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圆觉经》讲座 十一

麋鹿迷了路2024-11-01 11:31

简介梁乃崇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梁乃崇居士简介,梁乃崇居士讲座开示,梁乃崇经典语录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梁乃崇居士简介_梁乃崇居士讲座开示_梁乃崇经典语录等内容,十八层地狱警示网劝人向善!..

《圆觉经》讲座(十一)/20110212

主讲:智崇上师

时间:2011年2月12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综合科馆第一演讲厅

纪录:张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今天我们再继续讲《圆觉经》〈圆觉品第十一〉。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长跪就是单膝跪地,叉手就是右手握拳这样一比。「净觉种种方便」,就是前面讲过的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这三种修行方法怎么组合,在修行的当下会产生四种禅病等等。这些就是所谓的「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这时,圆觉菩萨要问祂今天的问题了。

「我等今者已得开悟」,我们菩萨已经开悟了,可是佛圆寂了以后,末法时期的众生,他们「未得悟者」没有开悟;「云何安居」怎么安居呢?安居的意思,是指安下心来,稳稳当当的修行。不是心安不下来,在那里忙东忙西的,不是这样子。他们怎么样才能把心安下来,稳稳当当的「修此圆觉清净境界」呢?祂的问题就是这个。

「『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在圆觉当中有三种修法,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哪一个要先修呢?其实前面已经讲过,不是要你抽签吗?「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希望世尊,能够把这个重点教大家。这一个问题,已经是为末法时期的未悟众生问的,祂们自己没有这个问题。这个经典,本来就是要照顾未来、末法时期的众生。「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说完了以后就五体投地,所谓五体投地,就是做大礼拜做三次。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个时候,世尊就告诉圆觉菩萨说:「善哉!善哉!」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很好!很好!「善男子!」称呼圆觉菩萨;你们能够请问如来这样子的方便,如何安居?怎么修这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来帮助众生,那么我为你们说,你们就好好的听。这个时候圆觉菩萨就很高兴,要接受佛陀的开示,大众也静静的在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

世尊就说:任何一个众生,不管佛住世也好、佛灭了也好、已经到末法时期也好,如果有众生「具大乘性」,他具有修大乘的根器。这是一个条件。如果他具备的不是修大乘的根器,譬如他具备的是小乘根器,那在这里就不适合。除了要具备大乘的根器,还要有一个条件:「信佛秘密大圆觉心。」相信佛有秘密的大圆觉心;他不见得懂,但他会相信。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不在祂今天要讲的范围内。祂下面讲的,对你也没有用。

所以,只要你是具备大乘根性的,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你是菩萨乘的。不是声闻乘、也不是缘觉乘、辟支佛乘,是菩萨乘的根器;又相信佛的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想要修行的话,「若在伽蓝」如果是在道场里面,「安处徒众」那就先要把自己的徒弟安顿好。「有缘事故」如果你的徒众们有问题、有事情,「随分思察」就随着个别的问题,观察清楚,把它厘清了,然后把他们安顿好、处理好,「如我已说」,就像我前面说过的。前面说过什么?就是这部经从第一品到第十品,每一品都有一位菩萨问一个问题。

这里是第十一品了,「有缘事故」你的徒众那些问题,你把它了解以后,你所面对的问题,应该都不会超出前面十品里面所说的。所以「如我已说」,就像我前面说的。所以前面祂就已经做了「随分思察」;你有什么问题,我就好好针对你的问题,解给你听、讲给你听,把你安顿好。「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假如没事了,大家的问题都帮他们解了、安顿好了,「即建道场」那就建一个修行的道场。

「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那就定下一段时间;因为大家的问题都解了嘛,那么就定一段长的时间来修行。就定长的、中的、短的;我们看这个短的,也差不多要三个月。这个期限自己定,我们现在定的更短了,一日禅,就一天而已。照说那么短是不太有效的,祂现在已经举了三种时间,我想,我们至少就依祂那个最短的,最短就是八十天,「安置净居。」就准备一个安安静静的、修行的场所。

