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
席琛2024-12-31 09:17
简介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净宗经论随之次第翻译,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两百种之多。历代祖师大德在如此宏富的净土经论中,经历一千余年的选择,直到近代印光大师手中才最后定局,慧眼择取五经一论作为净宗根本经典:1、《佛说无量寿经》..
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净宗经论随之次第翻译,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两百种之多。历代祖师大德在如此宏富的净土经论中,经历一千余年的选择,直到近代印光大师手中才最后定局,慧眼择取五经一论作为净宗根本经典:
1、《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2、《佛说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畺良耶舍译)
4、《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唐般若奉诏译)
5、《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唐般刺密谛译)
6、《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世亲菩萨造,元魏菩提留支译)
五经一论的选定,使净宗的修学与弘传有了明确的依据。大凡净土缘起、因果、事理等精义,五经一论都非常详尽。其内容大致围绕净土缘起、事理因果而展开,因为释尊说法的时间和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所以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
(一)《佛说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现存五种原译本,虽有详略开合的差异,然内容大体相同。
本经内容:本经内容详瞻,义理深邃,境界宏阔,自古以来,咸称净宗第一经。兹将本经主要内容略标为四:
(1).因地发愿,圆成净土
释尊追溯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与大愿圆满的经过。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五十三尊古佛应化之前,世自在王如来住世教化众生。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弃国捐王,出家修道,号曰法藏。高才勇哲,行愿卓超。取愿作佛,并令一切众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所摄净土,超胜无数诸佛国。在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下,法藏菩萨考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状。思维五劫,称性发起四十八大愿,后经无数劫的积功累德,圆满大愿,成立西方极乐世界,自致成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正是在娑婆世界发心出家,启结大愿,圆成净土,自致作佛的,故与吾辈娑婆众生深有法缘。
(2).西方胜境,最胜道场
本经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事事无碍之相,诸如地平无山、河流妙声、楼观讲堂、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华光出佛,如是无量无边微妙奇丽不可思议之事相,悉因阿弥陀佛殊胜大愿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现。意在为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个殊胜的道场,在此净土进德修业,圆断烦惑,圆证菩提。故而,西方净土的往生者,举手抬足,闻声嗅香,视色触影,无一不在修证破无明显般若的无上佛道,故而,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西方净土诸往生者,诸根寂静,慧照明了,不闻恶名,受用自然,神通自在,疾速证果。西方极乐世界诚为法界最胜道场,阿弥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恩德,无量无边。
(3).三辈因行果报,总示净业纲宗
本经详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种种胜境,令人油生忻慕求生之心,于是,释尊便开示往生净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边地疑城因果相状。十方世界的凡夫众生,随顺佛语,随其发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浅深,致令有三辈往生的不同。诸如,往生时的景况有殊,或真佛来接引,或化佛来接引,往生后的功德证入亦有差异。另有一类往生边地疑城者。十方众生信愿持名一日一夜,中途后悔退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于梦中令其见到。此人感悟,复续持名愿求往生,阿弥陀佛慈悲加持,令得往生,此人因疑心退悔故,生到边地疑城。最多不过五百年,亦得见阿弥陀佛。三辈往生中,因行虽有优劣,然均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根本前提。这两句话,总示净业修持之纲宗。
(4)娑婆浊恶,令知厌离。
与西方净土严净乐善相对衬,本经痛示娑婆浊世的恶苦,历叙众生造三毒五恶之业,招辗转五痛五烧之报。五恶是杀盗淫妄酒,于现世造此五恶,遭法律惩治之厄难名为五痛,于未来世堕三途之苦报名五烧。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愚痴弊恶。至有尫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指陈众生致苦得乐之原由,欲令众生深明因果,止恶行善。并从深层次认知娑婆世界剧恶极苦的真相,令知厌离,矢志求生西方净土。“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佛说无量寿经》。释尊殷勤诲勉,婆心切切。
