是无常、苦、空、无我、寂灭。】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不能以生生灭灭的思想方法来讲解佛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诸法本性说到底不生不灭,变化无常的只是表象,这才是无常的真实含义;五受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归根到底本来是空,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无苦无乐,这才是苦的真实含义;诸法究竟无所有,这才是空的真实含义;有我无我实际上是一回事,这才是无我的真实含义。法本来就没有生成,现在也无法消灭,这才是寂灭的真实含义。】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七〉佛得真天眼 不以二相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有一次,我坐禅后起身散步。这时有梵天严净天王,与万名梵天天人一起,放净光明,来到我处,稽首作礼问我:‘阿那律,你的天眼能看到多远?】

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就象观看手掌中庵摩勒果一样清楚】。’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这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嗨!阿那律,你天眼所见,是有作相呢?还是无作相?假使是有作相,那就是有为(有因缘造作)法,那么就和外道的五通是一样的。如果是无作相,那就是无为法(无因缘作用的,这里指真如无为,即,所有的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寂静的,没有任何差别的,平等的),不应该看见什么。’】

世尊,我时默然。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正思维禅定】,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不是有作相,也不是无作相。不是世俗所见,也不是涅盘寂灭所见。非二谛之相,二谛:世谛、真谛。世谛,世俗的真理和方式方法。真谛,涅盘寂灭之真理】。’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八〉奉持戒律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想那时,有二比丘犯了戒律,因为羞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说:‘嗨,优波离,我们犯了戒律,因为羞耻,不敢问佛,愿你能为我们开导解释,能使我们忏悔,消除罪业。’我即按照佛法来教育他们。】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不要加重这二位比丘的罪业。应当立即直接除灭他们的罪业和疑悔,不要扰乱他们的心志】。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佛是这样说的,因为心有尘垢所以众生有尘垢,因为心清净所以众生清净。正因为心同样也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所以和心一样,罪业的尘垢也如此】,诸法亦然,不出于如【诸法也如此,都不能离开如(非有、非无、不变、寂默、平等无差别)】。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正是这样,你优波离,当心相得解脱时,还有没有尘垢呢】?’

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生生灭灭变化无常】,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不牵扯、互不挽留,一转眼就都过去了,一瞬也不停留】。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懂了这个道理,才叫做奉持戒律,才算真正的理解】。’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这二名比丘听到这里就说:‘这才是真正的上等智慧呀!这是优波离所不能及的,优波离虽然奉持戒律第一,但不能辩说。】

我即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除了佛之外,没有那一个阿罗汉和菩萨能比得上维摩诘的乐说之辩,维摩诘明达智慧就是如此啊】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二比丘疑悔解除,从此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并且立下宏愿:‘愿令一切众生都有维摩诘那样的辩才。’】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九〉无利无功德才是出家的目的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毘耶离【广严城】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你是佛的儿子,舍弃了王位出家为道,出家的人有什么利益呢】?’我即如法【按照佛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无利无功德才是出家的目的】。有为法【有因缘造作】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因缘造作】,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外道种种错误的见解观点。注6】,处于涅盘,智者所受【涅盘得道,才是智者目标】。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净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得五力【信力、精进、念、定、慧】,立五根【信根、精进、念、定、慧】。不恼于彼,离众杂恶【在家行善,称为俗善,善而不纯,其中杂有的功利思想及家庭利益,称为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摒除各种外道思想,超越各种名誉称号,这些都是假名而已】。出淤泥,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跳出五浊恶世的这个淤泥,没有了任何束缚,也没有了任何我的东西,既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任何扰乱,内心平静喜悦。随时注意呵护自己的心念,随时处于禅定之中,不犯身、口、意业的任何过失。如果能做到这些才是真出家。】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允许】,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只要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出家了,就是具足。】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十〉佛示现人身于五浊恶世,言传身教,也有患病。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什么事呀?今天一早就来这里。】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不要乱说。如来的身体乃是金刚之体,各种恶病已经断了,已是各种善果汇集之体,还有什么疾病!什么烦恼呢!】

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麁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自已疾病都不能治,还能治别人的病吗?】

仁可密速去,勿使人闻。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你可悄悄地速速离去,不要让别人知道了。阿难,你应该知道,所有如来的身体都是法身,不是有欲望身体。佛为世尊,超越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没有烦恼,各种烦恼已经全部消灭,佛身无为,不会堕入有种种差别的诸法、诸物,这样的身体还能有什么疾病?还能有什么烦恼呢?】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这时的我,世尊,实在深感惭愧,我难道不是亲自听佛所说,要我去化牛乳的吗?还是我听错了呢?】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阿难,维摩诘居士所言是没有错。但是因为佛显身示现于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恶世,于法,言传身教,度脱众生。阿难,快去化牛乳吧,不要惭愧犹豫!】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

第四品 维摩诘和诸菩萨

本品论题:

1 平等地保护恶知识。

2 救助苦难和供养佛有同等功德。

菩萨品第四

〈一〉一切众生都是从如中来。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想那时,我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法,说修行不退转菩萨。】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注5】,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预言你一生当得无上正等正觉。可是你准备用那一生来实现世尊的预言呢?是过去生呢?将来生呢?还是现在生?如果是过去生,则过去的已经过去;如果是将来生,则将来的还没有来到;如果是现在生,则现在的却是分秒都在流逝而无法把握。】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实时亦生、亦老、亦灭【正如佛所说,比丘,你们这些人每分每秒都是处在亦生、亦老、亦灭之中】。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如果因为修证得到了不生不灭,而受到佛的受记,不生不灭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弥勒会得到世尊为你授记?】

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还有,到底是‘如’生时得受记呢?还是‘如’灭时得受记呢?如果是在如生时得受记的话,如从来就没有生过。如果是在如灭时得受记的话,如从来就没有消灭过。一切众生皆是从如中来,一切法亦是从如中来,众圣贤亦是从如中来,至于弥勒亦是从如中来。】【如:不动、寂静、平等不二,非有非无,空无所有,却又生成万物、万法。】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弥勒能得佛的受记,一切众生亦应得佛的受记。为什么这样说?这就是因为我们所说的如,就是没有任何变化和差别的平等】。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应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盘相,不复更灭。【为什么?一切众生都具有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如果弥勒得灭度,一切众生亦应该得灭度,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佛都知道,一切众生毕竟寂灭,最终都入涅盘,没有再一个寂灭。】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所以弥勒,不要以不完全的见解为诸天子讲说。实在是因为,既没有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指修行不退转菩萨)的人,亦没有从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后退(指不退转菩萨)的人。】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弥勒,应当教导这些天子舍弃分别心,舍弃分别菩提(觉悟、不觉悟、有点觉悟、部份觉悟)之见,为什么?所谓菩提,既不能以身得,也不能以心得。】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表现的形态】故。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因为不观也就脱离了各种因缘】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因为什么不想也不做,也就没有了忆念】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因为舍掉了见执、编见、主观成见】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因为离开了各种妄想】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因为障碍阻挡了你的欲求】。

不入【人的感觉器官的感知】是菩提,无贪着故。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因为顺其自然、顺于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所执着的是法理】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因为到达的是实际所在】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因为没有差别也就摆脱了思量】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因为本来就没有(世界的、万物万法的)生、住、灭】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因为各种好坏感受不能会聚作用】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因为不合也就脱离了一切自寻烦恼习气】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因为没有地方可放,也就是没有了各种形态和颜色】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因为各种名字都是空的没有意义的】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因为一切如梦如幻,也就没有了得到和舍弃】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因为没有胡思乱想也就得到了清静】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善于寂静,则本性清静】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所求的人是不会再去攀缘什么的】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因为一切法平等】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因为诸法没有可比喻的】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因为诸法本来很难彻底了解】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不生不灭】。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二〉处处是道场。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毘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我正想出城寻找一个好的修行处,就问维摩诘:‘那里是道场?’】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正直心】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发心修行、决心做善事】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深信佛、深入佛理】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因为忍辱可以使你对于一切众生都不产生仇恨埋怨】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因为勤奋努力就不会懈退】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心情平和】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因为智慧能在诸法中证得佛的正法】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因为悲而能忍受疲劳苦难】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喜欢佛法】

舍是道场,憎爱断故。【舍弃能断灭憎爱】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解脱就能扔掉一切背负】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因为方便可以教化众生】

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四摄,四种接近群众的方法。四摄可以接近大众】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多闻可以按听到学到的去做】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降伏妄想心是道场,因为降伏了妄想可以正确理解一切法】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因为可以舍去一切有为法】

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四谛是道场,因为苦集灭道是世间真理】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因为烦恼才知道空无平等。(如实,真如平等,体离虚妄)】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心有众生才知无我】

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懂得了一切法皆空的道理】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一切魔怨不能倾动】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是道场,无所趣故。【因为三界中没有可所向往、可留恋的地方】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见注3】

三明【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是道场,无余碍故。【没有遗存的任何障碍】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懂得了这些道理,善男子,菩萨如果能按六种到达解脱彼岸方法(六波罗蜜)教化众生,那么菩萨在做事时,不管是举足还是下足,都是从道场来,都是依据佛法。】’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三〉魔宫天女。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为什么呢?想那时,我在静室中,魔王波旬带领一万二千名天女,象天帝一样,演奏着鼓乐弦歌来到我的住处,他们一起向我致礼,稽首我足,合掌恭敬地站在一旁。】

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我以为是天帝来了,就对他们说:‘善来,天帝,你虽然有福,但是也不能放纵自己,不要过于铺张。你应当懂得五欲(色、声、味、香、触)的享乐是变化无常的道理,以求进一步修行善本,修行对于身命财坚固不坏的善法。’】

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魔王波旬即语我言:‘正士,请接受这一万二千天女,送给你为你日常扫洒。’】

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我言:‘天帝,我不能要这一万二千天女,这与我沙门释子不相适宜。’】

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他不是天帝,他是魔王波旬,是来扰乱你的】。’

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你把这些天女都给我,很适合我】。’

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与。【魔王波旬很是惊恐害怕,心想维摩诘来找我麻烦了,想隐形逃走,可是魔王波旬尽其神力根本逃走不得。这时空中有大声说:‘波旬。把这些天女都给了维摩诘,你才能走掉。’魔因为害怕,想了很久不得不把这些天女送给维摩诘。】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此时维摩诘对诸天女说:‘魔王已经把你们都送给我了,你们现在都应当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随即根据每位天女根基为诸天女说法,使诸女,生起引发修行善法决心。】

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又对诸天女说:‘你们现在已经决心修道,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该再向往五欲的享乐了。’】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

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维摩诘答:‘常信佛是法乐,渴望听闻佛法是法乐,供养众生是法乐,远离五欲的享受是法乐,观五阴(色受想行识)如怨贼是法乐,观四大(地水风火)如毒蛇是法乐,观内入(色声香味触法)如空聚是法乐,处处随时坚守信念是法乐,饶益众生是法乐,敬养师是法乐,广行布施是法乐,坚持戒是法乐,忍辱柔和是法乐,勤集善根是法乐,禅定不乱是法乐,离垢明慧是法乐,彻底觉悟心是法乐,降伏众魔是法乐,断诸烦恼是法乐,净佛国土是法乐,为成就庄严相貌而修各种功德是法乐,庄严道场是法乐,听闻高深佛法不畏是法乐,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不在不适宜的时间娱乐是法乐,亲近同学是法乐,亲近不同观点的人而心中无障碍是法乐,平等地保护恶知识是法乐,亲近善知识是法乐,心喜清净是法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法乐,以上这些都是作为菩萨的法乐。’】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魔王波旬对诸女说:‘我希望和你们一起还回天宫。’】

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你已经把我们送给这位居士,我们也有了法乐,我们很快乐,不再惦念五欲之乐。’】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魔王波旬转而对维摩诘言:‘居士,你把这些天女布舍给我吧。作为菩萨,不是应把自己所有一切都布施给他人的吗?’】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维摩诘言:‘我已舍矣,你就领她们回去吧!我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满足他们合乎法理的愿望。’】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我们为什么还要回魔宫呢?】?’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维摩诘言:‘各位姊妹,有一种修行的法门名叫无尽灯,你们应当修学。所谓无尽灯,就好比一盏油灯点燃了百千盏油灯。黑暗的地方都有了光明,光明始终不尽。就是这样,各位姊妹,这就是一位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使他们都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非但不会减损自己的信念,因为传播佛法,而增益了自己的一切善法,这就叫做无尽灯。你们虽住魔宫,以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都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既为报佛恩,亦大大地利益了一切众生。’】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四〉布施大会。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我为我父设立一个施舍大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施舍大会不应当按你现在这个样子设立,应当设立成为一个不只是布施食物、财物,更应当是布施佛法的大会】?’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

答曰:‘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所谓的法施大会,无前无后,一时(不受时间限制)供养一切众生,这才叫法施大会】。

曰:‘何谓也?’【‘具体地应该怎样做呢?’】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用真正的悟道,生起对于众生的大慈爱之心】,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为救度众生,生起救拔众生于苦难的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奉持正法,生起引发喜心】,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应用智慧,培育增长舍心(放下一切)】,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克服悭吝心、贪心,生起增长布施到达解脱的彼岸(檀波罗蜜)】,

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以化解犯戒,生起增长持戒到达解脱的彼岸(尸罗波罗蜜)】,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以无我法,培育增长忍辱到达解脱的彼岸(羼提波罗蜜)】,

以离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罗蜜【以远离身心的种种显现形态(离身心相,比如没有精神、腰酸背痛等等),培育增长精进到达解脱的彼岸(毘梨耶波罗蜜)】,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正觉悟道,培育增长禅定到达解脱的彼岸(禅波罗蜜)】,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以一切智,培育增长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般若波罗蜜)】。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虽然努力教化众生,却不离一切皆空,不认为自己为众生做了什么】,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不舍有为法,而同时深入证悟诸法无相】,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示现受生,但又是无愿无作】,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为护持正法,最大限度应用种种方便力】,

以度众生起四摄法【为了度众生,努力修持四种接近大众的方法】,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以敬事一切,尽心克服懈怠和傲慢】,

于身命财起三坚法【认识到身命财的变化无常,生起并深入修行对于身命财的三坚法】。

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中,生起生成正念】,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于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生起生成扑质正直心】,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正行善法,追寻清净活命】,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心净欢喜,乐于接近贤圣】,

不憎恶人起调伏心【不憎恶人,生起引发调伏心】,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以出家法,生起引发深心(深信佛、深入法理)】,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按佛法佛理行事,生起于多闻多学】,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以无诤法,愿意独处空闲处】,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趣向佛慧,时时修习宴坐(坐禅)】,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为解众生缚,立志修行证道】,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为了有好的身相、心相及净佛土,时刻不忘施行福德业】。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知一切众生心念,相应说法,学习并获得智业】,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同一平等),生发慧业】,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发一切善业】,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日常踐行一切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只有这样,善男子,这才是法施大会。如果有菩萨安住在法施会中,菩萨才是真正的大施主,亦是一切世间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内心得到从未有过的清净】,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请你一定收下,由你处置】。’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如果施主能以平等心布施最下乞人,那么和供养佛所得功德无所分别,等同于大悲不求果报,这才是真正的法施】。’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

第五品 文殊师利菩萨问疾维摩诘

本品论题:

1 众生病则菩萨病。

2 ‘空’也是空

3 菩萨只有去除了爱、见,才能解众生缚。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世尊,很难与维摩诘上人辩论应对。维摩诘透彻了解一切事物和法理的本质实相,善说正法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所为事业,已经全部知悉,已能自在深入诸佛秘藏,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大智慧方便说法,皆已达到了无畏自在。虽然如此,我还是应当遵照佛旨去探望维摩诘。”】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实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毘耶离大城【广严大城】。

〈一〉病因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你来了,文殊师利。不来才是来,不见才是见(来和见都是一种现象,都不是真实】。”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正是这样,居士。如果来了,就不能再来。如果去了,就不能再去。为什么是这个道理呢?所谓来,没有来的地方。所谓去,没有地方可去。所谓可见,其实不可见。】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懃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现在我们先把这个题目搁下,居士,你的病能忍住吗?医治的怎么样啊?病情好点了吧?世尊非常关心你的身体健康,派我代表他向你问候!居士,你的病是怎么生的?生病有多长时间了?怎样才能看好你的病】?”

维摩诘言:“从癡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从愚痴无明萌生爱,我就生病了。因为一切众生病,所以我病。如果一切众生病愈,那么我的病也就好了。为什么是这样?菩萨是为了救度众生而进入到生死轮回之中的,有生死当然也就有病。如果众生能够脱离疾病,那么菩萨不会再生病】。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病者,以大悲起【至于这次生病的起因,菩萨病是为大悲救拔众生之苦而起】。”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诸佛国土也都是空】

又问:“以何为空?”【为什么是空?(众生虚妄才是空,佛土真实,怎么是空呢?)】

答曰:“以空空。”【因为一切法都是空,因为众生的认识和知见都是空,因为证道觉悟也是空,也就是说空这个概念的本身也是没有,也是无。】

又问:“空何用空?”【既然一切法都是空,怎么还要用菩提的智慧,证悟这个空呢】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没有了分别,‘空’的概念也就了没有了】

又问:“空可分别耶?”【空难道可以分别吗?】

答曰:“分别亦空。”【不需要分别,因为分别本身也是空】

又问:“空当于何求?”【怎样求得诸法皆空,空亦空的智慧觉悟?】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见注6】。”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当于一切众生内心所想中求。至于您问为什么没有侍者,那是因为一切众魔及诸外道都是我的侍者。为什么这样说?所谓的众魔,乐生死。而菩萨也不舍弃生死。外道者,乐诸见(指六十二见)。而菩萨不会被诸见所动摇。”】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居士所患疾病,身体哪里不舒服呢】?”

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我这个病没有具体的病处,也不可见】。”

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那你这个病是身体上的病呢?还是心理上的病】?”