那个场所、那个静居,要怎么做呢?「若佛现在,当正思惟。」如果佛在世,我们就端正自己的思惟,保持正念,不要在那里胡思乱想。一个想修行的人,他们的胡思乱想大概都是什么呢?「喔,我要怎么度众生,要度这个、要度那个。」那都是在胡思乱想。你都已经把徒众安顿好、没事了;你自己要修的话,就不要再管闲事。如果还在那里东管闲事、西管闲事,还要做这个、做那个,那就不是正念,那都是攀缘。

「若佛灭后,」如果佛已经圆寂了,「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就把佛像挂起来,把道场布置起来,心里想着佛,祂们都好像还在世一样,把环境布置得佛好像还在这里的那种气氛。我们现在可以有声光电的多种方式,更可以布置得「还同如来常住之日」,就好像佛还在一样。虽然佛圆寂了,但是我们把环境布置得好像佛还在,心里也这么想,那个气氛就像佛就在世了。

「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挂一些旗帜,装饰、布置环境,让这个环境使你觉得佛还在,并没有圆寂。经过三七二十一天。在这二十一天里,你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做什么事呢?「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向十方诸佛礼拜,「稽首」就是礼拜,「求哀忏悔」请求诸佛能够帮助你。你向诸佛忏悔自己过去曾经有过、不好的任何事情,请求忏悔;类似现在佛教界的拜忏。你把道场整理得很好,就在那里拜忏。这一拜二十一天。我们不是有八十八佛、也有三十五佛,你可以按照佛的名号,一个一个的拜,向四面八方去拜,这样拜了二十一天之后,就会「遇善境界,得心轻安」,就会有这样感应的。

这一段就教你怎么修,「过三七日」三七日过了以后做什么事?「一向摄念。」就一直保持刚才所说的那个善境界、心轻安。「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就是做夏月的三月安居。在夏天的时候,就在那里修行三个月。这三个月,是不包含前面的二十一天的,那二十一天只是准备工作,暖身一下。那么在这三个月里面,要做到什么呢?「当为清净菩萨止住」这个止住的意思,就是要当一个清净的菩萨,一直保持清净就好了。也就是要一直保持前面讲的轻安,这个止住,意思就是做清净菩萨,保持清净就好了。

那个止住,就是到这样子就好了,不需要见光见影,要看到什么东西,就是保持轻安就好了。在这三个月里面,「心离声闻,不假徒众。」心要离开声闻乘,不要去想那些小乘的修行法,心要离开那一些东西,「不假徒众」不要又想着:我的徒弟怎么样啦?他们修得好不好啊?不要去想那些东西,不要去攀缘。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

「至安居日」就是夏首三月安居开始了;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才开始要安居。很多人大概准备工作做完,就以为做完、结束了。不是,这些前面都还是准备工作。「即于佛前作如是言」就在佛前说:「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因为祂是为各种状况的人说的,所以你是和尚,就说「比丘某某」;你是尼姑,就说「我是比丘尼某某」,如果你是男性的居士,就「我是优婆塞某某」;如果你是女性的居士,那就优婆夷某某,就自己这么称。

「踞菩萨乘,」这是要说的话,我是菩萨乘;「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你可以念成「同入住持清净实相」,祂的意思就是这个,同入、住持、清净实相。「以大圆觉为我伽蓝」,因为他是要相信秘密大圆觉心的,所以就以大圆觉心做为我的伽蓝,就是我的道场。「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加一个于字就可以了,身心安居于平等性智;你把身和心,安居在平等性智。所谓平等就是没有差别、无差别,「涅槃自性无系属故。」 涅槃和自性互相没有牵绊和联系。你要入涅槃、要入自性,是义无反顾的,就是要进去;这两个没有什么牵连的关系,这就是平等。没有什么不一样、也没有什么牵连。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我今天请求,安居这个道场,不依照声闻乘的修行,我要与十方如来以及大菩萨一起,在这里安居三个月;我不要跟声闻罗汉和在一起。所以他就对佛说这些话。「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为了要修菩萨的无上妙觉,就是圆觉,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要修行成佛嘛!为了要修成这么一件大事情,「不系徒众」不去跟那些徒众再联系、牵绊啦。因为这个时候,是你自己要好好修的时候,不要还在那里管东管西的。我们很多修行人,以为管东管西就是他的修行,那不是的。自己要修的话,就是要这么安静的、专注的来修。这样子的状况,是不是有一点像我们一般讲的闭关?这个就像是闭关,你们都不要来打扰我,我要好好修行了。所以这个就已经告诉你怎么闭关了。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这个就叫做菩萨的安居,这三个月的安居时间过了,你要去干什么就没有关系了。你要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但是在这个时间,你要不系徒众,专心的在那里闭关。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这边的「彼末世修行众生」,指的是什么?那个自称比丘、比丘尼、优婆夷、优婆塞的,就是末世的众生。不要以为说,我不是末世众生,我是比丘喔!不是,这边指的一切末世众生,有的人会自称比丘、有的会自称比丘尼、有的会自称优婆塞、优婆夷。就是这样子而已,都是末世众生。不要以为这一段话不是跟你说的。

