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盘点 | 汉语中来自于佛教的词语
于汐彤2024-09-23 11:22
简介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
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就是其中的典型:
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
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
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
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
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
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
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
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
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
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
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对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用来比喻请看在第三者的情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的,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四相。《法华经》言:生老病死,四苦也。《百喻经》言: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现今,生老病死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痴心妄想来源于佛教,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贪、嗔、痴。痴又作无明讲,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正因为有痴心、妄心、贪心,所以众生才会有痛苦产生。现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醍醐灌顶出自佛教。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愉悦。
不离不即出自《圆觉经》,不离不即,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真相与妄相有区别,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显现,即不离。后指若合若离,即不接近也不疏远,也做若即若离。
当头棒喝源于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临济的喝,德山的棒,棒喝是禅宗师家接待初学者的手段之一,对于其所问的问题,师家往往不用语言来答复,或者使用棒锋击打其头部,或者冲其大喝,看其反应能力,断定学生悟解能力。现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形容没有一丝牵挂,心地清净无染着。现形容人赤身裸体。
一尘不染佛家指佛教徒修行,掘除欲念,保持心地纯净。现形容环境的清洁,或比喻人品的纯洁。
天花乱坠源于佛教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撒下。现用来比喻不切实际或过分的夸张。
单刀直入佛教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现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梦幻泡影源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梦境、幻觉,和水泡和影子一样空无,转瞬即逝。现用来比喻不实在、不存在的东西和不能实现的妄想。
降龙卧虎源于佛教故事。一些高僧有神通,能用法力制服老虎。现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万劫不复佛经中常常用劫来计算世间。每个大劫,包含成、住、坏、空四中劫。每个中劫,包含二十个小劫。小劫是指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现指永远不可能恢复。
世界源于《楞严经》卷四。经言: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世界即宇宙。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现今,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
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害了单相思的故事。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十八层地狱是地狱名称。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那时,译出专讲地狱的经典多达十几种。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现比喻悲惨的报应。
三头六臂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毒,稄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现比喻人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聚沙成塔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语出佛典。《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像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道行。魔,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现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
铁树开花典出《五灯会元或庵师体禅师》: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疾逮夜书偈,辞众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掷笔示寂。现今比喻事情罕见或极难办成。
水涨船高出自《景德传灯录芭蕉清禅师法嗣》:眼中无翳,空里无光;水涨船高,泥多佛大。现比喻事物随其所凭藉之物而相应提高。
鹦鹉学舌典出《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话语,自话不得,由无智慧故。现比喻人云亦云,别无新意。
女大十八变亦出自《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现泛指女性从小到大容貌、性情等变化很大。
只重衣衫不重人出自《五灯会元黄龙心禅师法嗣》: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现形容眼光势利者只重外表,不看人品。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出自《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初。谓今天看到不良后果,追悔往昔的失误,有悔恨已晚之意。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的宗旨。现在,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称为口头禅。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於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导师一词源于《法华经》: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平等、圆满《华严经》云: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尊重《无量寿经》云: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方便、演说《法华经》言: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
烦恼《楞严经》云: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
胜利《药师经》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
利益《华严经》云: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其他如: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於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比如:赞叹、究竟、浮屠、绝对、实际、缘分、随缘、有缘、妄想、障碍、昙花一现、五体投地、水中捞月、不可思议、皆大欢喜、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在佛经中频频出现,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在长期的语言演变中,相当多的佛教成语在意义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究其语源,仍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印记,在汉语成语的百花园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
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由国师用水或醍醐灌顶。这类词还有心空色过去现在未来如来法宝等。
(三)半音半意译词
这种词我们也称为梵汉合成词,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半音译,一半意译。这种词反映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语中半音半意的造词方法。 例如:魔鬼,梵语为Mara,初时被译为磨罗,简称为磨,后来改从石为从鬼,即为魔,并与中国原有的词鬼连用,于是就有了魔鬼一词。这类词还有佛家念佛欢喜佛禅师昙花佛典寺院等。
二、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词语在汉语的各个领域内几乎都有,常见于哲学、文学、民俗以及日常生活中。
(一)哲学词汇
佛教是世界上最富有哲学思辨特点的宗教,许多佛家名相自然就是哲学名词。现代哲学深受佛教的影响。佛教认为宇宙本旨皆同一体,一切法、一切众生本无差别。《涅槃经》卷三:如来善修,如是平等。现代哲学用平等表示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
悲观自觉因果唯心世界等,都是哲学词汇中的重要成员,表示一些基本命题,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文学词汇
佛教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和新的意境,也为中国文学输入了大量的词汇。首先,因佛典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进我国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
不少佛教词语甚至还成为文学理论术语。例如:造境,佛教认为万法皆由心所生,而心识有创造功能。文学家将其引申指心识有创造诗境的功能。唐朝吕温《吕衡州集》卷三有言:研情比象,造境皆会。
(三)民俗与日常用语
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许多在佛经里表达佛家礼仪节日的词,自然而然地走进民间,并在相关联的意义上又派生出新词。例如:
围绕因果轮回鬼妖地狱、丧葬礼俗的词:阴司、阎王、超度、火葬、火化等。
围绕烧香拜佛、吃素食斋、问询施礼等礼俗的词语:拜佛、诵经、还愿等。
围绕僧人云游行乞、积聚功德等生活礼俗的词语:化斋、施食、行善、济人等。
日常用语中,时时有佛语出现,其中最多的是时间词。例如:表示时之极微者的一组时间词刹那一念弹指等,在佛经中都有定量。刹那是梵语Ksana的音译,而一念是刹那的意译,或者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仁王经》),又或者说六十刹那为一念(《往生论注》卷上)。弹指,本来指弹击手指。在佛经中,这个动作表示:许诺;欢喜的心情;或警告别人。这组时之极微者,早就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时间词的骨干。
三、佛教的传入对汉语熟语的影响
(一)成语
佛教是许多成语或典故的来源。《大本经》里说: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唯我独尊这一成语,是对佛的降世神奇的赞颂。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实践的,例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六根清净。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
(二)俗语和谚语
俗语和谚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定型语句,其中也有不少词条都来源于佛教。举例如下:
1.俗语
不看僧面看佛面指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佛菩萨的情面。后来比喻即便不顾某个人的情面,但也要照顾他的主人或长辈、亲友的情面。类似的俗语还有阎王催命不催食无事不登三宝殿和尚无儿孝子多远来的和尚好念经等。
2.谚语
有源于佛教故事的,例如生公说话,顽石点头。生公指晋初高僧竺道生,他是鸠摩罗什的高徒,悟性非凡。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断绝善根的人也有佛性时,群石为之点头。比喻说理透彻,使悟性全无的人也信服。
有反映佛教思想的,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指修行圆满的人。放下手中的屠刀,马上就能成佛。这是劝人改过向善的佛教语。后来比喻坏人停止作恶,也会变成好人。
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忍辱精进,禅定修行等。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中独有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活泼、饶有趣味的特点,与佛教也有密切关系。 例如阎王贴告示,鬼话连篇。阎王是管地狱的神,是小鬼的上司,所以阎王贴告示是让小鬼们看的,告示的内容便是鬼话。比喻说一些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谎言。
此类歇后语还有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屠夫念经,假慈悲等。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
相关图文
最近更新
Copyright 2024 Inc. AllRights 学佛网 TXT XML 浙ICP备2023018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