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不是身体上的病,因为身体只是一个假合的东西。也不是心理上的病,因为思想只不过是一种幻化】。”

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万物由四大组成,地大、水大、火大、风大,那你这个病又是四大中哪一大的疾病】?”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我这个病不属地大但亦不离开地大,不属水大但亦不离开水大、不属火大但亦不离开火大、不属风大但亦不离开风大。但是众生病确实是从四大起,因为众生有病,所以我病】。”

〈二〉宽慰病者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盘。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应该说身体健康变化无常,不要说厌离这个病秧的身体。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盘。说身无我,而且还要说有了这个身体能够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但不能使病人为过去罪业所困。以自己疾病痛苦想到他人疾病痛苦,应当认识到以前宿世所种苦因带来的无数劫的病痛,从而想到要利益一切众生,想到要修行福德,清净活命,不要产生忧愁烦恼,经常勤奋努力,立下当作医王,疗治众生之病的大愿。菩萨就应如此慰问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三〉正确对待自身疾病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居士,有疾菩萨,应当如何对待自身所患疾病】?”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有疾菩萨应当这样想,我现在的这个病,都是从前世妄想颠倒及各种烦恼中生,这个身体、这个病上都不是真实,谁是得病的人呢!为什么这样说?身体只是四大的某种集合体,只是假名叫个身体。四大无主,所以身体亦是无我】。

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又,我现在的这个病都是因为执着于我引起的,所以不应产生对于我的执着。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了病根,就应立即去除关于我相及众生相的各种想法,对病应当有个正确的认识】。

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应该这样想,现在这个身体是由各种因缘共同作用和合而生成,生成只是因缘聚会的生成,消灭只是因缘的消散。又,各种因缘之间聚散并没有先期的联系,疾病生成的时候,病不会说我来了,疾病消灭的时候,病不说我消灭了。】

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是即大患,我应离之。【彼有疾菩萨为消灭这个病缘,也要有个正确的思想,应当这样想,消灭这个病缘的想法亦是颠倒,颠倒者是即大患,我应离之。】

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怎样才能远离这种颠倒思想?应远离对于我和我的一切执着。】

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怎样才能远离我和我的执着?也就是离二件事(生、死)。怎样才祘远离这二件事?这就是不念内、不念外,一切事物都要平等对待。】

云何平等?为我等、涅盘等【怎样才是平等?我等(生平等),涅盘等(死平等)】。所以者何?我及涅盘此二皆空【这二样东西都是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这二件事只不过是起个名字叫做我、叫做涅盘,这二件事没有实在的决定的意义】。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求得了这个平等,再也没有余病,只有‘空’在生病,而空病毕竟亦空】。

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所以说有疾菩萨以不受任何疾病,而经受各种病痛;没有修得佛法,亦不消灭各种病痛,而最终却是证悟佛法。】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从自己身上的病痛想到处在恶趣中的众生,生起引发大悲救拔众生苦难之心。我既然想通了这个道理,还要使一切众生想通这个道理。但是这也只能去除众生的病象,而不能去除众生的病缘。为了断除众生生病的病根,就要教导众生】。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求财、求名等】。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攀缘些什么?谓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什么是无所得?谓离二见。什么是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这就是有疾菩萨对待病痛的正确态度,只有菩萨智慧才能断除老病死苦】。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如果不是这样,这位菩萨自己所修治一切均为无慧无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譬如说只有战胜了怨魔,才可说是勇健。只有这样,同时去除老病死者,才是菩萨】。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彼有疾菩萨更应这样想,象我这种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也是非真非有。】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爱见,爱执和见执,或贪着或偏爱、或分别或偏见。)菩萨救拔众生如果有了爱、见心,这种恶想就应舍离。(菩萨应有的是无所贪着、等视众生如一子,救拔众生于苦难。)】

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菩萨是应该断除客尘烦恼而起救拔众生于苦难之心】。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在生生死死之中不为爱、见之烦恼所覆】。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如果自己被缚,又能如何解开他人的束缚呢!如果自己无缚。当然是能解开他人的束缚。】

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调和、降服、控制、引导】,是名无方便慧缚。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执着于】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是名有慧方便解。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该这样调整自已的心态,使自已的心念不处在调伏之中,同时亦不处在不调伏之中。为什么呢?如果不调伏自已的心念,这是愚人所为。如果使自已的心念处在调伏之中,则是声闻小乘修行方法。所以说,菩萨不应该使自已的心念处在调伏、不调伏之中。离开了调伏和不调伏,就是菩萨行。】

〈四〉菩萨行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盘不永灭度,是菩萨行。【处在生死轮回之中,而不为五浊恶世所染污;已经涅盘,却又不是永久的灭度,是菩萨行。】

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

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虽过魔行,而现降众魔,是菩萨行。【虽然早就经过了众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的考验和磨难,但仍然显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求一切智,但不作不合时宜的追求,是菩萨行。】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然证悟诸法不生不灭的道理,而不入不生不灭的正位,是菩萨行。】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然志在救度一切众生,而无爱执,是菩萨行。】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然乐于远离一切,而不厌弃现在的这个凡体身心,是菩萨行。】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然生活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

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然明了一切皆空,而仍然培植众德、积累善本,是菩萨行。】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然已经证悟到凡有相都是空,而仍然慈悲救度众生,是菩萨行。】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然奉行不造作生死业因,而仍然进入轮回显现一个身形相貌,是菩萨行。】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然不起任何心念,而仍然做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然以修习布施、戒、忍辱、精进、正思惟禅定、智慧等六种方法已经达到了解脱的彼岸,而仍然遍知一切众生自在之本心及尘心浊念,是菩萨行。】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然已是修达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但仍然有一定的烦恼,是菩萨行。】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然已修成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而不贪着生于清净的梵天世界,是菩萨行。】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然修行正思维禅定,获得了真正的解脱,而不随禅定住于佛土,是菩萨行。】

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然已经做到了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但不是永远不入凡世,不要身、心,是菩萨行。】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然早已做到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而仍然时时不忘身心努力精进,是菩萨行。】

虽行四如意足【四种禅定,修此四者,能如意开发神通。1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2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3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4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虽行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虽行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

虽行七觉分【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

虽行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修此八正道,便可证得阿罗汉果】,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虽行止观【止—入静、观—观慧,禅定包括三方面内容,止、观、禅那】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然已经修证到诸法不生不灭,而仍然积累功德以使自已的外表和内心涵养都能可爱惬悦、庄美威严,是菩萨行。】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然有时显现为声闻、辟支佛的威仪,而不舍大乘佛法,是菩萨行。】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然达到了诸法的究竟净相,而随需要显现众生的各种身相,是菩萨行。】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然已经观悟诸佛国土本性是永远的寂静、平等、真空,而仍然为众生示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盘,而不舍于菩萨之道【但仍然不舍弃大悲救苦的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带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第六品 不思议解脱法门

本品论题:

1 真正求法的人,就应该对于一切法都是无所求

2 十方无量无数世界中,作魔王者,也有很多是深入奉行修持不思议解脱法门的菩萨。

在不思议品第六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没有床座,我们这些人坐哪里呢】?”

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求床座耶【怎么啦?仁者,你是为法而来的呢?还是为求床座而来】?”

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

〈一〉佛法无求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求法之人,连身躯性命都不在乎,何况只是床座呢】?

1 无处可求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无色之求。【求法之人,不在色、受、想、行、识中求,不在界(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入(六根与六尘)中求,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求。】

2 没有老师可求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不着于佛求,不着于法求,也不着于僧众求】。

3 没有时间可求(人生和认识人生的阶段)

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夫求法者,不能在经历人生痛苦中求,不能在人生痛苦的原因中求,不能在人生痛苦的消灭中求,不在人生痛苦消灭之道中求(注7)。为什么呢?因为法无戏论。如果有人说,我应当或者已经认识人生痛苦、断除人生痛苦的原因、消灭人生痛苦、修行消灭人生痛苦的道法,这其实戏论,不是求法。】

4 没有方法和途径可求

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嗨,舍利弗,法本来就是寂灭,如果以生灭观点看待法,所求也离不开生灭,这不是求法。】

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盘,是则染着,非求法也。【法没有任何执着及所执着的东西,如果执着于法,甚而执着于涅盘,种种执着,不是求法。】

法无行处【心意没有可涉的境景】,若行于法【如果內心涉境】,是则行处【那就只是身口意在造业】,非求法也。

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法既没有可爱取的、也没有应舍弃的,如果一定要有所得到、有所舍弃,那么只是在得到、舍弃某种东西,非求法也。】

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法没有居住的场所,如果找到某个场所,也只是执着于进入某个场所,非求法也。】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法没有具体的表现形态(无相),如果根据某种显示的形态来认识法,那么所求的只是某种显示的形态,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法不会有任何执着、先入之见、某种思考问题的立场)】,若住于法【如果有任何偏见】,是则住法【那么只是在某种偏见之中】,非求法也。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法不可以用见、闻、觉、知来感受,如果用见闻觉知的方法求取法,那么所得还是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法名无为【无因緣造作】,若行有为,是求有为【如果从有为中求,那么所求还是有为(有因緣造作)的东西】,非求法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求法的人,那么就应该对于一切法都是无所求】。”

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二〉不思议神通

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你游遍了无数的、千万亿的国土,你看那个佛国,有上好的、妙功德成就的、师子座床】?”

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经三十六个象恒河沙那么多的国土】,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

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实时彼佛【须弥灯王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于毘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阎浮提又名南赡部洲,是娑婆世界欲界中的四大部洲之一,即我们现在所居住地方】

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请座,请诸位坐。” 维摩诘自己也起身坐到师子座上】

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维摩诘的居室中的有神通的菩萨,即自变形,坐上了四万二千由旬高的师子座。但是其中一些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都无法坐上如此之高的师子座。】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这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事情】。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毘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有一种解脱法门,名不可思议】。

若菩萨住是解脱者【如果菩萨深入奉行修持这个解脱法门】,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不打扰】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制造陶器之人把制作陶器用的轮盘】着右掌中,掷过恒河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延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或有众生希望长寿活在世上,而此人又是可得度者,菩萨即把七日延长成为一劫(非常久长的时间),使此人以为自己过了一劫。或有众生不希望长寿久住人世,而此人又是可得度者,菩萨即把一劫变成七日,使此人以为自己只不过过了七日。】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

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

又,舍利弗,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

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着口中,而身无损,外诸树木亦不摧折。

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

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着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无所打扰】。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王身。

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各种各样的声音】,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

舍利弗,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

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赞叹这是以前从未听说过的】。

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有人在盲者的前面,显现各种色像,盲者是不能看见的。一切声闻小乘,听到这个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也不能理解和信仰,理解上差别就是如此之大。智者听到了,有哪一个不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呢?】

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这些声闻、罗汉为什么不进修大乘呢?声闻小乘比起大乘来,已如败坏种子不能生长。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一切魔众的活动余地呢】?”

大迦叶说是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魔王。【维摩诘进一步纠正补充说:“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也有很多是深入奉行修持不思议解脱法门的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而现身作魔王。】

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十方无量菩萨也有化作乞丐】,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琉璃、车磲马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

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现行逼迫【有威德力,所以对众生行严酷考验】,示诸众生如是难事。

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凡夫、下劣、无有力势,就没有能力做这样的‘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

◇◇◇◇◇

第七品 菩萨的众生观

本品论题:

1 菩萨观众生,就好像幻师见所幻人。

2 佛法不可说,然而也不要离开语言文字说解脱,因为一切法都是解脱相。

观众生品第七

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菩萨应该认识到,菩萨自身及众生都是幻相、都是空。】

〈一〉再述菩萨行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只有风大、水大、火大、地大四大】、如第六阴【只有色,受,想,行,识五阴】、如第七情【只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情】、如十三入【只有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十二入】、如十九界【只有六根、六塵、六識共十八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以上这些都是不存在的东西】

如无色界色【如无色界色中的色。色是身体、土石、云雨等物质的总称,不是单指颜色】、如焦谷牙【烧焦的谷粒发芽】、如须陀洹身见【阿羅漢初果】、如阿那含入胎【阿羅漢三果】、如阿罗汉三毒【阿罗汉已断貪瞋癡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不能生育的女人生育女儿】、如化人【幻影中的人】起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以上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

1 慈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我应当为众生讲说这个真实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慈】。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菩萨行寂灭慈(即无缘慈,心无分别,普救一切,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一切众生自然获益),这是因为本来就是无所生,无所起】;

行不热慈【清凉无烦恼】,无烦恼故;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平等之慈,因为无生无灭,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自然平等】;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彼我既空,怎么会有诤讼】;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内、外本来没有区别,不存在合不合的问题】;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外物不能坏,因为归根究底都是空的】;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行如来【万物万法从‘如’而来】慈,得如相故【‘如’相,空无一物,却又生成万物】;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既已自觉无生,必能觉未觉者】;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断世俗因缘】;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一切法平等,怨亲平等】;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断除爱执(贪着、偏爱)】;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大乘才是大悲】;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于投胎入生死没有疲厌】;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使众生觉悟,才是真施舍,称为法施】;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担负救度众生的重任,如大地能持万物】;

行禅定慈【禅行益人】,不受味故【爱、着于禅,称为受味。不受味才能化益】;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所行、所求、所示现都是机缘最适当之时】;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已有无相法力,可以随机变化一切相】;

行无隐【光明正大,公开透明,有罪必悔,不隐其过】慈,直心清净故;

行深心【深信佛、深入佛理】慈,无杂行故【不杂有世俗思想及声闻见解】;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观空见真,没有虚假】;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即住涅槃乐】;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2 悲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菩萨所作功德,全部贡献给众生】。”

3 喜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只要对众生有所饶益的事,都要欢喜地去做,没有任何恼悔】。”

4 舍

“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佑,无所悕望【所作福佑,不希求任何回报】。”

5 依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在生死过程中,菩萨依靠什么】?”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应当以什么为出发点】。”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当以度脱一切众生为出发点】。”

6 止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7 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8 住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善念、恶念是从人现在的身体上来,善事、恶事都是人的身体所做】。”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从男女爱欲来】。”

又问:“欲贪孰为本?”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注7】为本。”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已经完全没有根了,再到哪里去找‘没有根’的根呢?文殊师利,从无住这个根本,立一切法(不带任何先入之见,没有任何预设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众生)】。”

〈二〉诸法无分别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1 合乎佛法、不合乎佛法没有分别

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这花不合乎佛法,所以去之】。”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不要认为此花为不合乎法,为什么要这样说?只要是花都无所分别。合乎法、不合乎法只是你,仁者自己思想中产生的分别想法。奉持佛法出家,有所分别才是不合乎法,没有分别才是合乎佛法。你看各位菩萨,身上都不粘着花,这说明这些菩萨已没有任何分别的思想。譬如人有害怕畏惧时,非人(凶神恶煞)就有了钻孔子的便利。如果是修行弟子恐惧害怕生死,色声香味触的欲求就有了干扰其人心志的便利。对于已经离开恐惧害怕的人,一切五欲的欲求干扰也就无能为害了。难改的积久未尽的人,花便粘着在其身上。积习已尽的人,花不能粘着在他的身上。”】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天女,你在此室时间很久吗】?”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我在此室时间和年长(耆年—古代指六十岁)德高尊者舍利弗(其实天女年龄比舍利弗大得太多)得道解脱(指皈依佛)时间一样长。”】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在这室中那么久啊】!”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年长尊者舍利弗得道解脱时间也这样久啊】!”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作为大智慧尊者,为什么而默然不回答呢】?”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已得解脱的人是没有什么言词可以说的,所以我对这个问题不知说什么是好】。”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天女说:“语言、辩说、文字也都可以显示为解脱。为什么这样说?所谓解脱,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文字亦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所以说,舍利弗,不要离开文字说解脱。为什么?一切诸法都是解脱相。”】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YIN*、怒、痴,为解脱乎?”【“不是说应该以远离*YIN*、怒、痴为解脱吗?”】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YIN*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YIN*怒痴性即是解脱。”【“这是佛针对未得佛法,而处处以得佛法自居的骄傲自大的人所说,教育这些人应远离*YIN*、怒、痴为解脱。如果没有这些自以为是的人,佛就会说*YIN*怒痴最终即是解脱。”】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善哉,善哉。天女,你是怎样修得这么高的辩才?”】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即于佛法为增上慢。”【“正因为我什么也没有修、什么也没有得、所以才能辩说。为什么?如果认为有所修、有所得,这样的人对于佛法必定是自以为是的人。”】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你在小乘、中乘、大乘中选择哪一乘呢?”】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就好像人进入到瞻卜(栀子花)林中,只闻到瞻卜的香,不嗅其它的香味。也好像我们进入到了现在这个居室,只闻佛的功德之香,闻不到声闻、辟支佛的功德之香。舍利弗,只要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进入这个居室之中的,听闻维摩诘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都是发心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我在维摩诘这个居室听讲已经有十二年,从没有听闻声闻法、辟支佛法,但闻菩萨的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常显现八样从未见到过、听到过的难得之法】。

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不被各种尘垢所扰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六种解脱到彼岸的修行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赒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此室常现这八样从未见到过、听到过的难得之法,有谁见到、听到了这等不可思议的难得之法后,还会再喜乐于声闻小乘之法呢?”】

2 男女身相没有分别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你为什么不转女身为男身】?”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我十二年来一直无法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女人相,如何叫我转女身为男身呢?这就好像魔术师变幻的幻境中女人,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不转女身为男身,此人提的问题正确吗?”】

舍利弗言:“不也【当然不正确】,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实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舍利弗,你如果能转你现在的这个女身为男身,那么一切女人都能转女身为男身。如果说舍利弗不是女人而现女身相,那么一切女人亦是这样,虽现女身而不是女人。所以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实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女身相貌,不在,也没有不在】。”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3 生与灭没有分别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你在这世界上寂灭后,应到哪里往生】?”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佛化身所生的地方,就是我往生的地方】。”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佛化所生,没有灭,也没有生】。”

天曰:“众生犹然【众生也是一样】,无没、生也。”

4 过去、将来、现在没有分别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还有多久可以修得无上正等正觉】?”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我得无上正等正觉,亦无是处。为什么这样说?菩提无住处。所以没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那么,今诸佛得无上正等正觉,已得的、将来应当得的,如恒河沙一样多。这又怎么说呢?”】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这些都是世俗文字的说法(为凡夫俗子说的方便说法),说有三世。不是菩提(正觉),有过去、现在、将来。”】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曰:“无所得故而得【没有,正因为什么也没有得,所以也就得了】。”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这位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佛,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有愿求都已实现,得不生不灭之无生法忍,住永不退转,根据天女本愿,所以能随意显现方便的身相,以利教化众生。”】

◇◇◇◇◇

第八品 佛道

本品论题:

1 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2 一切尘劳烦恼皆是修行成佛的必需的因缘。

佛道品第八

〈一〉三述菩萨行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菩萨怎么样才能真正修得佛道】?”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如果菩萨所作所为不在正道,菩萨就是真正修得了佛道】。”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什么是菩萨所作所为不在正道】?”