「求菩萨道入三期者」为了要求菩萨道,进到三个月的夏月安居,这样的人,在这三个月里面,会有很多境界的。所谓境界,就是见光、见影、见佛、见菩萨,又到这边,又到那边,这些状况会跑出来的。「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这边从文字上看起来,好像别人看到了境界,我从旁听来了,就不可以讲、不可以取。不是,你自己看见的也不行,都是不可取的。

大家修的时候,一看到这些东西就很兴奋,而且还想重现,很多人会跟我讲这些。我说:「很好、很好,不要管它。」就是这样,不要去取,是不可取的。所谓不可取,就是不可意念、也不可以说。你不要去想、也不要说,当然更不要去想把它重现。它现了就现了,如果你去取了,你就会被这些境界绊倒。这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因为你一旦取了,就是执着。而且你所看见的,任何境界都是相,你这个相很高明!很伟大!让你欣喜若狂。「喔!我证到了,我达到了!」「哪一个佛、哪一个菩萨,还跟我讲话,还教我。」得意的不得了。这就是执着。只要一执着,就会被绊倒,你就会摔跤,就会堕入陷阱。有境界是不是不好呢?不是不好,但是你不能取,不能执着。出现境界是好事,感恩、谢谢,这样就好了,不能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如果有众生,在这个三期日当中修奢摩他,也就是空观,那怎么做呢?「先取至静」就把所有一切都静下来;心静下来、身体静下来、意念也静下来。我们一静下来的时候,身上还会感觉有气跑来跑去;也静下来,管你什么东西,都静下来。所有一切,你要做的事情就是静下来。把所有一切都静下来,「不起思念」不要想东想西。

思念若起,就是心没有静下来。你能够不起思念,心静下来,表示你的心已经不被识心所控制、所操纵了。如果你还在思念,就表示你的识心还在活动,没有静下来,所以你还在想、还在思维。你的思绪包含什么东西呢?就是有分别、有爱憎。分别这个是好的、那个坏的,这个是高的、那个低的,这些都是识心的活动,它在牵引你。

只要你有思念,就是识心没有静下来。我们常常是很不肯放弃这个思念的,为什么?我很会想的话,表示我很聪明,如果我都不会想了,那表示我比较笨。所以大家会以为,自己想得很清楚、想得很有智慧、满高明的。那是自以为有智慧。其实那只是世间人的智慧,不是佛法的智慧。所以「先取至静」,在至静的时候,最难做的就是不思念。我们可以强迫身体不动,对不对?可是你的思念,它就一直在活动;只要它活动,就是没静下来。

「静极便觉」你静到极致了,就觉了。这里的觉,就是觉性显现,这个觉性显现是有深浅的区别。一种比较浅的觉性显现,是对于相,显现了相的觉性。觉性见到相以后,觉性反应出一个显现,这个显现是觉性,但那是面对相的时候所反应出来的,对相上的觉性。一般「觉性显现」大概是指这种。还有一种觉性的显现,是觉性的觉性。祂不是对相,而是觉性的觉性显现,不是相的觉性。

一般大概都是相的觉性会显现,我正好反过来,我是觉性的觉性。我要做相上的觉性显现还不会做,还要学习才会。所以这个东西,也没什么高下可言,就是你会不会的问题而已。对我来讲,要显现相上的觉性,我还要下功夫学才会。但是觉性的觉性我就很会,根本一做就是了。我开头以为,别人的觉性显现也是觉性的觉性,我误会了,现在我才弄清楚,「喔!他们不是!」大概一般所谓的觉性,就是对相所反应出来的。这个都是静极便觉,就是显现面对相的时候的觉性。