另外,本经还记载:参与法会的四众弟子,在两土世尊的加持下,皆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普令见者获益,闻者生信。释尊悬记,末法最后时期,佛经将渐次灭尽。释尊哀愍末法众生的剧苦,慈悲加持,令此经最后住世一百年,以作最后的济度。弥显本经之殊胜。
(二)《佛说阿弥陀经》
本经乃佛门修持大乘经典中,最为普及。天下丛林寺院,晚课必念此经:宗门教下四众弟子,无一不归心净土。是知念佛法门实乃济度九界众生之神宝,圆顿上乘之妙法。
本经内容:释尊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参与法会的有长老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以及天龙八部等。释尊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示:娑婆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接着广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妙果以启信,诸如栏网行树、池阁莲华、天乐雨华、化禽风树、饭食经行、寿命无量、六通具足等等。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为证明念佛往生的真实不虚,六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人相信,如教信愿持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所示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欢喜信受如教奉行者,乃多善根福德因缘。
在本经中,罗什大师翻译的“一心不乱”,在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为“系念不乱”(把持目标不动摇),罗什大师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玄奘大师翻译为“慈悲加祐,令心不乱”(佛力加持,正念不乱)。玄奘大师在罗什大师之后又对这部经的重新翻译,不知是否专就为了解决后人对此等章句的理解差异。个中密义,耐人寻味。
(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本经境相胜妙,义理渊深,理事圆融。《观经》为利根与钝机二类众生,平分胜劣两门。又特开散善三福九品,指归称念佛名,忏悔往生。用作普度一切众生之慈航。
本经内容:本经的主要内容是定散二善,净业三福与十六妙观。
净业三福是净业修持的基础,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三福的内容是: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属人天福(世善)。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属二乘福(戒善)。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行善)。此三福具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
十六观门的次第是:(1).日观(落日状如悬鼓,破妄心暗宅,知业障浅深处修日观,送想西方。);(2).水观(观水、冰、琉璃,显自性湛然);(3)地观(观净土地下地面庄严);(4).树观(观七宝林树);(5).宝池观(观七宝池八功德水);(6).宝楼观(观地面与虚空的宝楼宫阁);(7).华座观(观阿弥陀佛的莲华宝座);(8).像观(观西方三圣坐像);(9).真身观(观阿弥陀佛的报身);(10).观音观(观察观世音菩萨色相);(11).势至观(观大势至菩萨色相);(12).普观(观自己生于极乐世界莲华中);(13).杂想观(观阿弥陀佛丈六八尺的应化身。);(14).上辈观(大乘之凡夫上辈三品往生观);(15).中辈观(小乘之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观);(16).下辈观(五逆十恶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观)。
其中第八像观约心观佛,开示念佛观佛的最高理则。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极显阿弥陀佛与吾辈众生同体交感之密因,以及真善美慧内在关联。妙因妙果功德难思。
《观经》阐述圆顿究竟之理事,圆发三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下品下生章中,十念功成彰显阿弥陀佛之悲智神力。经云:“下品下生者,作不善业,五逆十恶,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即得往生。”
十六观中,分为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观。定善十三观(从日观到杂想观)是释尊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又称“随他意”之说)。散善三观(即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是释尊为未来世一切罪浊凡夫而开设(又称“随自意”之说)。从修持方法来看,前十二观为上根人开示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开示观像念佛,后三观为下根业重恶人开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境相现前之时,善友教他称念佛名,即得往生。临终十念往生体现出阿弥陀佛救拔众生的彻底悲心与究竟方便。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乃末法常没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唯一慈航。
(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卷《华严经》的别行经,置于末后,总成八十一卷《华严经》。此卷经全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者证入,普贤行为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解脱境界即佛境界。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偈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贤首大师赞誉本卷经“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