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菩萨即使到了五无间地狱,而仍然没有烦恼慎怒】。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至于饿鬼,而仍然想着施舍、供养三宝、救度众生】。

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而升天到了色、无色界道却不以为有什么特别的胜境】。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表现出贪欲,却远离各种污染和执着】。

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表现有瞋恨有忿怒,但是对于一切众生从来都没有怨恨】。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表现愚痴,而时时以智慧检讨自己的思想行为】。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表现出吝啬、贪,而又能舍去内外所有一切,并且不惜贡献出身命】。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表现出不守戒律,而安住于净戒,甚至只是犯了很小错误,也怀有大惧】。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表现出瞋怒,却一直是慈爱和忍让】。

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

示行乱意【心烦意乱】,而常念定。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大乘未闻法】。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刑残,而具种种美好相貌】。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金刚力神、梵天帝】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

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现于涅盘,而不断生死。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二〉尘劳之畴,为如来种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什么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缘,必备的条件】?”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爱执、贪着、偏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一个有生命的身体是修行成佛必需的条件,思想观念上的无明、爱执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缘。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注8)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缘。以要言之,六十二见(注6)及一切烦恼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缘。”】

曰:“何谓也【请详细说一说】?”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已经成了佛,那就不能再说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譬如高原陆地,不会生长莲花,卑湿淤泥之中,才能生长莲花;所以说如已经证得无为(无因缘造作)成了佛,那就不再能生于佛法。这就是说烦恼泥中,乃有众生生起引发佛法】。

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又如把种子播撒于空,终不能发芽生长;把种子播撒于粪壤之地,就能滋养生长茂盛。所以说如已经证得无为成了佛,那就不再能生于佛法。如果一个人对于我的执着比须弥山还大,犹能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那就能生佛法。所以说一切烦恼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缘。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同样地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返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善哉,善哉!文殊师利,说得好,说得对。正如你所说,一切尘劳烦恼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缘。我们这些人如今已不能再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了。众生、甚至是堕落到五无间地狱罪人,都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们这些人却是永不能发,就好像眼晴坏了的人再也不能看见东西,耳朵坏了的人再也不能听到声音,鼻子坏了的人再也不能闻到香味,舌根坏了的人再也不能分辨滋味,肢体麻木的人再也不能感受触摸。同样地修行声闻小乘断了诸结的人,时时都在听闻佛法,却再也不能在佛法中有所复益,永不志愿。所以,文殊师利,凡夫对于佛法可以有返复,而声闻没有返复!为什么呢?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可是断了烦恼的声闻小乘,时时都在听闻佛、法、力无畏等,却始终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居士,你的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伎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踰,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经书禁呪术,工巧诸伎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心,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或现作*YIN*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佑利众生。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或现离*YIN*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假令一切佛,于无量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

第九品 入不二法门

本品论题:

1 “法门”就是入道的门径。不二法门,就是平等且没有任何差别、无所分别的独一无二之法门。本品中有三十多位菩萨以举例方式说明:“任何看起来不同的、相持的二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对立的二个方面,它们可以显现为对抗的、斗争的;也可以显现为相助的、相成的;这些显现都只是假相,其本性是空无、寂静、平等、没有任何差别。是假相都应该消除。”

2 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

3 不执着于相,亦不执着于无相。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理解、掌握、应用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生、灭是相反而又相成的二个方面。法本不生,今则无灭;真正理解、觉悟到诸法不生不灭的道理(无生法忍),就是进入到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我、我所有的(指我的身体及一切身外之物,不包括一个人的本识、灵魂)是不同的、相持的二个事物。正确认识到因为有了我,所以便有我所有的,若无有我,则无我的。这就是进入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受(感觉器官对于外界的感觉、感知)、不受为相对的二个方面。如果无所感受,也就无所得,以不可得故,必定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垢、净为相对的二个方面。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灭除了垢、净二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是动(妄想心起)、是念(心来观境)为不同的、相持的二个方面。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一相(认为有一个唯一的真实的相)、无相(认为诸法都是空的,根本没有相),为不同的、相持的二个方面。如果懂得了实相即是无相的道理,而又不执着于无;平等地看待实相、无相,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菩萨心(利他度众,着眼于亦空亦有)、声闻心(独善自度,着眼于空)为不同的、相持的二个事物。明白起心动念(心相)其实是空,两者都是幻化;无菩萨心、无声闻心(不加以区分),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善、不善为相持的二个方面。如果心中没有善与不善的分别,内心进入到无相的境界,而通达者(诸法亦然),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罪(报)、福(报)为相对的二件事。如果深入研究罪报的本性,就明白罪报与福报无异。以坚无不摧金刚智慧,确定、明了、彻底破除罪报相与福报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有烦恼、无烦恼,为相对的二件事。如果认识到一切诸法平等无二,那么就没有烦恼、不烦恼的区分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有为、无为是相对的二件事。若离一切数(数—对于种种事物和行为的分别),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对于一切都无所妨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本质还是空,即是出世间;于世间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盘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生生死死、涅盘寂灭为二。若能见到生死根本所在,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尽、不尽为二。不管法最终是尽、还是不尽,这些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没有尽、不尽的区别;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我、众生、万物,都是从‘如’而来,平等且没有任何差别),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明、无明为二。无明最终达到的,即是明,而明亦不可取(因为所有相都是虚妄);离一切数(舍弃对于种种事物和行为的分别),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不是色消灭了得到空,而是色的本性就是空。至于受、想、行、识等也同色一样,识与空相对为二,识即是空,不是识消灭了才得到空,而是识本性就是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四种异(即地、水、火、风四大)、空种异(即虚空)为二。四种异的根本也就是空种异的根本,因为过去、将来、都是空,所以现今亦空;如果能如此认识到一切‘种异’根本就是空,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眼、色为二。若知眼视的实质,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也同样为二。若知意会的实质,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的本性,即是回向一切智的本性;同样的道理,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的本性,即是回向一切智的本性。于其中认识到它们都是同一本体的道理,是为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空、无相、无作,两两相持相待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空、无相、无作其中之一的解脱门即是懂得了空、无相、无作的三个解脱门,是为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佛、法、众,两两相持相待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存有肉身和肉身消灭是相对立而又相成的二个方面。身的存在即是身的消灭,为什么?见到身实相的人,不会去分别,肉身存有还是肉身消灭;有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懂得了这个道理而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身业口业意业,和真善美相对为二。身业、口业、意业,所造所作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名称;但是三业本来都是空,所以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这三业没有作相,即一切法没有作相。能依据这一原理,随顺破解诸法无作的智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福行、罪行、不动行(即菩萨行),两两相对。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对于这三种行为均不起分别的人,是为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因为有了我的执着,就有了非我,我、非我是不同的、对立的二个方面。只要知见了关于我的实相,也就没有我和非我;没有我和非我就不会产生分别、识别,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有所得、实相(诸法实相都是空、无、没有)为相对二个方面。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暗与明为二。无暗、无明则无有二;为什么?如入灭受想定(即灭尽定,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俱灭,心及心法一切皆亡),则无暗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盘、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盘、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乐涅盘、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盘、不厌世间,则无有二。为什么?若有缚则有解,如果本来就无缚,那么谁在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道是正道;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真实、不真实,相对为二。证见了真实之相的人只见无相,不见实,何况那些非实见者!为什么?真实之相非肉眼所可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按照我的看法】,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

第十品 众香国取食

本品论题:

1 不要以有限的修为来称量如来无尽的福慧

2 菩萨之法(大乘)与声闻(小乘)不相违背。

香积佛品第十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吃饭的时间快到了,这个居室中的这么多的人吃饭怎么解决呢】?”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你已经学习和奉行佛所说的八解脱(注4),怎么会在专心听闻佛法的时候想到吃饭呢?真的想吃饭,稍等一会儿,一定让大家吃到从未吃到过的食物】。”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正思维禅定】,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维摩诘居室中的人全部亲眼目睹了这些情景】。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谁能去众香国取饭食】?”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诸位之中难道没有人能去吗?真有些令人失望。(此句本意是勉励与会菩萨)】。”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此句之意是众菩萨不要自轻】。”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于是维摩诘,仍然在座位上,在大众前变化出一化身菩萨,这位化身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

而告之曰【维摩诘对化身菩萨说】:“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彼诸大士【众香国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这位上人是从哪里来?娑婆世界,在什么地方?什么叫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佛告之曰【众香国香积佛告众香国诸大士】:“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令娑婆世界的诸菩萨增益功德】。’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众香国菩萨问香积佛:“维摩诘是怎样一位人物,能够有如此化身,德力无畏,神足若斯?】”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众香国香积佛言:“维摩诘神通甚大,一切十方世界都能以化身往来,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香积佛言:“可以!只是你们要收起你们身上的香气。不要使娑婆世界的大众,生起引发诱惑执着之心。又应当改变一下你们本来身体形貌,不要使娑婆世界的求菩萨道者而自鄙耻。又,你们不要怀有轻贱娑婆世界的心,而作有碍修行的痴想。为什么?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化身菩萨拿了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

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是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毘耶离城【广严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毘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长者主月盖带领八万四千人,一起来到维摩诘居所】。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大阿罗汉】:“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各位仁者,可食众香国香积如来所施甘露味饭,此饭由大悲起、为大悲果,不要以有限的心意(小乘小器心态)来吃这碗饭,否则吃了不消化】。”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有一些道行浅的声闻心中想:“这么少的一点饭,怎么够这里如此多的人吃呢?”】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揣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化身菩萨说:“不要以声闻的小德小智来称量如来的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既使叫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都来吃这碗饭,每个人每次拿起的饭团都象须弥山那样大,吃一劫也吃不完。为什么?如来修行成就了无量无尽的,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如来所食之余,是永远不会吃尽的。”】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歹*斯]。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于是与会的大众都吃众香钵中的饭,全部吃饱了,而钵中的饭却一点也没有减少。其中诸菩萨、声闻、天、人吃了此饭后,身安快乐,就象一切安乐庄严世界的菩萨。并且身体各个毛孔都散发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解知佛法道理并修行戒律】;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因为娑婆世界众生刚强难化,所以佛就以刚强之语,教育引导众生。说的是地狱…】。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YIN是邪*YIN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悋是悭悋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盘。以难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怡-台+龙]悷不调【譬如象、马,性情乖张暴戾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解知佛法道理并修行戒律】。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众香国诸菩萨听闻这些,全部说:“我们从未听说过这些。娑婆世界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去了其无量自在神通之力。乃以难化众生所能接受的方法方便度脱众生。作为娑婆世界的诸菩萨亦能堪忍种种劳倦,谦让而不夸功,以无量大悲救苦心来生到这块佛土】。”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娑婆世界菩萨救拔诸众生大悲心坚定牢固,就象你们所说的。然而娑婆世界菩萨辛苦是辛苦,可是所积功德也多。娑婆世界菩萨一世饶益众生所得功德,要多于在一切妙香世界百千劫中才能完成的功德。为什么这样?因为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而其它世界净土是没有】。

何等为十?以布施摄【治理】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成就众生;是为十。”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娑婆世界菩萨成就几法?可以无毁、无伤、无疮、无疣、毫无遗憾地在命终之时生于其它别的佛国净土】?”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违背佛为方便度化声闻所说之法,大乘、小乘都是佛法,本来无所分别】。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十万】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一万】菩萨得无生法忍。

◇◇◇◇◇

第十一品 四述菩萨行 菩萨行总结

本品论题:

1 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2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3 总结菩萨行,入尽无尽法门。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不尽有为意思是指菩萨应该把该做的事一直做下去。不住无为意思是菩萨已经证得无相、证得涅盘,但不住在无生、无灭、无相的涅盘之中。】

菩萨行品第十一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维摩诘和文殊论法之时,释迦牟尼佛仍然在庵罗树园说法,庵罗树园的土地忽然变得广博、更加庄严、清净,庵罗树园一切都变为金色。】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在维摩诘居室中,维摩诘对文殊师利说:“我们一起去见佛与其它诸位菩萨,礼事供养。”】

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众坐已定。

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你看到了菩萨大士自在神力的所做所为吗】?”

“唯然已见。”

“于汝意云何【你有什么想法】?”

“世尊,我覩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我所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为不可思议,不是我们这些人企求得到的,不是我们这些人可以想象称量】。”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难言:“此所从来【这种香气是从哪里来】?”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这个香气能保持多久】?”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

曰:“此饭久如当消【此饭作用什么时候才消失】。”

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对于修持小乘声闻的人,如果还没有进入正位,食此饭者,要等到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对于尚未发心修持大乘的人,食此饭者,至发心修持大乘然后乃消。已发心修持大乘的人,要等到证得不生不灭,然后乃消。已证得不生不灭的人,食此饭者,修至下一生就能成佛的境界,然后乃消。譬如有一种药叫上味,只要是服了这药的人,要等到全身各种毒素全部消灭,然后此药作用乃消失。此饭也是一样,要等到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我从未听说过】。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种种威神庄严的美好身形相貌】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只要有众生应该以此因缘,解知佛法道理并修行戒律】。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阿难,有此四魔【注9】,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有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来扰乱、折磨、勞累众生;诸佛就以四魔、烦恼来作佛事】。

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以上这种方便说法叫做‘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解知掌握了这个法门,对于见到的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对于见到的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而对于这些不同佛土上的诸佛都能欢喜恭敬,赞叹诸佛未曾有的功德,而生清净之心。这是因为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佛国土有多种,而虚空却永远只有一个。以这样思想方法来见诸佛,佛的色身不也是有很多吗!但是佛的无碍无上的智慧,却也是只有一个】。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注3】、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正等觉】,名为多陀阿伽度【如来】,名为佛陀。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正等觉、如来、佛陀】,汝以劫寿不能尽受【即使有整整一个劫数那样长的寿命,也不能全部听完】。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一个劫数那样长的寿命】,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

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

佛告阿难:“勿起退意【不能有畏难退缩的情绪】,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我说你在声闻中是最为多闻,不是说你在菩萨中最为多闻】。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有智慧的人,是不会以有限的能力来度量诸菩萨的】。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阿难,正因为你们没有奉行修持菩萨所行,所以一切声闻、辟支佛,要得到象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娑婆世界国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诸佛方便说法,神通不可思议。为度脱众生故,随其所应,所显现佛国面貌也有差异。唯然,世尊,我们希望你能赐给我们一点佛法,当我们回到众香世界后,也能常常想念你,释迦牟尼如来的教导】。”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

何谓无尽?谓无为法。

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何谓不尽有为?【意思是指菩萨应该把该做的事一直做下去】

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惓。

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悋。

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着己乐,庆于彼乐。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

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

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而不舍世间法。

不坏威仪法,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

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

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意思是菩萨已经证得无相、证得涅盘,但不安住在无生、无灭、无相的涅盘之中】

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

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

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

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

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

诸正士菩萨,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尔时,彼诸菩萨【从众香世界来的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

◇◇◇◇◇

第十二品 见阿閦佛

本品论题:

1 第七品讲了菩萨的众生观,本品讲述菩萨的如来观。观察认识自身的真实相,也就是观察认识佛的真实相。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你想见如来(如来真实身相、真实道理),你认为应当怎样来观察认识如来】?”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是这样观察认识如来的。观察认识我自身的真实相,也就是观察认识佛的真实相】。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我观如来,以前没有来,以后也不会去,现今也不在什么地方。】

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应也不能以色(凭身形相貌)见到如来,不观色如(色如,身形相貌非有非无),不观色性(色性,身形相貌的本性因缘)。(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这一句说了不从色观,下一句是说不从其余四蕴观)】

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不应也不能从受想行识见到如来,不观识如(识如,识的非有非无),不观识性(识性,识的本性因缘)】

非四大起,同于虚空【不是由四大(地水风火)的各种因缘和合生成,而是和虚空一样】;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垢已离【离贪瞋痴】,顺三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无作解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注10】;

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

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

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

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

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着,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如来身相就是如此,这样来观察认识如来,名为正观,其它种种观点都是邪观】。”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你所得到的法,有没有生和灭】?”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没有生和灭】。”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如果诸法没有生灭相,为什么偏要问,你是哪个世界灭,来生到此?】

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幻师所变出幻男幻女,这男或女有没有生和灭呢】?”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没有生和灭】。”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

答曰:“如是。”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败坏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这是从未有的事。世尊,这人难道能舍弃清净土,而来生到此,喜欢这多怒多害的娑婆世界】?”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当太阳升起时,能与黑暗在一起吗】?”

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即无众冥。”

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那么太阳为什么要在娑婆世界运行呢】?”