这个觉性的显现,用我的话来讲,就是不经思维而有的feeling。没有经过思维,思维是不起作用的,可是你就有一个清楚明白的feeling在那里,那个就是觉性对相的觉性显现。是一种对相的觉性的显现。以前我误以为你们做到了我的那个觉性的觉性,我误以为是这样子。这个地方,原来还有这么大的差异性,没有关系,这个feeling就是。我比较严格的定义,什么是feeling,不经思维而清楚明白,这样子的部分就是。「静极便觉」的这个觉,指的就是这个东西。

所以当你们这样修的时候,会有这些feeling,很多人会有的。「如是初静」这个是开始静。「从一身至一世界」就从自己的一个身,然后扩大到自己的世界,都静下来了。你可以感觉到,会有那个静下来的feeling的。「觉亦如是」这个觉、feeling 也是一样,这样子静下来了,而且扩大,从一身扩大到一世界。这个觉会扩大的,你的feeling会扩大的,你的feeling是会这样子扩大的。这个「觉亦如是」,指的就是你的feeling,从这一身扩大到一世界。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你的那个feeling,已经遍布到你的世界了,整个世界都遍满了。在这个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有一个人,他心里面起了一个念头,「皆悉能知」你都知道。那就是feeling,你就是feeling到了,是不起思念的。你看,你不起思念,反而能够feeling到任何一个众生起一个心念,「百千世界,亦复如是。」如果你的觉遍满百千世界,百千世界中任何一个众生起一个念,你都知道,都能feeling到。

因为那是觉嘛,那个觉就是能觉察的,就是feeling到了。如果你不能够不起思念,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的觉就没有办法这样。能够feeling到这样子的状况,这才叫做智慧嘛!你在那里很会思维,想东想西的都在想,那个算什么智慧。你要晓得,所谓智慧是这样,虽然做到这样了,还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来就来,不能够想念它。这句话,在〈圆觉品第十一〉里面,每讲一段就加一句。「咦,我要达到那个境界,现在又没有了?赶快要练一练。」起这个念头,就是取了。所以你根本不能取,这些念头都不能有、也不能说的。「哇,我的境界达到什么什么了。」你到处去吹牛了,你就会被绊倒。所谓绊倒有很多状况,就是从此以后,你就再也做不到,再也不会出现了,这也算是一种绊倒。只能让你继续吹牛,讲讲当年勇。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这个修法,就是先修三摩钵提。三摩钵提就是假观。修三摩钵提怎么修?他不是不起思念,他「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他在这里是大想特想,想十方的如来,以及十方世界的一切菩萨,祂们是怎么修行的。祂们怎么样一步一步修,「勤苦三昧」怎么样子辛苦的、勤劳的,精进的去修这个三昧,修的时候要发广大的愿。

你自己就想象着,十方如来、十方菩萨怎么修行、种种修法,然后自己也发大愿要做到,要入到那个三昧,这样就是「自熏成种」。就好像熏出很多香味,把自己浸在那个香味里面;那个忆想就好像是香味,把自己浸泡在这样的香味里面,熏久了自己也有香味了。当然这样子忆想久了以后,就想象自己与十方如来、十方菩萨愈来愈像,觉得自己弄假成真了。这样子是熏出来的,想象到极致,全心全意这样子做,自己就变成想象中的样子了。你本来没有香味的,熏久了,身上也带有香味了,对不对?就「自熏成种」自己把自己熏成菩萨种。

还是一样,就算你熏成了,你有什么都一样;「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都不可取,就这么做而已。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如果他要修禅那,也就是中观,「先取数门」这个数门,有人就把它解释成数息法,数息法只是当中的一个,各种方法都可以。数门的意思,就是各种方便法都可以。所以你也可以数念法,不见得是数息法。「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心里面清楚自己心念,生、住、灭念的变化。清楚明白自己的心念,这么生起来,以后又没有了,上上下下、生生灭灭的那个状态,你是了知的。你了知那个心念的规律、以及状态,了解它,它在做什么事情,是怎么回事情,它的生住灭念的变化。它在干什么,你是清楚的。