本经内容:本经主要内容,略标有三:
(1).欲入如来性海,应修十大行愿
华严经展示毗卢遮那如来无限深广的性德境界。《入法界品》三十九卷中,普贤菩萨广赞佛德,末后结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佛的境界功德冲深浩博,令人神往,佛子如何也能成就佛的功德呢?本卷经中,普贤菩萨首先告诉大众,若欲成就佛的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车仑),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以上十种行愿,一一均有造至佛境的殊胜功效(每愿内涵,容待后面净业助行章详述)。十大行愿为因行,如来境界为果觉,修因证果,同构对应。
(2).读诵本经,利益殊胜
若人以深信心,于此经文,书写供养,读诵受持,当获殊胜法益。一者世间利益。速灭五无间业,消除现世身心病苦与无数劫一切恶业,远离魔恼,得佛菩萨称赞,诸多人天礼敬供养,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二者出世间法益。临命终时,世间一切悉皆舍离,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蒙佛授记,分身十方利益众生,直至究竟成佛。读诵本经的力用如此殊胜,一则是华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法力所致,二则缘于普贤菩萨大悲愿力的加被。
(3).回向求生西方净土
普贤十大行愿行门广大,功德无量,得三世诸佛的称叹。普贤菩萨为华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作懿范,以所以善根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自誓:“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不仅自己愿生净土,并且以十大行愿无边胜福回向法界众生。“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极乐世界的举措昭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著,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胜异方便。
以上从三方面略示本经主要内容。十大愿王的具体展开将在后文详作讨论,兹仅粗陈概况。
(五)《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中一章,仅二百四十四个字,却将净宗修持心要和盘托出,《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章中,有两个圆通法门被特选,一是观音的耳根圆通,二是势至的根大圆通,二者互为表里显密,相得益彰。印祖将本品经文列为净宗根本经典,亦属手眼不凡。
本经内容:大势至菩萨是专修念佛三昧的祖师,堪称法界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为十方世界念佛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因地专修念佛法门,成就圆通,果上大悲普济净业行人,今于娑婆世界,专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本经义理甚深,略标有三:
(1).心佛众生同体,亲友母子相忆
恒河沙劫前,大势至菩萨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三昧。首先,经文用两种比喻表明佛与众生的连体关系。其一,亲友喻:一方专心忆念此亲友,一人旁骛忘其亲友,比喻佛念众生而众生不念佛,佛以大悲愿力,常念众生,游化娑婆,乃令众生若逢或见。众生不念佛,佛虽现在众生前,亦视而不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自可相见相亲,不相舍离。比喻众生念佛,如同佛念众生,久忆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后,均能常随佛学,如影之随形,不违不离。
其二,母子喻:十方如来见到众生受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见子受苦,忆念之心,无有疲厌,而六道众生不念佛,佛念众生,单忆无用。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自可心心相契。比喻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感应相交,互摄互融,生生世世不相违远。
上面二喻所示的义理是修行念佛三昧的基本理念。从理体上说,母子一源,生佛同体。一念无始无明妄动,专忘与逃逝导致同体一源的裂变与异化。因病投药,超日月光佛传授的念佛法门,仍从病根上下手,旋回众生颠倒的忆念,转到随顺法性的忆念。不走世间忆念的路子,而专门忆佛念佛,达到就路还家,母子会合的目的,亲证生佛一体的自性。
(2).念佛纲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大势至菩萨契证圆通的奥诀。大势至菩萨直接从根修证,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别选择。外不择眼耳等六根之相,内不择见闻觉知等六根之用。唯全心专注佛号,不令六根攀缘六尘。识一精既摄,六根之用不行。六根摄住归一,心地渐臻清净。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
(3).香光庄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以浪子思念慈母的恳切心态忆佛念佛,根机利者,用功精纯,现生得念佛三昧,定中见佛。根机钝者,未遑精修,亦能以信愿持名之力,于临命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带业往生西方净土,花开见佛,契证自性如来。
念佛法门以佛之果觉作行人修持的因心。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智慧如同香光,念佛人至心称念佛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以阿弥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如同世间衣服,实无有香,若蒙香久久熏陶,则不期然染上香气。又如一块普通铁,放置在大磁场中,久久渐成磁铁。念佛人通身沐浴在阿弥陀佛的香光中,以佛的香光庄严自心,转垢为净,锻凡成圣,诚为不可思议之力用。