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故不与愚闇【愚痴黑暗无知】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

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我应当坐在我的座位上,把整个妙喜国接取过来。】

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又要让三道宝天梯(中道黄金、左道玛瑙、右道水晶)自然涌出,可以使从娑婆世界至忉利天的诸天通过此宝天梯来到这里,既为礼敬无动如来,也为听受经法。】

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而娑婆世界之人,亦可以登上此宝天梯,上升到忉利,见到诸天,也见到妙喜世界成就如此这般的无量功德】。

上至阿迦腻咤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把妙喜世界从水际到色究竟天,一古脑儿全部接取过来,就象右手取一样陶器,拿一个华蔓(挂在颈上、身上的装饰丝花),让这里一切大众都能看到】。”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坐禅进入正思维禅定】,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妙喜国中已得神通的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问无动如来:“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然被接取到娑婆世界,而妙喜世界本身并无增减;对于娑婆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

皆曰【庵罗树园的会中大众】;“唯然,已见。”

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千、万、亿数】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注5】,当生彼国。

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

“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即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即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即为取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

第十三品 法供养

本品论题:

1 受持读诵供养本经者,即为供养过去佛、未来佛、现今佛。

法供养品第十三

尔时,释提桓因【天帝】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是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即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即为供养过去佛、未来佛、现今佛】。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天帝,假如有人,用一劫(极长时问)或一劫多的时间,恭敬、尊重、赞叹、供养三千大千世界中全部的无数的如来,并且在每一位如来灭度之后,又为如来的每一颗舍利子,造一个高至梵天、纵广天下、表刹庄严的七宝塔;再用一劫或一劫多的时间,以一切花香、璎珞、幢幡、伎乐供养这些舍利塔。天帝,你意如何,这人所种植的福多不多】?”

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可是你应当知道,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本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这些人所得之福远高于上面所说的人。为什么?因为诸佛、菩提全部都是从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中生,而菩提之相又是不可限量,所以这些人的因缘福德,不可称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曰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时期名叫庄严劫,在庄严劫时期有一个世界叫大庄严世界,大庄严世界有佛名药王如来,药王如来寿二十小劫,药王如来弟子,声闻僧有三十六亿那由他(万亿)。大庄严世界的菩萨僧有十二亿】。

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深信佛、深入佛理】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

即问:‘何谓法之供养?’

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

实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为法供养?’

佛言【药王佛说】:‘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善男子,我们所说法供养,也就是诸佛所说的意义深刻的佛经。这些佛经在一切世间中都是难以相信难以接受,同时这些佛经又是微妙难见,清净无染;这些佛经是不能用凡夫分别思维的方式所可理解的,这些佛经藏在大乘菩萨法藏之中,用佛的实相印鉴作为印封(陀罗尼印—实相印),能使菩萨证得不退转境界,成就六种到达解脱的彼岸;悉能明了一切法相,进入正觉的道法,在众经之上】。

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这些佛经,能使菩萨进入大慈大悲的境地,离众魔事及诸邪见;能使菩萨掌握因缘的理法,达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的智慧见识】。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

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盘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

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如果能听闻这些佛经,又能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这就叫名法供养】。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

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见,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佛告天帝【释迦牟尼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萨行。’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

“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萨道,得陀罗尼【总持,总的纲领】,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炎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駄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即我身是【天帝,那时的宝盖王,难道不是异人吗?宝盖王今现得佛号宝炎如来。其王千子,就是贤劫中千佛,从迦罗鸠孙駄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楼至。王子月盖比丘就是现在的我】。

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

第十四品 弥勒、阿难受命传法

本品论题:

1 菩萨有二类,第一类菩萨喜好文字修饰、华丽辞句。第二类菩萨不畏深义,能深入奉行修持佛法真如实相。

2 有二种新学菩萨不能明白经中深刻的道理。一种是没有听到本经,听到之后惊奇恐怖,产生疑问,毁谤不信。第二种是对于护持解说这类深经的人,不肯亲近、供养、恭敬,甚至数说其人过恶。

3 信解深法却不能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又有二种。一是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是虽解深法却又取相分别。

嘱累品第十四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我现在把佛在无穷长时间中所积累的所有的无上正等正觉法门,付嘱于你】。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阎浮提又名南赡部洲,是娑婆世界欲界中的四大部洲之一,即我们现在所居住地方】,无令断绝。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剎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向往大乘佛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

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无染无着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弥勒,你应当知道,菩萨有二类。哪二类?第一类菩萨喜好文字修饰、华丽辞藻。第二类菩萨不畏深义,能深入奉行修持佛法真如实相。喜好文字修饰的,当知是新学菩萨;如果对于这些无染、无执着、意义深刻经典,无有恐畏,能深入其中,明白经中真如实相的道理,听闻本经后,内心清净,受持读诵,按经中所教导修行,这是久修道行的菩萨】。

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还有二种新学菩萨,不能明白经中深刻的道理。哪二种?一种是没有听到本经,听到之后惊奇恐怖,产生疑问,从而不能理解奉行,也可能毁谤不信,而且这样说:‘我以前没有听到过这部经,也不知道这部经从哪里来?’】

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为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第二种是对于护持解说这类深经的人,不肯亲近、供养、恭敬,甚至数说其人过恶。这二种人,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自己毁伤了自己,不能于深法中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

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又有二种菩萨,虽然信解深法,但仍然只能是自己毁伤自己,不能于深法中证得无生法忍。这又是哪二种菩萨?一是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是虽解深法,却又取相分别。就是这二种】。

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应当远离和避免這些過失錯误,奉持如来在无穷长时间中所积累的无上正等正觉法门。若有未来世的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他们得到这些佛经与其念力,使他们能够受持、读诵、为他人广说】。

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皆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

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如你所说,佛也会参与并且帮助于你】。”

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都能得到这部经】。”

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在四周百由旬(由旬,三十里)范围内,令一切魔怨不能接近扰乱】。”

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接受、记忆、不忘、不失】是经,广宣流布。”

阿难言:“唯然,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

佛言:“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

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2012-10-10第二稿

2017-03-28第三稿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原文取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http://www.cbeta.org/)光盘,

电子佛典Rev:1.11 (Big5)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No:0475

◇◇◇◇◇

附注

注1:

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四念处,大小乘名有异。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是小乘四念处。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处。四正勤,恶法未生方便令不生,名一正勤。恶法已生方便令灭,二正勤。善法未生方便令生,三正勤。善法已生方便令增,四正勤。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慧如意足。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前能生后,名之为根。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前能掌后,目之为力。七觉分,念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择觉分。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注2:

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盘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注3:

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三明(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

止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

十力(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

四无所畏(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二种。佛四无畏:一正等觉无畏,二漏永尽无畏,三说障法无畏,四说出道无畏。菩萨四无畏: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二尽知法乐和知道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十八不共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

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4:

八解脱

一、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即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注5:

授记(佛为诸众生及修行者所作的必定要实现的预言)。

注6:

六十二见(外道六十二种错说见解或执着。以色常、色无常、色亦常亦无常、色非常非无常,

色有边际、色无边际、色亦有边际亦无边际、色非有边际非无边际,

色有去来、色无去来、色亦有去来亦无去来、色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

受、想、行、识也复如是,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再加上根本的对于色的执着和对于心的执着,共成六十二见。)

注7:

无住(没有任何执着,没有任何立场,随缘而生。无住即实相。)

四谛(苦、集、灭、道。人生痛苦、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灭、痛苦消灭之道。)

注8:

贪恚痴同于贪瞋痴。又云*YIN*怒痴,即三毒之烦恼。

四颠倒有凡夫四颠倒和小乘、辟支佛乘的四颠倒。

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二、乐颠倒,以苦当作乐;三、净颠倒,以不净为净;四、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

小乘、辟支佛乘的四颠倒,误以为涅盘是灭尽的世界,而对涅盘起四种的妄见,即一、无常颠倒,于涅盘之常而计无常;二、无乐颠倒,于涅盘之乐而计无乐;三、无我颠倒,于涅盘之我而计无我;四、无净颠倒,于涅盘之净而计无净。

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五盖即: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

六入,六根的别名。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

七识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末那识,我执之根本)。

八邪法,八解脱之反面。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九恼处, 憎我善友、爱我怨家、及憎我身,此三种违情,各有三世,是为九恼。

十不善道,杀、盗、*YIN*、贪、瞋、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注9:

四魔(一 烦恼魔,贪等烦恼。二 阴魔,又称五阴魔,色受想行识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三 死魔。四 天魔,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

注10:

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

三明(过去宿命明,未来天眼明,现在漏尽明。)

无明(不明白道理。)

维摩诘全部详细目录

第一品 佛国

第二品 方便说法

第三品 维摩诘和阿罗汉们

〈一〉怎样坐禅

〈二〉为居士说法,应契合佛法实质、精髓。

〈三〉行乞不问贫富,受众生一食则为众生贡献一切。

〈四〉理解了就能解脱,得到解脱就是佛法。

〈五〉莫以秽食 置于宝器

〈六〉以不生不灭思想方法,理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

〈七〉佛得真天眼 不以二相

〈八〉奉持戒律

〈九〉无利无功德才是出家的目的

〈十〉佛示现人身于五浊恶世,言传身教,也有患病。

第四品 维摩诘和诸菩萨

〈一〉一切众生都是从如中来。

〈二〉处处是道场。

〈三〉魔宫天女。

〈四〉布施大会。

第五品 文殊师利菩萨问疾维摩诘

〈一〉病因

〈二〉宽慰病者

〈三〉正确对待自身疾病

〈四〉菩萨行

第六品 不思议解脱法门

〈一〉佛法无求

1 无处可求

2 没有老师可求

3 没有时间可求(人生和认识人生的阶段)

4 没有方法和途径可求

〈二〉不思议神通

第七品 菩萨的众生观

〈一〉再述菩萨行

1 慈

2 悲

3 喜

4 舍

5 依

6 止

7 念

8 住

〈二〉诸法无分别

1 合乎佛法、不合乎佛法没有分别

2 男女身相没有分别

3 生与灭没有分别

4 过去、将来、现在没有分别

第八品 佛道

〈一〉三述菩萨行

〈二〉尘劳之畴,为如来种

第九品 入不二法门

第十品 众香国取食

第十一品 四述菩萨行 菩萨行总结

第十二品 见阿閦佛

第十三品 法供养

第十四品 弥勒、阿难受命传法

附注

维摩诘全部详细目录

维摩诘所說經注释易读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目录

第一品 佛国

第二品 方便说法

第三品 维摩诘和阿罗汉们

第四品 维摩诘和诸菩萨

第五品 文殊师利菩萨问疾维摩诘

第六品 不思议解脱法门

第七品 菩萨的众生观

第八品 佛道

第九品 入不二法门

第十品 众香国取食

第十一品 四述菩萨行 菩萨行总结

第十二品 见阿閦佛

第十三品 法供养

第十四品 弥勒、阿难受命传法

附注

维摩诘全部详细目录

◇◇◇◇◇

维摩诘所说经

一名不可思议解脱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第一品 佛国

本品论题:

1 有众生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菩萨和菩萨净土。

2 心净则佛土净。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广严城】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

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这些菩萨都是诸佛神威的具体的体现,是大众熟知和敬仰的,都已经达到了接近于佛的得大自在的智慧的境界】。为护法城【佛菩萨一切正法】,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大力宣扬佛法】,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众生的天然朋友和保卫者】。绍隆三宝【佛、法、僧】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五盖与十缠,皆烦恼之数。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十缠:十种之妄惑,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悔、六睡眠、七掉举、八昏沉、九嗔忿、十覆】,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踰于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救度一切众生,可以在天、人、鬼、畜生、地狱之中任意出入生死】,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众生只要见到这些菩萨,甚至只是听到这些菩萨的名号,都能得到大的利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与会菩萨有】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听法。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勇健能飞之鬼】、乾闼婆【闻香音乐神】、阿修罗【似天而非天之神,常与天帝战争】、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头有角之歌神】、摩睺罗伽【大蟒神】等悉来会坐。

诸比丘【出家僧人】、比丘尼【出家尼姑】、优婆塞【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俱来会坐。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佛为无量大众说法,大众恭敬围绕,譬如须弥山王在大海之中。佛安坐在由众宝做成的师子座上,神威光芒遮蔽了一切与会的大众。】

尔时,毘耶离城【广严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无论這些世界有多廣阔,过去、未来有多久远,都清楚显现宝盖之中】。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解脱山】、摩诃目真邻陀山【大解脱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尔时,一切大众,覩佛神力,叹未曾有【与会的一切大众,看到佛的如此神力,全部赞叹这从未见过的场景】、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是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

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

众覩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

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

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

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罣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都想得知佛国土的清净境界。请世尊为我们说说诸菩萨修行净土情况】”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你们能为诸菩萨,询问我怎样修行净土。你们大家要仔细听,一边听一边思考,我现在就开始讲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菩萨,凡是有众生的地方就有菩萨佛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菩萨就是为利益众生而建立佛土,为调伏(培养、教育、带领、成就)众生而建立佛土,为教导众生如何培养进入佛门的智慧而建立佛土,为启发众生怎样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而建立佛土。为什么是这样呢?这是因为菩萨建立净国的目的,都是为了有利于众生的缘故】。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为成就众生建立佛国,建立佛国的事就不是建筑在虚空之中了】。

宝积、当知直心【心地正直】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不说假话、表里一致的人就能住到菩萨所建立的净土】。

深心【深信佛、深入佛理】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不杀、不盗、不*YIN*、不贪、不瞋、不痴、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正思维】众生来生其国。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给与一切众生乐。悲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喜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舍无量心,怨亲平等,不起爱憎】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四摄法【四种接近、团结众生的方法: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心生欢喜而与我接近,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达到度人的目的。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与社会各阶层中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方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对应于不同根基众生的,导向真实的,容易实施的方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回向心【把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给众生】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说除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贪瞋痴】八难。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十善【不杀、不盗、不*YIN*、不贪、不瞋、不痴、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富足而行为清净无欲】、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善于调解他人之间的矛盾】、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立志追求真理和实踐所立志愿】。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调和制伏意念】。随意调伏,则如说行【则能按佛所说而修其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于众生】。随其回向,则有方便【种种切合各个众生需要的方便法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如果菩萨心净则佛土净的话,那么世尊在做菩萨时意岂不净,还是佛土就是如此不净呢】。”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你认为如何,是日月不净呢?还是盲者看不见呢?】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是失明的人因眼病不能见的缘故】。”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这是因为你的心中存有高下的分别心。不能用佛的智慧来观察的缘故,所以见此土为不净耳。】

“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你现在且看看,佛土严净吗】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为了救度尚未知佛的众生】,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就好像各位天王、天人都是用宝器进食,但是因为每位的福德不同,宝器中饭食的色也有不同。所以说,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不生不灭】。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这时与会的求声闻乘的三万二千天帝及天、人,得知一切由因缘而生的事和物(有为法)都是变化无常,由此而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理法,烦恼断尽,心意解脱】

◇◇◇◇◇

第二品 方便说法

本品论题:

1 维摩诘居士生活在大众之中,利益于众生和社会。

方便品第二

尔时,毘耶离【广严】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维摩诘-清净无垢、名声远播之义】,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已悟得不生不灭】。辩才无碍,游戏神通【神通广大】,逮诸总持【掌握了法理的总纲】,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深入理解佛法的道理】,善于智度【智慧解脱到彼岸(智-般若,度-波罗蜜、解脱到彼岸)】,通达方便【应用各种切合实际的方便法门】,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又善于分别众生各个根基的不同(聪明和愚钝),采取适用的方便法门教度众生】。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对于各种身、口、意方面所作所为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赞叹、得意】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示现普通人】,居毘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严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以忍(辱)为行为准则,对待、平息各种瞋怒】。以大精进【勤奋努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一心修持禅定(禅定包括止、观、禅那)、寂灭,消除任何胡思乱想】。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以佛的大智慧克制各种愚蠢无明,虽然是白衣(居士),却奉持严格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却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外,有妻子女儿,然更加注重修行清净,对于子女,既不溺爱,也不指望回报】。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虽然衣饰华丽,然而更注重自已的品行。虽然象凡夫一样饮食,但更多的是用禅法养其心神,资益慧命】。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到了娱乐场所,也要以博弈游戏所示现的种种道理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而不动摇对于佛法的正信。虽然明了世间的一切学问,但其学问的中心是佛法、全力弘扬佛法、用正法领导长幼,维摩诘居士得到一切众生最大的尊敬。】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YIN*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维摩诘居士善于一切治生经营之道,虽获俗利,但并不因获俗利而喜悦。外出走动,随时随地都在做利益众生的事。维摩诘居士处理政务,以救护一切众生为要。在辩论演讲场合,则能引导众生信仰大乘。进入学堂,则能启发教导孩子。进入酒色场所,能使沉缅于酒色之人觉醒。】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断离贪心执着】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剎利,帝王贵族】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去除知识阶层傲慢】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教以正确治政方法】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政宫女。【使后宫清净】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为平民增兴福力】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因能为诸梵天教以深刻透彻的道理而倍受尊重】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示现世事变化无常,不可贪图享乐而倍受尊重】。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维摩诘居士若在护世神明,护世神明中因为维摩诘能为护诸众生而倍受尊重。】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维摩诘是佛,入世示现为居士,为教化救度众生,也示现有生老病死,这一次,维摩诘居士病了,众人探望。】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维摩诘居士说:】“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肉身靠不住】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生【人身就好像火焰,从情爱的渴求中生成】。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自己知道已經獲得解脫的智慧,於一切法知覺照了。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到彼岸】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第三品 维摩诘和阿罗汉们

本品论题:

1 不舍道法而做各种凡夫该做的俗事,这才是禅坐。

2 无利无功德才是出家修行的目的。

3 一切法都是妄见,懂了这个道理,才叫做奉持戒律。

弟子品第三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维摩诘心中想念世尊释迦牟尼佛:“我生病卧床,大慈大悲世尊一定会关怀我的】。”