「分齐头数」对自己心中的念,你可以把它归类,分辨这是哪一类,一条一条的分门别类的,把它都厘清楚了。因为我们心念总是很多的,如果你不弄清楚,它是杂乱的;你这种对自己心念清楚的状况,是全面性的清楚,有系统的,都把它厘清楚,这就是「分齐头数」。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在你安居这三个月里面,你还是有行住坐卧这四威仪,在行住坐卧的当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你心念再怎么变化,所有的心念你全都清楚。所以这不只是数息而已,是你的心念全部都清清楚楚,「渐次增进」愈做愈好,愈做愈进步,「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就会知道百千世界里面,任何一滴雨你都很清楚,都能分别清楚。

「犹如目睹所受用物」,就好像看见你现在拿的笔,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一样,这么清楚。到这里,都还是对相的觉性,做到这样是觉性,但是是对相的觉性。所以就算做到这样,还是一样「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就算做到这些,都不可讲、也不可想的;有就有吧,当它是好事一桩。「是名『三观初首方便』。」这个就是修这三观的,开始的方便法。做到这样才是初开始的方便 法。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勤行精进」如果有一个人,把这三种修行方法,都努力的、全部都精进修行了,这个就叫做「如来出现于世」,就是佛出来了。只要有一个这样子的众生,他这样修,就是佛出现于世;那就变成正法时期了,就不是末法时期了。当然不容易啦,勤苦这么修,三个都修到了,那就是如来出现于世。但是以后的、末世的钝根众生,根器不是那么利根,比较迟钝的,虽然心还是想要求道,但是修不到、修不得、修不出来。

「由昔业障」那都是因为过去业障的关系,怎么办呢?「当勤忏悔」你就要努力的、勤快的去忏悔,「常起希望」保持希望说:我还是有机会的啦!「先断憎爱、 嫉妒、谄曲,」先要把这几个毛病、习性断掉。憎爱,就是爱恨,断掉爱啊、恨啊、这样子的情。嫉妒心也要断掉。爱和恨,我想大家都知道的,嫉妒,我想大家也知道,大家都有的嘛!不过我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嫉妒,问了很久以后,才晓得什么叫嫉妒。嫉妒是什么呢?就是看见别人好,心里面就不高兴,想要把它破坏,那就是嫉妒。我都没有这种心,看见人家好,我就好高兴。学了好久以后才晓得,「啊!有这样子嫉妒的事情喔!」

谄曲的谄就是谄言害人,曲就是歪歪曲曲的,那个心思是复杂、歪歪曲曲的,要把这些东西断掉。很多修行人没有断掉,而且他自己还不知道;这些东西不断,就会制造业障。你过去的业障,也是由憎爱、嫉妒、谄曲所制造出来的。如果你现在这个习性没有断掉,你就还在继续造业。所以我们忏悔,是把过去造的,把它消除掉;这样不够啊,还要能够不再继续造。所以一定要断这个,否则,就会制造出以后的业报、业障,虽然你想修,也告诉你这样的修法了,你还是没办法,就是不会修出来,因为你有业障。

为什么不会修出来?因为过去的业障把你阻挡了。所以要先把这个断掉,然后「求胜上心」积极的、努力的求好。「三种净观」这三种修法,你随便选一个修,如果修了半天也修不出来;再换下一个,再修。还是修不出来,再换下一个,三个轮流换,努力的修,不要放弃。那么慢慢的,还是会得证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结三期」就是夏季的三月安居。这里就是综合前面所解说的内容,归结一句话,你修不好,主要还是业障的关系,业障就是让你修不出来。所以,修行的重点,反而不是那个修行的技巧、方法,不是这三观怎么做的问题,是业障要先消除。业障消除了, 佛境便现前,境界自己就现出来了。没有消掉业障,祂就是不会现前的。所以大家想要求道,想要佛境现前,可是又不愿意把业障消掉,也不愿意停止造业,那是相互冲突的、矛盾的,那是不可能做成功的。

好,我想我们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

【现场问答】

问:吃肉时,观想心中夕阳照肉,可否为肉消业?

师:不是,不是照那个肉,是照那个众生的灵。祝福它能够到好的地方去,不要为这个身体而生起痛苦,消除他失去身体的痛苦。这样做就可以消业了。

问:如何避免自己成为声闻?