(六)《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本论简称《往生论》,或称《净土论》,天亲菩萨依据净土三经,尤其是《无量寿经》的经义为宗要,加以归纳摄要说明,属于宗经论,不属释经论。本论有二部分组成,一总说分,即五言偈颂是,二解义分,即后面长行文是。
本论内容:本论文约义丰,备陈净业修行方法,果德相状,以及西方净土种种庄严功德,理事圆融,净土与瑜伽二大信仰,相互补益。兹概述主要内容如次。
(1).五念行门与五功德门
天亲菩萨首先发愿往生安乐国。“释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继而阐述往生西方净土,应修五念门,一者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二者赞叹门(口业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光明智相),三者作愿门(心常作愿,毕竟往生彼国),四者观察门(智慧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五者回向门(将自己功德回向众生,同生极乐国,成就大悲心)。上述五念门中,前四种属于入门(进入西方净土之门),第五回向门属于出门(由极乐国出,分身他方世界救度众生)。
此五念门渐次修行,能令净业行人成就自利利他的五功德门(五果)。何者为五功德门?一者近门(初到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近于无上正等正觉),二者大会众门(既生净土,即是阿弥陀佛法眷,与诸上善人把手同行),三者宅门(登极乐华丽之堂,安心于法界真如),四者屋门(登堂入室,得清净处,受用种种法乐),五者园林游戏门(不违本愿,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济度众生)。以上五功德门中,前四种成就入门功德(自利),第五门成就出门功德(利他),先入而后出,由自度而度人,法尔如是。
五念门(与之相关的五功德门)是净宗修行的重要方法,深契圣心,值得吾人遵奉。
(2).二十九种庄严功德入一法句
本论在阐述第四观察门时,依据净土三经(主要是《无量寿经》),详陈所应观察的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凡十七种),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凡八种),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凡四种)。此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即是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大愿的愿心庄严成就。是故,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境相即是悟解佛心,感知净土不思议功德即是体会阿弥陀佛不思议的果地功德。
天亲菩萨从缘起性空,广略相入的圆教理念申言: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为代表的西方净土无尽庄严功德(广),“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从广入略,此略即一法句,一法句者即不二法,此不二法,即是清净的一心。此清净者,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是净心之相用(生灭门——无量光),无为法身是净心之理体(真如门——无量寿),一心二门,生灭门是广,真如门是略,相依相成,不一不异。所谓广者,即方便法身,随缘起用,能生万法;所谓略者,即法性法身,清净本然,一味空寂;此广略相入,即是缘起而性空,性空故缘起。若能悟入一心二门,缘起性空,便证得无为法身,具有真实智慧,也就能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进而论之,阿弥陀佛名号即是一心二门,无量寿即无为法身,无量光即真实智慧,故而,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即是执持一清净句,万德洪名含摄一切清净功德与庄严。阿弥陀佛名号乃实相身,含摄着法界深广的奥藏密髓,与九法界众生的一念心性同构对应。名号性具阿弥陀佛全体的自证功德,由阿弥陀佛一切为度众生的悲愿故,阿弥陀佛全体果德当下便成为饶益九界众生的威神妙用。是故吾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时,当下即成就佛身净土,心作心是,直截了当,至极圆顿。吾人宜应于斯深加体会。
(3).开示违、顺菩提门法
本论提示修行五念法门的纲要,主要是智慧、慈悲、方便,三者缺一不可。净业行人修行五念门,悲智具足,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同生西方净土,成就巧方便回向,便得远离与悲、智、愿三种大乘菩提心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
何为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一者依智慧门,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何为顺菩提门?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违菩提。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欲得毕竟常乐,唯有往生西方净土。若不发愿与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便是违背大乘菩提门。
(4).缘佛愿力,速证菩提
净土法门是横超的捷径法门。凡是往生彼安乐土,及彼土菩萨人天披弘誓铠,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下化之诸大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得以成就。令十方众生速往净土,令净土诸往生者疾成佛道,此乃阿弥陀佛因地大愿之纲宗。
净宗圆超速证的胜妙,全赖佛力为增上缘。这与通途自力法门有着本质的不同,天亲菩萨将净宗心要彻底圆彰,和盘托出,深契圣心。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又进一步将天亲菩萨的净土思想加以敷陈,使净土奥义如中天杲日,普辉东土。
相关图文
最近更新
Copyright 2024 Inc. AllRights 学佛网 TXT XML 浙ICP备2023018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