〈一〉怎样坐禅

【释迦牟尼佛派舍利弗尊者探望维摩诘】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舍利弗尊者表示不堪此重任】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坐禅】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不要以为这样坐着就是坐禅】。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禅坐就是要在任何情况下,不感觉有自己身体、意识。人在入静入定之中而又不妨碍日常诸事(行、住、坐、臥四大威儀),这才是禅坐。不舍道法而做各种凡夫该做的俗事,这才是禅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这才是禅坐。已经达到诸见不动(不为邪见所动),而仍然修行三十七品,这才是禅坐。不断什么烦恼而入涅盘,这才是禅坐。能这样禅坐,才是佛所倡导的坐禅。’世尊!当时我听维摩诘所说,只有默默领教,不能回答。所以我不能担当代表您去看望维摩诘长者的任务。】

〈二〉为居士说法,应契合佛法实质、精髓。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目连尊者也表示不堪此重任】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毘耶离大城【广严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为在家的白衣居士说法,不应该象你现在这样说。说法的人应该契合佛法实质、精髓来讲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六道众生区别之相、众生与非众生区别之相,称为众生垢。从佛法讲,这二个区别都不是真实】。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把虚幻、速朽、贪欲、不净的躯壳妄执为我,并且以此不实躯壳与其它躯壳加以分别称为我垢】。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到,而现在则是分分秒秒都在流逝】。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没有示现机缘】。法无名字,言语断故【佛法是难于用人类语言表达的】。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难于通过人的知觉观受所体会】。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也不需要各种理论来解释,因为这些理论都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本来就没有我和我名下的一切】。法无分别,离诸识故【佛法本来就要断除各种感知分别】。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没有比较的对象】。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不生成什么,也不是由什么原由产生的】。法同法性,入诸法故【诸法平等同一,因为佛法就在世间法中】。法随于如,无所随故【‘如’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却又生成万物万法之所在】。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佛法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各个方面都不变异】。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佛法恒常,因为法不是建筑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种感觉上】。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没有来、也没有去,因为法没有可执住的地方】。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也就没有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法不增不减,法无所可归依,法与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联系,法没有高下的分别,法永恒不变,法不是通过观行可以获知的。】。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法相就是这样不可说,你又如何为众生说法】?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说法的人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而听法的人也是什么也没有听到。就好像一个魔幻师在为一群变幻出来的幻人在讲课】。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罣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只有懂得了以上道理,方能随机说法,方能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说法,善于知见这些,才能无所挂碍,以救拔一切众生之苦的心赞叹大乘佛法、念报佛恩、不忘记佛、法、僧三宝,然后才能为众生说法。】。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我听维摩诘如此所说,竟不能复辩,所以我不能担当代表您去看望维摩诘长者的任务。】

〈三〉行乞不问贫富,受众生一食则为众生贡献一切。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大迦叶尊者也表示不堪此重任】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想那时,我在贫穷人家住的地方行乞】。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虽有慈悲心,但是还没有想到一切众生,你只在贫民中行乞,而不理会富人】。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吃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根据万物平等思想,尊者应该挨户乞食而不分贫富。为了最终修到断食,就应行乞食。为了解脱这个四大和合肉身,就应该吃东西。接受是为了贡献,为了更好的利益众生而不仅是接受众生布施】。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以一切皆空思维方式,不管进入村庄还是城市,不管所见是什么色彩,所听到的是何种声乐,所嗅到是何种香风,所得到的是什么样的食物,都不必加以分别。各种接触和感受都不能影响修行者的智慧修证】。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认识到所见各种东西都是幻相,既无自性也无他性。本来就不是真实存在,如今也不消灭】。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八种外道见解指:见、思惟、语、业、命、方便、念、定】入八解脱【注4】。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盘。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受众生一食则为众生贡献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象这样接受他人施食的修行者,才能没有烦恼也没有不烦恼,既没有进入禅定也没有脱离禅定,既没有住在世间也没有涅盘离开人世。对于布施者不分别谁布施多谁布施少,谁得到了功德谁没有得到功德。这才是真正佛道,不是小乘声闻。迦叶!如果是这样乞食,就不是白白吃施主的饭了。】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得到从来未曾有过的认识智慧】,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闻此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对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又想,这样的辩才智慧只有道行高深之人才能有呀,谁听了能不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呢!从此以后,我是再不劝人修行小乘了】。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四〉理解了就能解脱,得到解脱就是佛法。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须菩提尊者也表示不堪此重任。为什么呢?想那时,我曾到维摩诘居所乞食】

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你如果能对食物的好坏不起任何分别,以平等心看待,那么你就懂得了诸法平等无差别的道理。懂得了万法平等,则对各种食物就不会起分别心。只有这样行乞,才可以吃乞讨来的食物。】

若须菩提,不断*YIN*、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须菩提,你如果不断除*YIN*怒痴,亦没有*YIN*怒痴;不毁坏自己的身体,而意却在万物同一的如来法身;不灭痴爱,而有大智之明和解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却也是既没有解脱,也没有束缚;不见四谛(苦集灭道),也不是不见四谛;没有得到佛果,也不是没有得到佛果;不是凡夫,也没有脱离凡夫的一切;不是圣人,也非不是圣人;虽然成就一切法,却没有诸法的法相。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才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毘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不见佛、不听闻佛法,把外道六师作为自己的老师,外道六师堕落了,你也跟随堕落,乃可取食。这句活的意思是诸法实相、同一、无分别。】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须菩提,作为修行者,应悟了各种邪见而不到解脱的彼岸,处于八难(注2)之中而不求无难,同于烦恼而远离清净(把自己置于众生之中)。另外,你得到了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无诤三昧(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再有,布施你的人没有福报,供养你的人堕落到三恶道中,你成为了众魔的同伴和帮手(不应认为自己应该得到供养)。同时,你与众魔及忙忙碌碌的凡夫没有什么二样,对于一切众生都生有怨心,毁谤诸佛、毁谤佛法,不入觉悟者行列,最终不得灭度解脱(要好好反省)。你如果是这样的话(听懂了上面所说道理),就可以取食。】

时我世尊,闻此语,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世尊呀!当时的我,听到这些话,竟不懂得他讲了什么道理,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不敢拿钵,正要转身就走时,又被维摩诘居士叫住,他说:‘嗨!须菩提,你不要惧怕,把钵拿去吃饭吧!’又说:‘你意如何,如果是一个如来化身的人,听到我这些责难的话会害怕吗?】

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一切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相状(表达方式)】。至于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惧【不会执着于语言文字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语言文字本性就是不能充分正确地表达事物(佛法)。不要语言文字,理解了就能解脱,得到解脱就是佛法】。’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五〉莫以秽食 置于宝器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不要把老师不正确的见解传给新学比丘】。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应当知每个新学比丘心里想些什么,不要把琉璃混同水晶。你不能知众生根器,就不能教授小乘法。这些比丘本来没有疮,就不要挖他们的肉。要想走大道就不能指引小路。不能把大海放在牛足印中。不能把日光和萤火相比。富楼那,此比丘前世就是修大乘道的,在入生过程中忘了这些,你怎么能教导他小乘法呢?以我看来,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原来根器之利钝。】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时豁然还得本心【时维摩诘即入正思维禅定,帮助此比丘看到了他们的前世。原来此比丘曾于前五百世中供养五百佛,在五百佛所学习过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比丘当场即时还复本性】。

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于是诸比丘就向维摩诘顶礼。因为维摩诘的说法,这些比丘得到了不复退转的无上正等正觉。当时我就想,小乘声闻不能看到人原来的根器,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六〉以不生不灭思想方法,理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想那时,佛为诸比丘略说了佛法要义,其后我就为这些比丘进一步发挥讲解,讲解什么是无常、苦、空、无我、寂灭。】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不能以生生灭灭的思想方法来讲解佛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诸法本性说到底不生不灭,变化无常的只是表象,这才是无常的真实含义;五受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归根到底本来是空,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无苦无乐,这才是苦的真实含义;诸法究竟无所有,这才是空的真实含义;有我无我实际上是一回事,这才是无我的真实含义。法本来就没有生成,现在也无法消灭,这才是寂灭的真实含义。】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七〉佛得真天眼 不以二相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有一次,我坐禅后起身散步。这时有梵天严净天王,与万名梵天天人一起,放净光明,来到我处,稽首作礼问我:‘阿那律,你的天眼能看到多远?】

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就象观看手掌中庵摩勒果一样清楚】。’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这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嗨!阿那律,你天眼所见,是有作相呢?还是无作相?假使是有作相,那就是有为(有因缘造作)法,那么就和外道的五通是一样的。如果是无作相,那就是无为法(无因缘作用的,这里指真如无为,即,所有的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寂静的,没有任何差别的,平等的),不应该看见什么。’】

世尊,我时默然。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正思维禅定】,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不是有作相,也不是无作相。不是世俗所见,也不是涅盘寂灭所见。非二谛之相,二谛:世谛、真谛。世谛,世俗的真理和方式方法。真谛,涅盘寂灭之真理】。’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八〉奉持戒律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想那时,有二比丘犯了戒律,因为羞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说:‘嗨,优波离,我们犯了戒律,因为羞耻,不敢问佛,愿你能为我们开导解释,能使我们忏悔,消除罪业。’我即按照佛法来教育他们。】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不要加重这二位比丘的罪业。应当立即直接除灭他们的罪业和疑悔,不要扰乱他们的心志】。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佛是这样说的,因为心有尘垢所以众生有尘垢,因为心清净所以众生清净。正因为心同样也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所以和心一样,罪业的尘垢也如此】,诸法亦然,不出于如【诸法也如此,都不能离开如(非有、非无、不变、寂默、平等无差别)】。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正是这样,你优波离,当心相得解脱时,还有没有尘垢呢】?’

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生生灭灭变化无常】,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不牵扯、互不挽留,一转眼就都过去了,一瞬也不停留】。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懂了这个道理,才叫做奉持戒律,才算真正的理解】。’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这二名比丘听到这里就说:‘这才是真正的上等智慧呀!这是优波离所不能及的,优波离虽然奉持戒律第一,但不能辩说。】

我即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除了佛之外,没有那一个阿罗汉和菩萨能比得上维摩诘的乐说之辩,维摩诘明达智慧就是如此啊】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二比丘疑悔解除,从此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并且立下宏愿:‘愿令一切众生都有维摩诘那样的辩才。’】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九〉无利无功德才是出家的目的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毘耶离【广严城】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你是佛的儿子,舍弃了王位出家为道,出家的人有什么利益呢】?’我即如法【按照佛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无利无功德才是出家的目的】。有为法【有因缘造作】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因缘造作】,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外道种种错误的见解观点。注6】,处于涅盘,智者所受【涅盘得道,才是智者目标】。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净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得五力【信力、精进、念、定、慧】,立五根【信根、精进、念、定、慧】。不恼于彼,离众杂恶【在家行善,称为俗善,善而不纯,其中杂有的功利思想及家庭利益,称为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摒除各种外道思想,超越各种名誉称号,这些都是假名而已】。出淤泥,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跳出五浊恶世的这个淤泥,没有了任何束缚,也没有了任何我的东西,既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任何扰乱,内心平静喜悦。随时注意呵护自己的心念,随时处于禅定之中,不犯身、口、意业的任何过失。如果能做到这些才是真出家。】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允许】,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只要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出家了,就是具足。】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十〉佛示现人身于五浊恶世,言传身教,也有患病。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什么事呀?今天一早就来这里。】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不要乱说。如来的身体乃是金刚之体,各种恶病已经断了,已是各种善果汇集之体,还有什么疾病!什么烦恼呢!】

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麁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自已疾病都不能治,还能治别人的病吗?】

仁可密速去,勿使人闻。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你可悄悄地速速离去,不要让别人知道了。阿难,你应该知道,所有如来的身体都是法身,不是有欲望身体。佛为世尊,超越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没有烦恼,各种烦恼已经全部消灭,佛身无为,不会堕入有种种差别的诸法、诸物,这样的身体还能有什么疾病?还能有什么烦恼呢?】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这时的我,世尊,实在深感惭愧,我难道不是亲自听佛所说,要我去化牛乳的吗?还是我听错了呢?】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阿难,维摩诘居士所言是没有错。但是因为佛显身示现于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恶世,于法,言传身教,度脱众生。阿难,快去化牛乳吧,不要惭愧犹豫!】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

第四品 维摩诘和诸菩萨

本品论题:

1 平等地保护恶知识。

2 救助苦难和供养佛有同等功德。

菩萨品第四

〈一〉一切众生都是从如中来。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想那时,我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法,说修行不退转菩萨。】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注5】,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预言你一生当得无上正等正觉。可是你准备用那一生来实现世尊的预言呢?是过去生呢?将来生呢?还是现在生?如果是过去生,则过去的已经过去;如果是将来生,则将来的还没有来到;如果是现在生,则现在的却是分秒都在流逝而无法把握。】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实时亦生、亦老、亦灭【正如佛所说,比丘,你们这些人每分每秒都是处在亦生、亦老、亦灭之中】。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如果因为修证得到了不生不灭,而受到佛的受记,不生不灭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弥勒会得到世尊为你授记?】

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还有,到底是‘如’生时得受记呢?还是‘如’灭时得受记呢?如果是在如生时得受记的话,如从来就没有生过。如果是在如灭时得受记的话,如从来就没有消灭过。一切众生皆是从如中来,一切法亦是从如中来,众圣贤亦是从如中来,至于弥勒亦是从如中来。】【如:不动、寂静、平等不二,非有非无,空无所有,却又生成万物、万法。】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弥勒能得佛的受记,一切众生亦应得佛的受记。为什么这样说?这就是因为我们所说的如,就是没有任何变化和差别的平等】。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应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盘相,不复更灭。【为什么?一切众生都具有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如果弥勒得灭度,一切众生亦应该得灭度,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佛都知道,一切众生毕竟寂灭,最终都入涅盘,没有再一个寂灭。】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所以弥勒,不要以不完全的见解为诸天子讲说。实在是因为,既没有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指修行不退转菩萨)的人,亦没有从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后退(指不退转菩萨)的人。】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弥勒,应当教导这些天子舍弃分别心,舍弃分别菩提(觉悟、不觉悟、有点觉悟、部份觉悟)之见,为什么?所谓菩提,既不能以身得,也不能以心得。】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表现的形态】故。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因为不观也就脱离了各种因缘】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因为什么不想也不做,也就没有了忆念】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因为舍掉了见执、编见、主观成见】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因为离开了各种妄想】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因为障碍阻挡了你的欲求】。

不入【人的感觉器官的感知】是菩提,无贪着故。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因为顺其自然、顺于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所执着的是法理】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因为到达的是实际所在】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因为没有差别也就摆脱了思量】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因为本来就没有(世界的、万物万法的)生、住、灭】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因为各种好坏感受不能会聚作用】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因为不合也就脱离了一切自寻烦恼习气】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因为没有地方可放,也就是没有了各种形态和颜色】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因为各种名字都是空的没有意义的】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因为一切如梦如幻,也就没有了得到和舍弃】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因为没有胡思乱想也就得到了清静】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善于寂静,则本性清静】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所求的人是不会再去攀缘什么的】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因为一切法平等】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因为诸法没有可比喻的】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因为诸法本来很难彻底了解】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不生不灭】。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二〉处处是道场。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毘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我正想出城寻找一个好的修行处,就问维摩诘:‘那里是道场?’】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正直心】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发心修行、决心做善事】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深信佛、深入佛理】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因为忍辱可以使你对于一切众生都不产生仇恨埋怨】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因为勤奋努力就不会懈退】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心情平和】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因为智慧能在诸法中证得佛的正法】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因为悲而能忍受疲劳苦难】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喜欢佛法】

舍是道场,憎爱断故。【舍弃能断灭憎爱】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解脱就能扔掉一切背负】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因为方便可以教化众生】

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四摄,四种接近群众的方法。四摄可以接近大众】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多闻可以按听到学到的去做】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降伏妄想心是道场,因为降伏了妄想可以正确理解一切法】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因为可以舍去一切有为法】

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四谛是道场,因为苦集灭道是世间真理】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因为烦恼才知道空无平等。(如实,真如平等,体离虚妄)】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心有众生才知无我】

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懂得了一切法皆空的道理】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一切魔怨不能倾动】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是道场,无所趣故。【因为三界中没有可所向往、可留恋的地方】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见注3】

三明【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是道场,无余碍故。【没有遗存的任何障碍】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懂得了这些道理,善男子,菩萨如果能按六种到达解脱彼岸方法(六波罗蜜)教化众生,那么菩萨在做事时,不管是举足还是下足,都是从道场来,都是依据佛法。】’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三〉魔宫天女。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为什么呢?想那时,我在静室中,魔王波旬带领一万二千名天女,象天帝一样,演奏着鼓乐弦歌来到我的住处,他们一起向我致礼,稽首我足,合掌恭敬地站在一旁。】

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我以为是天帝来了,就对他们说:‘善来,天帝,你虽然有福,但是也不能放纵自己,不要过于铺张。你应当懂得五欲(色、声、味、香、触)的享乐是变化无常的道理,以求进一步修行善本,修行对于身命财坚固不坏的善法。’】

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魔王波旬即语我言:‘正士,请接受这一万二千天女,送给你为你日常扫洒。’】

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我言:‘天帝,我不能要这一万二千天女,这与我沙门释子不相适宜。’】

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他不是天帝,他是魔王波旬,是来扰乱你的】。’

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你把这些天女都给我,很适合我】。’

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与。【魔王波旬很是惊恐害怕,心想维摩诘来找我麻烦了,想隐形逃走,可是魔王波旬尽其神力根本逃走不得。这时空中有大声说:‘波旬。把这些天女都给了维摩诘,你才能走掉。’魔因为害怕,想了很久不得不把这些天女送给维摩诘。】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此时维摩诘对诸天女说:‘魔王已经把你们都送给我了,你们现在都应当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随即根据每位天女根基为诸天女说法,使诸女,生起引发修行善法决心。】