师:当然,如果你不知道的话,也没办法。除非你知道什么是声闻,然后你自己不要去变成那样就好。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声闻,我想,要避免自己成为声闻,我也不知道怎么避免。至少你要做菩萨乘,修菩萨乘的话,那就不会成为声闻。所以你就专注,专注什么是菩萨乘,你要修学菩萨的修行。这样子的话就可以了。

声闻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他只管自己,他修行只修自己;没有办法帮别人,也不想帮别人。如果他已经晓得要修,他只是把自己修好,这样还是好的,更严重的,连声闻乘都不是,他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目中无人。有没有这样的人?有啊!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都不会知道,都不自知。如果你是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当然不可能成为菩萨乘。

菩萨乘都是把别人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处处想着要帮别人。有这样的讲法,目的就是把那种心里只有自己的人筛选出去。一开始就让他知道,他不适合。他也不喜欢只为别人,那他怎么办呢?受不了,他自己就出局了。不过有的人,很勉强的,他也可以为别人。可是他把别人都看成是他自己;所以他还是在我相里面,只不过他的我相变大了。这样还是没有脱离,还没有超越。这样子的人,会跑到菩萨乘里面来混,在里面混吃混喝,这种人比较麻烦。

问:做不到勤苦三昧,如何修?

师:做不到就努力做,还有什么其他办法?你做不到,真正的原因就是业障。所以你要更努力的去忏悔业障,要断这个贪瞋痴慢妒。

问:今天所说的觉,能觉一世界;此算是他心通的进阶版吗?也算神通的进阶版吗?

师:也可以算神通啦!他心通也可以算啦!但这个是不可取的。

问:十三地菩萨不以神通修成,但是否具有此能力?是否与不以神通修成相违背?

师:这个我不太懂,十三地,祂没有说祂不以神通修成,没有说祂不要用呀。祂用的时候就用啦!只是祂用完就完了,根本不会去执着的,祂不会取的。但是祂是否具有此能力,祂当然有这个能力啊!怎么没有呢?祂初阶的方便就已经都有了,怎么修成功了还会没有?当然不是,当然有这个能力啊!是否与不以神通修成相违背?唉,十三地不以神通修成,那是你说的,跟你说的相违背。

问: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这个形像是指肉身、或报身、或者化身、或咒轮?

师:这样子想象,就是你的想象呀,跟那个肉身、报身、化身没关系,也跟什么咒轮没关系。那个咒轮都是你拿来想象的东西,就是你去想象的,你自己这么想,然后制造那个氛围。那个氛围就让你感受到,佛还在世,佛就在你身旁,就跟你在一起。就这样子。让你感受到这样。

你没有办法这样子感受,就去想象,把这个氛围制造出来,自己就浸在里面;就好像看电影,看到后来就成佛了。看一个成佛的电影,看到里面,「哇!好陶醉。」就这样,你就变成了,就这样子呀!

像我自己现在呢,我真的觉得,十方诸佛跟我就在一起啊,不是假的,是真的。这个我连想象都不用,就真的是这样呀!你还不能像我这样子做到的话,你就凭想象,这样子来把它制造成功。等于你自己拍一部成佛的电影,这样子看一看,很陶醉,就变成了,等于是这样子啦!

问:何谓菩萨乘?

师:何谓菩萨乘?菩萨乘就是菩萨乘啊!祂修六波罗蜜、六度万行、四无量心,祂要饶益一切众生,协助一切修行者修行。自己也要修,也想修成,这就是菩萨乘。那个只想自己修成的,那就是小乘。或者只希望我的亲朋好友、我的好伙伴修成,那是辟支佛乘。菩萨乘的话,就不管阿狗、阿猫,跟我有缘、无缘,都要平等看待,这就是菩萨大乘。

问:涅槃不就是自性吗?

师:你要这么说也可以。如果有人要说这两个不一样,也可以,都可以的。

问:气静不下来怎么办?

师:慢慢让它静下来,有办法让它静下来呀。

问:何谓觉性的觉性?

师:不可说,没办法说的。

问:可否举例对觉性的觉?

师:没办法说。

问:无爱憎、无相,如何维系婚姻?

师:没有爱恨才能真正维系一个超水准的婚姻呀!你有爱有恨,那就是打打闹闹的婚姻啦!你已经超越了爱憎,你们的婚姻那真是超级版的啦,这个还不能维持啊?这个才能维持,才是一个永恒的好婚姻。

更新于:2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