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是灵性,不是理性来分析

2024-04-04 21:26

简介修行要改变色身,就要养成一种习惯。现在研究说人体有一种东西叫肽质。比如痛苦的人,痛苦久了,他会产生一种肽质。痛苦的肽质就形成他身体的一部分。结果反而变成他需要痛苦的肽质。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动不动就搞个东西让自己痛苦一下。好比有些人爱抱怨,女人就比较多..

修行要改变色身,就要养成一种习惯。现在研究说人体有一种东西叫肽质。比如痛苦的人,痛苦久了,他会产生一种肽质。痛苦的肽质就形成他身体的一部分。结果反而变成他需要痛苦的肽质。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动不动就搞个东西让自己痛苦一下。

好比有些人爱抱怨,女人就比较多,怨天尤人。她身体就有抱怨的肽质。无论怎么样,她都要拿东西来抱怨一下,来平衡她的心理。这个是很微妙的。有些人有乐观的肽质,遇到什么事都很乐观。***一生转南闯北,也大起大落过,但都是保持很乐观心态,从他的诗可以看出来。他写被枪打过的墙壁,就说装点此江山,今朝更好看。写长征,红军不怕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个只等闲,显现***的豁达的境界。

修行要觉知,要改变身体的情况。无论做什么事情,形成习惯,身体就会有肽质。要觉知自己的情绪,爱抱怨的人,什么事都能拿来抱怨。不满足的人,拥有多少都不满足,就是他体内有这些恶性的肽质。修行要改变这些特点。一个人命好不好,从脸上就可以看出来。有些人一看脸,就是一哭脸,也不是他生活不好,而是他性格上不好,有个哭脸相。总爱拿东西来哭一哭。像古人写诗一样,无故寻愁觅恨。你看林黛玉就是这样子,总爱那个东西来悲伤一下。看到花谢也悲伤,鸟飞也悲伤。这就是身体肽质。

如果要培养正气,要看儒家,孟子讲的,养吾浩然之气也。要培养广阔的心胸,要看道家,庄子的逍遥。如果要看破红尘滚滚,入清净心灵境界,要看佛家的华严经。但一般我建议年轻人多看儒家,养浩然正气。等成家立业有成就后,再来学习庄子的逍遥。到了老年,差不多了,体验一下佛家的境界。

人都是偏于感性和理性的。艺术家和诗人都比较感性。搞经济的,比较理性。佛经则是超越了感性和理性,到达灵性。所以灵性是无喜无悲,喜和悲都是感性的境界。灵性也无得和无失,得失是理性的境界。像很多人搞经济,患得患失,发财了开心,破财了难过。这其实是理性的境界。

但念念佛经是很好的。佛法根本不是讲看破放下的问题,现在佛法被误解严重了。总想着看破放下。也不是承担。承担是儒家讲的,佛法的本质,是要开发每个人的灵性光芒。这就是要靠大乘经典来了,比如念地藏经,弥陀经,华严经,法华经,这都是灵性的境界。

有些人误解功德,常把佛经的功德用来数字化,比如说念佛有多少功德,念经有多少功德,结果一对比,发现念经功德没有念佛功德大。这就是典型的用理性来思维佛法,这是最大的错误。佛经是灵性的东西,你有对比,有得失,是你大脑的理性在起作用。

就像很简单,你为什么要选择功德大的,是因为你觉得功德大,你就得到更多。这其实是理性的思维。很多人讲净土法门,都犯了这个错误。你有得到,或者失去的概念,就是理性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灵性的东西。为什么很多人会误解金刚经。金刚经讲恒河沙布施不如念金刚经的功德。这句话怎么解?这不是对比。你一对比,就落入了理性了。那已经不是佛法了,佛法就是你当下去体验的东西。

现在人大家爱经济,都是偏于理性的。我们学佛后,也带着很强的理性思维来。比如说,某人说,念这部经功德最大,等于多少恒河沙。然后你去念,你也觉得等于多少恒河沙。这不是你用理性去理解,好像一元变成一万元,这是理性的思维。

灵性是什么?是你直接去感知的。你不要带入后天的价值对比过来。尤其是数学概念进来,那你就永远无法了解佛经了。关于大乘经典,你只管去念,总之,你念了就能消灾,增福,但不能用理性去思维。好像我要念多少,能消多少灾,能增加多少功德,能不能用数字来衡量。我们现在都喜欢数字,银行卡的存款是数字,车子好不好,也用价格来衡量,也是数字。钻石和古董为什么比较贵,因为价格数字比较大。你为什么成就比较高,因为存款数字比较多。我们充分的数字理性,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却更大层度上,伤害了我们去体验生命的本来面目。

这时,就需要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了。你问为什么要念,其实,这就是我直接的触摸自己的灵性,也能得到快乐。我们现在给人定位,他是成功人,成功人是怎么定位的,是靠理性,靠数字,他背后有很多数字。这个是一种解读方式。所以要回归到灵性。

我们对数字的迷恋,从西医就可以看出来。西医什么都有指标,什么含量多少啊,有个精确的数字。西医的数字概念,是单独的量化。中医则不同,中医也讲数字,但一般不超过五。你看世界就是一个五,五行。金木水火土,身体的五脏,五种颜色,五个季节,我中音声。中国只有五,一个数字,不多也不少。那就是整体观。古人讲以医入道,五就是一,一就是五。

 


更新于:8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