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又对诸天女说:‘你们现在已经决心修道,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该再向往五欲的享乐了。’】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

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维摩诘答:‘常信佛是法乐,渴望听闻佛法是法乐,供养众生是法乐,远离五欲的享受是法乐,观五阴(色受想行识)如怨贼是法乐,观四大(地水风火)如毒蛇是法乐,观内入(色声香味触法)如空聚是法乐,处处随时坚守信念是法乐,饶益众生是法乐,敬养师是法乐,广行布施是法乐,坚持戒是法乐,忍辱柔和是法乐,勤集善根是法乐,禅定不乱是法乐,离垢明慧是法乐,彻底觉悟心是法乐,降伏众魔是法乐,断诸烦恼是法乐,净佛国土是法乐,为成就庄严相貌而修各种功德是法乐,庄严道场是法乐,听闻高深佛法不畏是法乐,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不在不适宜的时间娱乐是法乐,亲近同学是法乐,亲近不同观点的人而心中无障碍是法乐,平等地保护恶知识是法乐,亲近善知识是法乐,心喜清净是法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法乐,以上这些都是作为菩萨的法乐。’】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魔王波旬对诸女说:‘我希望和你们一起还回天宫。’】

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你已经把我们送给这位居士,我们也有了法乐,我们很快乐,不再惦念五欲之乐。’】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魔王波旬转而对维摩诘言:‘居士,你把这些天女布舍给我吧。作为菩萨,不是应把自己所有一切都布施给他人的吗?’】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维摩诘言:‘我已舍矣,你就领她们回去吧!我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满足他们合乎法理的愿望。’】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我们为什么还要回魔宫呢?】?’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维摩诘言:‘各位姊妹,有一种修行的法门名叫无尽灯,你们应当修学。所谓无尽灯,就好比一盏油灯点燃了百千盏油灯。黑暗的地方都有了光明,光明始终不尽。就是这样,各位姊妹,这就是一位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使他们都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非但不会减损自己的信念,因为传播佛法,而增益了自己的一切善法,这就叫做无尽灯。你们虽住魔宫,以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都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既为报佛恩,亦大大地利益了一切众生。’】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四〉布施大会。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我为我父设立一个施舍大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施舍大会不应当按你现在这个样子设立,应当设立成为一个不只是布施食物、财物,更应当是布施佛法的大会】?’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

答曰:‘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所谓的法施大会,无前无后,一时(不受时间限制)供养一切众生,这才叫法施大会】。

曰:‘何谓也?’【‘具体地应该怎样做呢?’】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用真正的悟道,生起对于众生的大慈爱之心】,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为救度众生,生起救拔众生于苦难的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奉持正法,生起引发喜心】,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应用智慧,培育增长舍心(放下一切)】,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克服悭吝心、贪心,生起增长布施到达解脱的彼岸(檀波罗蜜)】,

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以化解犯戒,生起增长持戒到达解脱的彼岸(尸罗波罗蜜)】,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以无我法,培育增长忍辱到达解脱的彼岸(羼提波罗蜜)】,

以离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罗蜜【以远离身心的种种显现形态(离身心相,比如没有精神、腰酸背痛等等),培育增长精进到达解脱的彼岸(毘梨耶波罗蜜)】,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正觉悟道,培育增长禅定到达解脱的彼岸(禅波罗蜜)】,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以一切智,培育增长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般若波罗蜜)】。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虽然努力教化众生,却不离一切皆空,不认为自己为众生做了什么】,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不舍有为法,而同时深入证悟诸法无相】,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示现受生,但又是无愿无作】,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为护持正法,最大限度应用种种方便力】,

以度众生起四摄法【为了度众生,努力修持四种接近大众的方法】,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以敬事一切,尽心克服懈怠和傲慢】,

于身命财起三坚法【认识到身命财的变化无常,生起并深入修行对于身命财的三坚法】。

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中,生起生成正念】,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于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生起生成扑质正直心】,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正行善法,追寻清净活命】,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心净欢喜,乐于接近贤圣】,

不憎恶人起调伏心【不憎恶人,生起引发调伏心】,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以出家法,生起引发深心(深信佛、深入法理)】,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按佛法佛理行事,生起于多闻多学】,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以无诤法,愿意独处空闲处】,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趣向佛慧,时时修习宴坐(坐禅)】,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为解众生缚,立志修行证道】,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为了有好的身相、心相及净佛土,时刻不忘施行福德业】。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知一切众生心念,相应说法,学习并获得智业】,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同一平等),生发慧业】,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发一切善业】,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日常踐行一切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只有这样,善男子,这才是法施大会。如果有菩萨安住在法施会中,菩萨才是真正的大施主,亦是一切世间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内心得到从未有过的清净】,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请你一定收下,由你处置】。’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如果施主能以平等心布施最下乞人,那么和供养佛所得功德无所分别,等同于大悲不求果报,这才是真正的法施】。’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

第五品 文殊师利菩萨问疾维摩诘

本品论题:

1 众生病则菩萨病。

2 ‘空’也是空

3 菩萨只有去除了爱、见,才能解众生缚。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世尊,很难与维摩诘上人辩论应对。维摩诘透彻了解一切事物和法理的本质实相,善说正法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所为事业,已经全部知悉,已能自在深入诸佛秘藏,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大智慧方便说法,皆已达到了无畏自在。虽然如此,我还是应当遵照佛旨去探望维摩诘。”】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实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毘耶离大城【广严大城】。

〈一〉病因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你来了,文殊师利。不来才是来,不见才是见(来和见都是一种现象,都不是真实】。”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正是这样,居士。如果来了,就不能再来。如果去了,就不能再去。为什么是这个道理呢?所谓来,没有来的地方。所谓去,没有地方可去。所谓可见,其实不可见。】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懃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现在我们先把这个题目搁下,居士,你的病能忍住吗?医治的怎么样啊?病情好点了吧?世尊非常关心你的身体健康,派我代表他向你问候!居士,你的病是怎么生的?生病有多长时间了?怎样才能看好你的病】?”

维摩诘言:“从癡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从愚痴无明萌生爱,我就生病了。因为一切众生病,所以我病。如果一切众生病愈,那么我的病也就好了。为什么是这样?菩萨是为了救度众生而进入到生死轮回之中的,有生死当然也就有病。如果众生能够脱离疾病,那么菩萨不会再生病】。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病者,以大悲起【至于这次生病的起因,菩萨病是为大悲救拔众生之苦而起】。”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诸佛国土也都是空】

又问:“以何为空?”【为什么是空?(众生虚妄才是空,佛土真实,怎么是空呢?)】

答曰:“以空空。”【因为一切法都是空,因为众生的认识和知见都是空,因为证道觉悟也是空,也就是说空这个概念的本身也是没有,也是无。】

又问:“空何用空?”【既然一切法都是空,怎么还要用菩提的智慧,证悟这个空呢】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没有了分别,‘空’的概念也就了没有了】

又问:“空可分别耶?”【空难道可以分别吗?】

答曰:“分别亦空。”【不需要分别,因为分别本身也是空】

又问:“空当于何求?”【怎样求得诸法皆空,空亦空的智慧觉悟?】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见注6】。”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当于一切众生内心所想中求。至于您问为什么没有侍者,那是因为一切众魔及诸外道都是我的侍者。为什么这样说?所谓的众魔,乐生死。而菩萨也不舍弃生死。外道者,乐诸见(指六十二见)。而菩萨不会被诸见所动摇。”】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居士所患疾病,身体哪里不舒服呢】?”

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我这个病没有具体的病处,也不可见】。”

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那你这个病是身体上的病呢?还是心理上的病】?”

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不是身体上的病,因为身体只是一个假合的东西。也不是心理上的病,因为思想只不过是一种幻化】。”

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万物由四大组成,地大、水大、火大、风大,那你这个病又是四大中哪一大的疾病】?”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我这个病不属地大但亦不离开地大,不属水大但亦不离开水大、不属火大但亦不离开火大、不属风大但亦不离开风大。但是众生病确实是从四大起,因为众生有病,所以我病】。”

〈二〉宽慰病者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盘。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应该说身体健康变化无常,不要说厌离这个病秧的身体。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盘。说身无我,而且还要说有了这个身体能够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但不能使病人为过去罪业所困。以自己疾病痛苦想到他人疾病痛苦,应当认识到以前宿世所种苦因带来的无数劫的病痛,从而想到要利益一切众生,想到要修行福德,清净活命,不要产生忧愁烦恼,经常勤奋努力,立下当作医王,疗治众生之病的大愿。菩萨就应如此慰问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三〉正确对待自身疾病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居士,有疾菩萨,应当如何对待自身所患疾病】?”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有疾菩萨应当这样想,我现在的这个病,都是从前世妄想颠倒及各种烦恼中生,这个身体、这个病上都不是真实,谁是得病的人呢!为什么这样说?身体只是四大的某种集合体,只是假名叫个身体。四大无主,所以身体亦是无我】。

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又,我现在的这个病都是因为执着于我引起的,所以不应产生对于我的执着。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了病根,就应立即去除关于我相及众生相的各种想法,对病应当有个正确的认识】。

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应该这样想,现在这个身体是由各种因缘共同作用和合而生成,生成只是因缘聚会的生成,消灭只是因缘的消散。又,各种因缘之间聚散并没有先期的联系,疾病生成的时候,病不会说我来了,疾病消灭的时候,病不说我消灭了。】

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是即大患,我应离之。【彼有疾菩萨为消灭这个病缘,也要有个正确的思想,应当这样想,消灭这个病缘的想法亦是颠倒,颠倒者是即大患,我应离之。】

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怎样才能远离这种颠倒思想?应远离对于我和我的一切执着。】

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怎样才能远离我和我的执着?也就是离二件事(生、死)。怎样才祘远离这二件事?这就是不念内、不念外,一切事物都要平等对待。】

云何平等?为我等、涅盘等【怎样才是平等?我等(生平等),涅盘等(死平等)】。所以者何?我及涅盘此二皆空【这二样东西都是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这二件事只不过是起个名字叫做我、叫做涅盘,这二件事没有实在的决定的意义】。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求得了这个平等,再也没有余病,只有‘空’在生病,而空病毕竟亦空】。

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所以说有疾菩萨以不受任何疾病,而经受各种病痛;没有修得佛法,亦不消灭各种病痛,而最终却是证悟佛法。】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从自己身上的病痛想到处在恶趣中的众生,生起引发大悲救拔众生苦难之心。我既然想通了这个道理,还要使一切众生想通这个道理。但是这也只能去除众生的病象,而不能去除众生的病缘。为了断除众生生病的病根,就要教导众生】。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求财、求名等】。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攀缘些什么?谓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什么是无所得?谓离二见。什么是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这就是有疾菩萨对待病痛的正确态度,只有菩萨智慧才能断除老病死苦】。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如果不是这样,这位菩萨自己所修治一切均为无慧无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譬如说只有战胜了怨魔,才可说是勇健。只有这样,同时去除老病死者,才是菩萨】。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彼有疾菩萨更应这样想,象我这种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也是非真非有。】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爱见,爱执和见执,或贪着或偏爱、或分别或偏见。)菩萨救拔众生如果有了爱、见心,这种恶想就应舍离。(菩萨应有的是无所贪着、等视众生如一子,救拔众生于苦难。)】

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菩萨是应该断除客尘烦恼而起救拔众生于苦难之心】。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在生生死死之中不为爱、见之烦恼所覆】。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如果自己被缚,又能如何解开他人的束缚呢!如果自己无缚。当然是能解开他人的束缚。】

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调和、降服、控制、引导】,是名无方便慧缚。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执着于】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是名有慧方便解。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该这样调整自已的心态,使自已的心念不处在调伏之中,同时亦不处在不调伏之中。为什么呢?如果不调伏自已的心念,这是愚人所为。如果使自已的心念处在调伏之中,则是声闻小乘修行方法。所以说,菩萨不应该使自已的心念处在调伏、不调伏之中。离开了调伏和不调伏,就是菩萨行。】

〈四〉菩萨行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盘不永灭度,是菩萨行。【处在生死轮回之中,而不为五浊恶世所染污;已经涅盘,却又不是永久的灭度,是菩萨行。】

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

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虽过魔行,而现降众魔,是菩萨行。【虽然早就经过了众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的考验和磨难,但仍然显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求一切智,但不作不合时宜的追求,是菩萨行。】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然证悟诸法不生不灭的道理,而不入不生不灭的正位,是菩萨行。】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然志在救度一切众生,而无爱执,是菩萨行。】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然乐于远离一切,而不厌弃现在的这个凡体身心,是菩萨行。】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然生活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

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然明了一切皆空,而仍然培植众德、积累善本,是菩萨行。】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然已经证悟到凡有相都是空,而仍然慈悲救度众生,是菩萨行。】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然奉行不造作生死业因,而仍然进入轮回显现一个身形相貌,是菩萨行。】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然不起任何心念,而仍然做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然以修习布施、戒、忍辱、精进、正思惟禅定、智慧等六种方法已经达到了解脱的彼岸,而仍然遍知一切众生自在之本心及尘心浊念,是菩萨行。】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然已是修达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但仍然有一定的烦恼,是菩萨行。】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然已修成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而不贪着生于清净的梵天世界,是菩萨行。】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然修行正思维禅定,获得了真正的解脱,而不随禅定住于佛土,是菩萨行。】

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然已经做到了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但不是永远不入凡世,不要身、心,是菩萨行。】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然早已做到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而仍然时时不忘身心努力精进,是菩萨行。】

虽行四如意足【四种禅定,修此四者,能如意开发神通。1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2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3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4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虽行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虽行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

虽行七觉分【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

虽行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修此八正道,便可证得阿罗汉果】,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虽行止观【止—入静、观—观慧,禅定包括三方面内容,止、观、禅那】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然已经修证到诸法不生不灭,而仍然积累功德以使自已的外表和内心涵养都能可爱惬悦、庄美威严,是菩萨行。】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然有时显现为声闻、辟支佛的威仪,而不舍大乘佛法,是菩萨行。】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然达到了诸法的究竟净相,而随需要显现众生的各种身相,是菩萨行。】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然已经观悟诸佛国土本性是永远的寂静、平等、真空,而仍然为众生示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盘,而不舍于菩萨之道【但仍然不舍弃大悲救苦的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带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第六品 不思议解脱法门

本品论题:

1 真正求法的人,就应该对于一切法都是无所求

2 十方无量无数世界中,作魔王者,也有很多是深入奉行修持不思议解脱法门的菩萨。

在不思议品第六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没有床座,我们这些人坐哪里呢】?”

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求床座耶【怎么啦?仁者,你是为法而来的呢?还是为求床座而来】?”

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

〈一〉佛法无求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求法之人,连身躯性命都不在乎,何况只是床座呢】?

1 无处可求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无色之求。【求法之人,不在色、受、想、行、识中求,不在界(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入(六根与六尘)中求,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求。】

2 没有老师可求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不着于佛求,不着于法求,也不着于僧众求】。

3 没有时间可求(人生和认识人生的阶段)

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夫求法者,不能在经历人生痛苦中求,不能在人生痛苦的原因中求,不能在人生痛苦的消灭中求,不在人生痛苦消灭之道中求(注7)。为什么呢?因为法无戏论。如果有人说,我应当或者已经认识人生痛苦、断除人生痛苦的原因、消灭人生痛苦、修行消灭人生痛苦的道法,这其实戏论,不是求法。】

4 没有方法和途径可求

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嗨,舍利弗,法本来就是寂灭,如果以生灭观点看待法,所求也离不开生灭,这不是求法。】

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盘,是则染着,非求法也。【法没有任何执着及所执着的东西,如果执着于法,甚而执着于涅盘,种种执着,不是求法。】

法无行处【心意没有可涉的境景】,若行于法【如果內心涉境】,是则行处【那就只是身口意在造业】,非求法也。

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法既没有可爱取的、也没有应舍弃的,如果一定要有所得到、有所舍弃,那么只是在得到、舍弃某种东西,非求法也。】

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法没有居住的场所,如果找到某个场所,也只是执着于进入某个场所,非求法也。】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法没有具体的表现形态(无相),如果根据某种显示的形态来认识法,那么所求的只是某种显示的形态,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法不会有任何执着、先入之见、某种思考问题的立场)】,若住于法【如果有任何偏见】,是则住法【那么只是在某种偏见之中】,非求法也。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法不可以用见、闻、觉、知来感受,如果用见闻觉知的方法求取法,那么所得还是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法名无为【无因緣造作】,若行有为,是求有为【如果从有为中求,那么所求还是有为(有因緣造作)的东西】,非求法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求法的人,那么就应该对于一切法都是无所求】。”

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二〉不思议神通

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你游遍了无数的、千万亿的国土,你看那个佛国,有上好的、妙功德成就的、师子座床】?”

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经三十六个象恒河沙那么多的国土】,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

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实时彼佛【须弥灯王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于毘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阎浮提又名南赡部洲,是娑婆世界欲界中的四大部洲之一,即我们现在所居住地方】

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请座,请诸位坐。” 维摩诘自己也起身坐到师子座上】

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维摩诘的居室中的有神通的菩萨,即自变形,坐上了四万二千由旬高的师子座。但是其中一些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都无法坐上如此之高的师子座。】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这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事情】。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毘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有一种解脱法门,名不可思议】。

若菩萨住是解脱者【如果菩萨深入奉行修持这个解脱法门】,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不打扰】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制造陶器之人把制作陶器用的轮盘】着右掌中,掷过恒河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延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或有众生希望长寿活在世上,而此人又是可得度者,菩萨即把七日延长成为一劫(非常久长的时间),使此人以为自己过了一劫。或有众生不希望长寿久住人世,而此人又是可得度者,菩萨即把一劫变成七日,使此人以为自己只不过过了七日。】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

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

又,舍利弗,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

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着口中,而身无损,外诸树木亦不摧折。

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

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着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无所打扰】。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王身。

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各种各样的声音】,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

舍利弗,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

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赞叹这是以前从未听说过的】。

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有人在盲者的前面,显现各种色像,盲者是不能看见的。一切声闻小乘,听到这个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也不能理解和信仰,理解上差别就是如此之大。智者听到了,有哪一个不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呢?】

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这些声闻、罗汉为什么不进修大乘呢?声闻小乘比起大乘来,已如败坏种子不能生长。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一切魔众的活动余地呢】?”

大迦叶说是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魔王。【维摩诘进一步纠正补充说:“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也有很多是深入奉行修持不思议解脱法门的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而现身作魔王。】

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十方无量菩萨也有化作乞丐】,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琉璃、车磲马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

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现行逼迫【有威德力,所以对众生行严酷考验】,示诸众生如是难事。

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凡夫、下劣、无有力势,就没有能力做这样的‘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

◇◇◇◇◇

第七品 菩萨的众生观

本品论题:

1 菩萨观众生,就好像幻师见所幻人。

2 佛法不可说,然而也不要离开语言文字说解脱,因为一切法都是解脱相。

观众生品第七

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菩萨应该认识到,菩萨自身及众生都是幻相、都是空。】

〈一〉再述菩萨行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只有风大、水大、火大、地大四大】、如第六阴【只有色,受,想,行,识五阴】、如第七情【只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情】、如十三入【只有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十二入】、如十九界【只有六根、六塵、六識共十八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以上这些都是不存在的东西】

如无色界色【如无色界色中的色。色是身体、土石、云雨等物质的总称,不是单指颜色】、如焦谷牙【烧焦的谷粒发芽】、如须陀洹身见【阿羅漢初果】、如阿那含入胎【阿羅漢三果】、如阿罗汉三毒【阿罗汉已断貪瞋癡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不能生育的女人生育女儿】、如化人【幻影中的人】起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以上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

1 慈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我应当为众生讲说这个真实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慈】。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菩萨行寂灭慈(即无缘慈,心无分别,普救一切,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一切众生自然获益),这是因为本来就是无所生,无所起】;

行不热慈【清凉无烦恼】,无烦恼故;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平等之慈,因为无生无灭,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自然平等】;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彼我既空,怎么会有诤讼】;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内、外本来没有区别,不存在合不合的问题】;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外物不能坏,因为归根究底都是空的】;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行如来【万物万法从‘如’而来】慈,得如相故【‘如’相,空无一物,却又生成万物】;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既已自觉无生,必能觉未觉者】;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断世俗因缘】;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一切法平等,怨亲平等】;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断除爱执(贪着、偏爱)】;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大乘才是大悲】;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于投胎入生死没有疲厌】;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使众生觉悟,才是真施舍,称为法施】;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担负救度众生的重任,如大地能持万物】;

行禅定慈【禅行益人】,不受味故【爱、着于禅,称为受味。不受味才能化益】;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所行、所求、所示现都是机缘最适当之时】;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已有无相法力,可以随机变化一切相】;

行无隐【光明正大,公开透明,有罪必悔,不隐其过】慈,直心清净故;

行深心【深信佛、深入佛理】慈,无杂行故【不杂有世俗思想及声闻见解】;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观空见真,没有虚假】;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即住涅槃乐】;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2 悲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菩萨所作功德,全部贡献给众生】。”

3 喜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只要对众生有所饶益的事,都要欢喜地去做,没有任何恼悔】。”

4 舍

“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佑,无所悕望【所作福佑,不希求任何回报】。”

5 依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在生死过程中,菩萨依靠什么】?”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应当以什么为出发点】。”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当以度脱一切众生为出发点】。”

6 止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7 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8 住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善念、恶念是从人现在的身体上来,善事、恶事都是人的身体所做】。”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从男女爱欲来】。”

又问:“欲贪孰为本?”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注7】为本。”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已经完全没有根了,再到哪里去找‘没有根’的根呢?文殊师利,从无住这个根本,立一切法(不带任何先入之见,没有任何预设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众生)】。”

〈二〉诸法无分别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1 合乎佛法、不合乎佛法没有分别

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这花不合乎佛法,所以去之】。”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不要认为此花为不合乎法,为什么要这样说?只要是花都无所分别。合乎法、不合乎法只是你,仁者自己思想中产生的分别想法。奉持佛法出家,有所分别才是不合乎法,没有分别才是合乎佛法。你看各位菩萨,身上都不粘着花,这说明这些菩萨已没有任何分别的思想。譬如人有害怕畏惧时,非人(凶神恶煞)就有了钻孔子的便利。如果是修行弟子恐惧害怕生死,色声香味触的欲求就有了干扰其人心志的便利。对于已经离开恐惧害怕的人,一切五欲的欲求干扰也就无能为害了。难改的积久未尽的人,花便粘着在其身上。积习已尽的人,花不能粘着在他的身上。”】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天女,你在此室时间很久吗】?”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我在此室时间和年长(耆年—古代指六十岁)德高尊者舍利弗(其实天女年龄比舍利弗大得太多)得道解脱(指皈依佛)时间一样长。”】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在这室中那么久啊】!”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年长尊者舍利弗得道解脱时间也这样久啊】!”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作为大智慧尊者,为什么而默然不回答呢】?”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已得解脱的人是没有什么言词可以说的,所以我对这个问题不知说什么是好】。”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天女说:“语言、辩说、文字也都可以显示为解脱。为什么这样说?所谓解脱,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文字亦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所以说,舍利弗,不要离开文字说解脱。为什么?一切诸法都是解脱相。”】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YIN*、怒、痴,为解脱乎?”【“不是说应该以远离*YIN*、怒、痴为解脱吗?”】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YIN*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YIN*怒痴性即是解脱。”【“这是佛针对未得佛法,而处处以得佛法自居的骄傲自大的人所说,教育这些人应远离*YIN*、怒、痴为解脱。如果没有这些自以为是的人,佛就会说*YIN*怒痴最终即是解脱。”】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善哉,善哉。天女,你是怎样修得这么高的辩才?”】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即于佛法为增上慢。”【“正因为我什么也没有修、什么也没有得、所以才能辩说。为什么?如果认为有所修、有所得,这样的人对于佛法必定是自以为是的人。”】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你在小乘、中乘、大乘中选择哪一乘呢?”】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就好像人进入到瞻卜(栀子花)林中,只闻到瞻卜的香,不嗅其它的香味。也好像我们进入到了现在这个居室,只闻佛的功德之香,闻不到声闻、辟支佛的功德之香。舍利弗,只要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进入这个居室之中的,听闻维摩诘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都是发心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我在维摩诘这个居室听讲已经有十二年,从没有听闻声闻法、辟支佛法,但闻菩萨的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常显现八样从未见到过、听到过的难得之法】。

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不被各种尘垢所扰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六种解脱到彼岸的修行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赒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此室常现这八样从未见到过、听到过的难得之法,有谁见到、听到了这等不可思议的难得之法后,还会再喜乐于声闻小乘之法呢?”】

2 男女身相没有分别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你为什么不转女身为男身】?”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我十二年来一直无法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女人相,如何叫我转女身为男身呢?这就好像魔术师变幻的幻境中女人,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不转女身为男身,此人提的问题正确吗?”】

舍利弗言:“不也【当然不正确】,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实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舍利弗,你如果能转你现在的这个女身为男身,那么一切女人都能转女身为男身。如果说舍利弗不是女人而现女身相,那么一切女人亦是这样,虽现女身而不是女人。所以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实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女身相貌,不在,也没有不在】。”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3 生与灭没有分别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你在这世界上寂灭后,应到哪里往生】?”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佛化身所生的地方,就是我往生的地方】。”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佛化所生,没有灭,也没有生】。”

天曰:“众生犹然【众生也是一样】,无没、生也。”

4 过去、将来、现在没有分别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还有多久可以修得无上正等正觉】?”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我得无上正等正觉,亦无是处。为什么这样说?菩提无住处。所以没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那么,今诸佛得无上正等正觉,已得的、将来应当得的,如恒河沙一样多。这又怎么说呢?”】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这些都是世俗文字的说法(为凡夫俗子说的方便说法),说有三世。不是菩提(正觉),有过去、现在、将来。”】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曰:“无所得故而得【没有,正因为什么也没有得,所以也就得了】。”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这位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佛,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有愿求都已实现,得不生不灭之无生法忍,住永不退转,根据天女本愿,所以能随意显现方便的身相,以利教化众生。”】

◇◇◇◇◇

第八品 佛道

本品论题:

1 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2 一切尘劳烦恼皆是修行成佛的必需的因缘。

佛道品第八

〈一〉三述菩萨行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菩萨怎么样才能真正修得佛道】?”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如果菩萨所作所为不在正道,菩萨就是真正修得了佛道】。”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什么是菩萨所作所为不在正道】?”

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菩萨即使到了五无间地狱,而仍然没有烦恼慎怒】。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至于饿鬼,而仍然想着施舍、供养三宝、救度众生】。

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而升天到了色、无色界道却不以为有什么特别的胜境】。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表现出贪欲,却远离各种污染和执着】。

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表现有瞋恨有忿怒,但是对于一切众生从来都没有怨恨】。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表现愚痴,而时时以智慧检讨自己的思想行为】。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表现出吝啬、贪,而又能舍去内外所有一切,并且不惜贡献出身命】。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表现出不守戒律,而安住于净戒,甚至只是犯了很小错误,也怀有大惧】。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表现出瞋怒,却一直是慈爱和忍让】。

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

示行乱意【心烦意乱】,而常念定。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大乘未闻法】。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刑残,而具种种美好相貌】。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金刚力神、梵天帝】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

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现于涅盘,而不断生死。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二〉尘劳之畴,为如来种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什么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缘,必备的条件】?”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爱执、贪着、偏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一个有生命的身体是修行成佛必需的条件,思想观念上的无明、爱执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缘。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注8)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缘。以要言之,六十二见(注6)及一切烦恼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缘。”】

曰:“何谓也【请详细说一说】?”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已经成了佛,那就不能再说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譬如高原陆地,不会生长莲花,卑湿淤泥之中,才能生长莲花;所以说如已经证得无为(无因缘造作)成了佛,那就不再能生于佛法。这就是说烦恼泥中,乃有众生生起引发佛法】。

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又如把种子播撒于空,终不能发芽生长;把种子播撒于粪壤之地,就能滋养生长茂盛。所以说如已经证得无为成了佛,那就不再能生于佛法。如果一个人对于我的执着比须弥山还大,犹能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那就能生佛法。所以说一切烦恼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缘。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同样地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返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善哉,善哉!文殊师利,说得好,说得对。正如你所说,一切尘劳烦恼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缘。我们这些人如今已不能再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了。众生、甚至是堕落到五无间地狱罪人,都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们这些人却是永不能发,就好像眼晴坏了的人再也不能看见东西,耳朵坏了的人再也不能听到声音,鼻子坏了的人再也不能闻到香味,舌根坏了的人再也不能分辨滋味,肢体麻木的人再也不能感受触摸。同样地修行声闻小乘断了诸结的人,时时都在听闻佛法,却再也不能在佛法中有所复益,永不志愿。所以,文殊师利,凡夫对于佛法可以有返复,而声闻没有返复!为什么呢?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可是断了烦恼的声闻小乘,时时都在听闻佛、法、力无畏等,却始终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居士,你的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伎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踰,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经书禁呪术,工巧诸伎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心,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或现作*YIN*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佑利众生。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或现离*YIN*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假令一切佛,于无量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

第九品 入不二法门

本品论题:

1 “法门”就是入道的门径。不二法门,就是平等且没有任何差别、无所分别的独一无二之法门。本品中有三十多位菩萨以举例方式说明:“任何看起来不同的、相持的二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对立的二个方面,它们可以显现为对抗的、斗争的;也可以显现为相助的、相成的;这些显现都只是假相,其本性是空无、寂静、平等、没有任何差别。是假相都应该消除。”

2 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

3 不执着于相,亦不执着于无相。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理解、掌握、应用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生、灭是相反而又相成的二个方面。法本不生,今则无灭;真正理解、觉悟到诸法不生不灭的道理(无生法忍),就是进入到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我、我所有的(指我的身体及一切身外之物,不包括一个人的本识、灵魂)是不同的、相持的二个事物。正确认识到因为有了我,所以便有我所有的,若无有我,则无我的。这就是进入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受(感觉器官对于外界的感觉、感知)、不受为相对的二个方面。如果无所感受,也就无所得,以不可得故,必定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垢、净为相对的二个方面。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灭除了垢、净二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是动(妄想心起)、是念(心来观境)为不同的、相持的二个方面。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一相(认为有一个唯一的真实的相)、无相(认为诸法都是空的,根本没有相),为不同的、相持的二个方面。如果懂得了实相即是无相的道理,而又不执着于无;平等地看待实相、无相,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菩萨心(利他度众,着眼于亦空亦有)、声闻心(独善自度,着眼于空)为不同的、相持的二个事物。明白起心动念(心相)其实是空,两者都是幻化;无菩萨心、无声闻心(不加以区分),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善、不善为相持的二个方面。如果心中没有善与不善的分别,内心进入到无相的境界,而通达者(诸法亦然),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罪(报)、福(报)为相对的二件事。如果深入研究罪报的本性,就明白罪报与福报无异。以坚无不摧金刚智慧,确定、明了、彻底破除罪报相与福报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有烦恼、无烦恼,为相对的二件事。如果认识到一切诸法平等无二,那么就没有烦恼、不烦恼的区分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有为、无为是相对的二件事。若离一切数(数—对于种种事物和行为的分别),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对于一切都无所妨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本质还是空,即是出世间;于世间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盘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生生死死、涅盘寂灭为二。若能见到生死根本所在,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尽、不尽为二。不管法最终是尽、还是不尽,这些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没有尽、不尽的区别;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我、众生、万物,都是从‘如’而来,平等且没有任何差别),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明、无明为二。无明最终达到的,即是明,而明亦不可取(因为所有相都是虚妄);离一切数(舍弃对于种种事物和行为的分别),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不是色消灭了得到空,而是色的本性就是空。至于受、想、行、识等也同色一样,识与空相对为二,识即是空,不是识消灭了才得到空,而是识本性就是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四种异(即地、水、火、风四大)、空种异(即虚空)为二。四种异的根本也就是空种异的根本,因为过去、将来、都是空,所以现今亦空;如果能如此认识到一切‘种异’根本就是空,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眼、色为二。若知眼视的实质,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也同样为二。若知意会的实质,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的本性,即是回向一切智的本性;同样的道理,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的本性,即是回向一切智的本性。于其中认识到它们都是同一本体的道理,是为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空、无相、无作,两两相持相待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空、无相、无作其中之一的解脱门即是懂得了空、无相、无作的三个解脱门,是为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佛、法、众,两两相持相待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存有肉身和肉身消灭是相对立而又相成的二个方面。身的存在即是身的消灭,为什么?见到身实相的人,不会去分别,肉身存有还是肉身消灭;有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懂得了这个道理而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身业口业意业,和真善美相对为二。身业、口业、意业,所造所作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名称;但是三业本来都是空,所以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这三业没有作相,即一切法没有作相。能依据这一原理,随顺破解诸法无作的智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福行、罪行、不动行(即菩萨行),两两相对。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对于这三种行为均不起分别的人,是为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因为有了我的执着,就有了非我,我、非我是不同的、对立的二个方面。只要知见了关于我的实相,也就没有我和非我;没有我和非我就不会产生分别、识别,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有所得、实相(诸法实相都是空、无、没有)为相对二个方面。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暗与明为二。无暗、无明则无有二;为什么?如入灭受想定(即灭尽定,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俱灭,心及心法一切皆亡),则无暗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盘、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盘、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乐涅盘、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盘、不厌世间,则无有二。为什么?若有缚则有解,如果本来就无缚,那么谁在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道是正道;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真实、不真实,相对为二。证见了真实之相的人只见无相,不见实,何况那些非实见者!为什么?真实之相非肉眼所可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按照我的看法】,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

第十品 众香国取食

本品论题:

1 不要以有限的修为来称量如来无尽的福慧

2 菩萨之法(大乘)与声闻(小乘)不相违背。

香积佛品第十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吃饭的时间快到了,这个居室中的这么多的人吃饭怎么解决呢】?”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你已经学习和奉行佛所说的八解脱(注4),怎么会在专心听闻佛法的时候想到吃饭呢?真的想吃饭,稍等一会儿,一定让大家吃到从未吃到过的食物】。”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正思维禅定】,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维摩诘居室中的人全部亲眼目睹了这些情景】。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谁能去众香国取饭食】?”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诸位之中难道没有人能去吗?真有些令人失望。(此句本意是勉励与会菩萨)】。”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此句之意是众菩萨不要自轻】。”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于是维摩诘,仍然在座位上,在大众前变化出一化身菩萨,这位化身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

而告之曰【维摩诘对化身菩萨说】:“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彼诸大士【众香国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这位上人是从哪里来?娑婆世界,在什么地方?什么叫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佛告之曰【众香国香积佛告众香国诸大士】:“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令娑婆世界的诸菩萨增益功德】。’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众香国菩萨问香积佛:“维摩诘是怎样一位人物,能够有如此化身,德力无畏,神足若斯?】”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众香国香积佛言:“维摩诘神通甚大,一切十方世界都能以化身往来,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香积佛言:“可以!只是你们要收起你们身上的香气。不要使娑婆世界的大众,生起引发诱惑执着之心。又应当改变一下你们本来身体形貌,不要使娑婆世界的求菩萨道者而自鄙耻。又,你们不要怀有轻贱娑婆世界的心,而作有碍修行的痴想。为什么?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化身菩萨拿了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

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是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毘耶离城【广严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毘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长者主月盖带领八万四千人,一起来到维摩诘居所】。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大阿罗汉】:“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各位仁者,可食众香国香积如来所施甘露味饭,此饭由大悲起、为大悲果,不要以有限的心意(小乘小器心态)来吃这碗饭,否则吃了不消化】。”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有一些道行浅的声闻心中想:“这么少的一点饭,怎么够这里如此多的人吃呢?”】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揣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化身菩萨说:“不要以声闻的小德小智来称量如来的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既使叫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都来吃这碗饭,每个人每次拿起的饭团都象须弥山那样大,吃一劫也吃不完。为什么?如来修行成就了无量无尽的,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如来所食之余,是永远不会吃尽的。”】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歹*斯]。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于是与会的大众都吃众香钵中的饭,全部吃饱了,而钵中的饭却一点也没有减少。其中诸菩萨、声闻、天、人吃了此饭后,身安快乐,就象一切安乐庄严世界的菩萨。并且身体各个毛孔都散发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解知佛法道理并修行戒律】;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因为娑婆世界众生刚强难化,所以佛就以刚强之语,教育引导众生。说的是地狱…】。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YIN是邪*YIN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悋是悭悋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盘。以难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怡-台+龙]悷不调【譬如象、马,性情乖张暴戾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解知佛法道理并修行戒律】。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众香国诸菩萨听闻这些,全部说:“我们从未听说过这些。娑婆世界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去了其无量自在神通之力。乃以难化众生所能接受的方法方便度脱众生。作为娑婆世界的诸菩萨亦能堪忍种种劳倦,谦让而不夸功,以无量大悲救苦心来生到这块佛土】。”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娑婆世界菩萨救拔诸众生大悲心坚定牢固,就象你们所说的。然而娑婆世界菩萨辛苦是辛苦,可是所积功德也多。娑婆世界菩萨一世饶益众生所得功德,要多于在一切妙香世界百千劫中才能完成的功德。为什么这样?因为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而其它世界净土是没有】。

何等为十?以布施摄【治理】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成就众生;是为十。”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娑婆世界菩萨成就几法?可以无毁、无伤、无疮、无疣、毫无遗憾地在命终之时生于其它别的佛国净土】?”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违背佛为方便度化声闻所说之法,大乘、小乘都是佛法,本来无所分别】。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十万】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一万】菩萨得无生法忍。

◇◇◇◇◇

第十一品 四述菩萨行 菩萨行总结

本品论题:

1 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2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3 总结菩萨行,入尽无尽法门。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不尽有为意思是指菩萨应该把该做的事一直做下去。不住无为意思是菩萨已经证得无相、证得涅盘,但不住在无生、无灭、无相的涅盘之中。】

菩萨行品第十一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维摩诘和文殊论法之时,释迦牟尼佛仍然在庵罗树园说法,庵罗树园的土地忽然变得广博、更加庄严、清净,庵罗树园一切都变为金色。】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在维摩诘居室中,维摩诘对文殊师利说:“我们一起去见佛与其它诸位菩萨,礼事供养。”】

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众坐已定。

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你看到了菩萨大士自在神力的所做所为吗】?”

“唯然已见。”

“于汝意云何【你有什么想法】?”

“世尊,我覩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我所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为不可思议,不是我们这些人企求得到的,不是我们这些人可以想象称量】。”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难言:“此所从来【这种香气是从哪里来】?”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这个香气能保持多久】?”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

曰:“此饭久如当消【此饭作用什么时候才消失】。”

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对于修持小乘声闻的人,如果还没有进入正位,食此饭者,要等到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对于尚未发心修持大乘的人,食此饭者,至发心修持大乘然后乃消。已发心修持大乘的人,要等到证得不生不灭,然后乃消。已证得不生不灭的人,食此饭者,修至下一生就能成佛的境界,然后乃消。譬如有一种药叫上味,只要是服了这药的人,要等到全身各种毒素全部消灭,然后此药作用乃消失。此饭也是一样,要等到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我从未听说过】。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种种威神庄严的美好身形相貌】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只要有众生应该以此因缘,解知佛法道理并修行戒律】。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阿难,有此四魔【注9】,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有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来扰乱、折磨、勞累众生;诸佛就以四魔、烦恼来作佛事】。

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以上这种方便说法叫做‘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解知掌握了这个法门,对于见到的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对于见到的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而对于这些不同佛土上的诸佛都能欢喜恭敬,赞叹诸佛未曾有的功德,而生清净之心。这是因为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佛国土有多种,而虚空却永远只有一个。以这样思想方法来见诸佛,佛的色身不也是有很多吗!但是佛的无碍无上的智慧,却也是只有一个】。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注3】、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正等觉】,名为多陀阿伽度【如来】,名为佛陀。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正等觉、如来、佛陀】,汝以劫寿不能尽受【即使有整整一个劫数那样长的寿命,也不能全部听完】。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一个劫数那样长的寿命】,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

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

佛告阿难:“勿起退意【不能有畏难退缩的情绪】,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我说你在声闻中是最为多闻,不是说你在菩萨中最为多闻】。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有智慧的人,是不会以有限的能力来度量诸菩萨的】。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阿难,正因为你们没有奉行修持菩萨所行,所以一切声闻、辟支佛,要得到象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娑婆世界国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诸佛方便说法,神通不可思议。为度脱众生故,随其所应,所显现佛国面貌也有差异。唯然,世尊,我们希望你能赐给我们一点佛法,当我们回到众香世界后,也能常常想念你,释迦牟尼如来的教导】。”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

何谓无尽?谓无为法。

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何谓不尽有为?【意思是指菩萨应该把该做的事一直做下去】

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惓。

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悋。

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着己乐,庆于彼乐。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

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

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而不舍世间法。

不坏威仪法,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

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

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意思是菩萨已经证得无相、证得涅盘,但不安住在无生、无灭、无相的涅盘之中】

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

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

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

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

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

诸正士菩萨,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尔时,彼诸菩萨【从众香世界来的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

◇◇◇◇◇

第十二品 见阿閦佛

本品论题:

1 第七品讲了菩萨的众生观,本品讲述菩萨的如来观。观察认识自身的真实相,也就是观察认识佛的真实相。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你想见如来(如来真实身相、真实道理),你认为应当怎样来观察认识如来】?”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是这样观察认识如来的。观察认识我自身的真实相,也就是观察认识佛的真实相】。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我观如来,以前没有来,以后也不会去,现今也不在什么地方。】

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应也不能以色(凭身形相貌)见到如来,不观色如(色如,身形相貌非有非无),不观色性(色性,身形相貌的本性因缘)。(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这一句说了不从色观,下一句是说不从其余四蕴观)】

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不应也不能从受想行识见到如来,不观识如(识如,识的非有非无),不观识性(识性,识的本性因缘)】

非四大起,同于虚空【不是由四大(地水风火)的各种因缘和合生成,而是和虚空一样】;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垢已离【离贪瞋痴】,顺三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无作解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注10】;

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

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

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

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

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着,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如来身相就是如此,这样来观察认识如来,名为正观,其它种种观点都是邪观】。”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你所得到的法,有没有生和灭】?”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没有生和灭】。”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如果诸法没有生灭相,为什么偏要问,你是哪个世界灭,来生到此?】

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幻师所变出幻男幻女,这男或女有没有生和灭呢】?”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没有生和灭】。”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

答曰:“如是。”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败坏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这是从未有的事。世尊,这人难道能舍弃清净土,而来生到此,喜欢这多怒多害的娑婆世界】?”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当太阳升起时,能与黑暗在一起吗】?”

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即无众冥。”

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那么太阳为什么要在娑婆世界运行呢】?”

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故不与愚闇【愚痴黑暗无知】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

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我应当坐在我的座位上,把整个妙喜国接取过来。】

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又要让三道宝天梯(中道黄金、左道玛瑙、右道水晶)自然涌出,可以使从娑婆世界至忉利天的诸天通过此宝天梯来到这里,既为礼敬无动如来,也为听受经法。】

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而娑婆世界之人,亦可以登上此宝天梯,上升到忉利,见到诸天,也见到妙喜世界成就如此这般的无量功德】。

上至阿迦腻咤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把妙喜世界从水际到色究竟天,一古脑儿全部接取过来,就象右手取一样陶器,拿一个华蔓(挂在颈上、身上的装饰丝花),让这里一切大众都能看到】。”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坐禅进入正思维禅定】,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妙喜国中已得神通的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问无动如来:“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然被接取到娑婆世界,而妙喜世界本身并无增减;对于娑婆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

皆曰【庵罗树园的会中大众】;“唯然,已见。”

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千、万、亿数】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注5】,当生彼国。

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

“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即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即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即为取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

第十三品 法供养

本品论题:

1 受持读诵供养本经者,即为供养过去佛、未来佛、现今佛。

法供养品第十三

尔时,释提桓因【天帝】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是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即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即为供养过去佛、未来佛、现今佛】。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天帝,假如有人,用一劫(极长时问)或一劫多的时间,恭敬、尊重、赞叹、供养三千大千世界中全部的无数的如来,并且在每一位如来灭度之后,又为如来的每一颗舍利子,造一个高至梵天、纵广天下、表刹庄严的七宝塔;再用一劫或一劫多的时间,以一切花香、璎珞、幢幡、伎乐供养这些舍利塔。天帝,你意如何,这人所种植的福多不多】?”

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可是你应当知道,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本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这些人所得之福远高于上面所说的人。为什么?因为诸佛、菩提全部都是从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中生,而菩提之相又是不可限量,所以这些人的因缘福德,不可称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曰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时期名叫庄严劫,在庄严劫时期有一个世界叫大庄严世界,大庄严世界有佛名药王如来,药王如来寿二十小劫,药王如来弟子,声闻僧有三十六亿那由他(万亿)。大庄严世界的菩萨僧有十二亿】。

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深信佛、深入佛理】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

即问:‘何谓法之供养?’

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

实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为法供养?’

佛言【药王佛说】:‘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善男子,我们所说法供养,也就是诸佛所说的意义深刻的佛经。这些佛经在一切世间中都是难以相信难以接受,同时这些佛经又是微妙难见,清净无染;这些佛经是不能用凡夫分别思维的方式所可理解的,这些佛经藏在大乘菩萨法藏之中,用佛的实相印鉴作为印封(陀罗尼印—实相印),能使菩萨证得不退转境界,成就六种到达解脱的彼岸;悉能明了一切法相,进入正觉的道法,在众经之上】。

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这些佛经,能使菩萨进入大慈大悲的境地,离众魔事及诸邪见;能使菩萨掌握因缘的理法,达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的智慧见识】。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

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盘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

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如果能听闻这些佛经,又能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这就叫名法供养】。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

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见,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佛告天帝【释迦牟尼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萨行。’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

“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萨道,得陀罗尼【总持,总的纲领】,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炎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駄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即我身是【天帝,那时的宝盖王,难道不是异人吗?宝盖王今现得佛号宝炎如来。其王千子,就是贤劫中千佛,从迦罗鸠孙駄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楼至。王子月盖比丘就是现在的我】。

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

第十四品 弥勒、阿难受命传法

本品论题:

1 菩萨有二类,第一类菩萨喜好文字修饰、华丽辞句。第二类菩萨不畏深义,能深入奉行修持佛法真如实相。

2 有二种新学菩萨不能明白经中深刻的道理。一种是没有听到本经,听到之后惊奇恐怖,产生疑问,毁谤不信。第二种是对于护持解说这类深经的人,不肯亲近、供养、恭敬,甚至数说其人过恶。

3 信解深法却不能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又有二种。一是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是虽解深法却又取相分别。

嘱累品第十四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我现在把佛在无穷长时间中所积累的所有的无上正等正觉法门,付嘱于你】。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阎浮提又名南赡部洲,是娑婆世界欲界中的四大部洲之一,即我们现在所居住地方】,无令断绝。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剎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向往大乘佛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

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无染无着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弥勒,你应当知道,菩萨有二类。哪二类?第一类菩萨喜好文字修饰、华丽辞藻。第二类菩萨不畏深义,能深入奉行修持佛法真如实相。喜好文字修饰的,当知是新学菩萨;如果对于这些无染、无执着、意义深刻经典,无有恐畏,能深入其中,明白经中真如实相的道理,听闻本经后,内心清净,受持读诵,按经中所教导修行,这是久修道行的菩萨】。

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还有二种新学菩萨,不能明白经中深刻的道理。哪二种?一种是没有听到本经,听到之后惊奇恐怖,产生疑问,从而不能理解奉行,也可能毁谤不信,而且这样说:‘我以前没有听到过这部经,也不知道这部经从哪里来?’】

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为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第二种是对于护持解说这类深经的人,不肯亲近、供养、恭敬,甚至数说其人过恶。这二种人,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自己毁伤了自己,不能于深法中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

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又有二种菩萨,虽然信解深法,但仍然只能是自己毁伤自己,不能于深法中证得无生法忍。这又是哪二种菩萨?一是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是虽解深法,却又取相分别。就是这二种】。

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应当远离和避免這些過失錯误,奉持如来在无穷长时间中所积累的无上正等正觉法门。若有未来世的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他们得到这些佛经与其念力,使他们能够受持、读诵、为他人广说】。

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皆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

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如你所说,佛也会参与并且帮助于你】。”

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都能得到这部经】。”

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在四周百由旬(由旬,三十里)范围内,令一切魔怨不能接近扰乱】。”

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接受、记忆、不忘、不失】是经,广宣流布。”

阿难言:“唯然,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

佛言:“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

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2012-10-10第二稿

2017-03-28第三稿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原文取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http://www.cbeta.org/)光盘,

电子佛典Rev:1.11 (Big5)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No:0475

◇◇◇◇◇

附注

注1:

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四念处,大小乘名有异。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是小乘四念处。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处。四正勤,恶法未生方便令不生,名一正勤。恶法已生方便令灭,二正勤。善法未生方便令生,三正勤。善法已生方便令增,四正勤。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慧如意足。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前能生后,名之为根。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前能掌后,目之为力。七觉分,念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择觉分。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注2:

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盘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注3:

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三明(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

止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

十力(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

四无所畏(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二种。佛四无畏:一正等觉无畏,二漏永尽无畏,三说障法无畏,四说出道无畏。菩萨四无畏: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二尽知法乐和知道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十八不共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

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4:

八解脱

一、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即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注5:

授记(佛为诸众生及修行者所作的必定要实现的预言)。

注6:

六十二见(外道六十二种错说见解或执着。以色常、色无常、色亦常亦无常、色非常非无常,

色有边际、色无边际、色亦有边际亦无边际、色非有边际非无边际,

色有去来、色无去来、色亦有去来亦无去来、色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

受、想、行、识也复如是,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再加上根本的对于色的执着和对于心的执着,共成六十二见。)

注7:

无住(没有任何执着,没有任何立场,随缘而生。无住即实相。)

四谛(苦、集、灭、道。人生痛苦、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灭、痛苦消灭之道。)

注8:

贪恚痴同于贪瞋痴。又云*YIN*怒痴,即三毒之烦恼。

四颠倒有凡夫四颠倒和小乘、辟支佛乘的四颠倒。

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二、乐颠倒,以苦当作乐;三、净颠倒,以不净为净;四、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

小乘、辟支佛乘的四颠倒,误以为涅盘是灭尽的世界,而对涅盘起四种的妄见,即一、无常颠倒,于涅盘之常而计无常;二、无乐颠倒,于涅盘之乐而计无乐;三、无我颠倒,于涅盘之我而计无我;四、无净颠倒,于涅盘之净而计无净。

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五盖即: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

六入,六根的别名。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

七识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末那识,我执之根本)。

八邪法,八解脱之反面。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九恼处, 憎我善友、爱我怨家、及憎我身,此三种违情,各有三世,是为九恼。

十不善道,杀、盗、*YIN*、贪、瞋、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注9:

四魔(一 烦恼魔,贪等烦恼。二 阴魔,又称五阴魔,色受想行识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三 死魔。四 天魔,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

注10:

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

三明(过去宿命明,未来天眼明,现在漏尽明。)

无明(不明白道理。)

维摩诘全部详细目录

第一品 佛国

第二品 方便说法

第三品 维摩诘和阿罗汉们

〈一〉怎样坐禅

〈二〉为居士说法,应契合佛法实质、精髓。

〈三〉行乞不问贫富,受众生一食则为众生贡献一切。

〈四〉理解了就能解脱,得到解脱就是佛法。

〈五〉莫以秽食 置于宝器

〈六〉以不生不灭思想方法,理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

〈七〉佛得真天眼 不以二相

〈八〉奉持戒律

〈九〉无利无功德才是出家的目的

〈十〉佛示现人身于五浊恶世,言传身教,也有患病。

第四品 维摩诘和诸菩萨

〈一〉一切众生都是从如中来。

〈二〉处处是道场。

〈三〉魔宫天女。

〈四〉布施大会。

第五品 文殊师利菩萨问疾维摩诘

〈一〉病因

〈二〉宽慰病者

〈三〉正确对待自身疾病

〈四〉菩萨行

第六品 不思议解脱法门

〈一〉佛法无求

1 无处可求

2 没有老师可求

3 没有时间可求(人生和认识人生的阶段)

4 没有方法和途径可求

〈二〉不思议神通

第七品 菩萨的众生观

〈一〉再述菩萨行

1 慈

2 悲

3 喜

4 舍

5 依

6 止

7 念

8 住

〈二〉诸法无分别

1 合乎佛法、不合乎佛法没有分别

2 男女身相没有分别

3 生与灭没有分别

4 过去、将来、现在没有分别

第八品 佛道

〈一〉三述菩萨行

〈二〉尘劳之畴,为如来种

第九品 入不二法门

第十品 众香国取食

第十一品 四述菩萨行 菩萨行总结

第十二品 见阿閦佛

第十三品 法供养

第十四品 弥勒、阿难受命传法

附注

维摩诘全部详细目录

 


更新于:7个月前
评论问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