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为何百读不厌
道了2023-01-11 21:20
简介净师说他小时候,就将中国的四大名著读遍了,他发觉,读了几遍后就不想读了,再嚼之无味。古典名著如是,普通读物能让人看三遍以上的,就算不错了。但佛经却不同,所谓百读不厌,常念常新。净师1994年在“心经讲记”讲了“经典为何百读不厌”的道理:释迦牟尼佛所讲一切..
净师说他小时候,就将中国的四大名著读遍了,他发觉,读了几遍后就不想读了,再嚼之无味。古典名著如是,普通读物能让人看三遍以上的,就算不错了。但佛经却不同,所谓百读不厌,常念常新。净师1994年在“心经讲记”讲了“经典为何百读不厌”的道理:
释迦牟尼佛所讲一切法,结集成文的都称之为经,梵语称为“修多罗”。中国自古以来注经和讲经的大德们,常用“贯摄常法”四字解释“经”的意趣:“贯”是贯穿所说的义理,“摄”是摄持所化的众生。
“贯”这一个字,世间好的文字,都能夠做到。中国人常读的《古文观止》,精选三百篇古人名篇编成,文章在“贯”字要求上都做到了。但是在“摄”的要求上,就比较难了。“摄”是使读者百读不厌,欲罢不能,像磁铁吸针一样。
世间好的文学,确实有摄持的力量存在,但是它毕竟有限。好的文学著作,看了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看了第二遍,还想看第三遍,但看个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之后,就不想再看了。这就是说它摄持的力量有限,不像佛的经典。任何一部佛经,都具有一种能力:从你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读不厌。
“常”是古今不易,我们称之真理常存。“法”是远近同遵:远是古時候,如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的时代;“今”是现在。佛经的存在确实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这就是现在人所说的 “真理”,佛法称之为“经”。(2007/1/10)
大藏经的总持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广钦老和尚有一次考他的弟子:大藏经的总持是什么?弟子们去翻阅大藏经,找了老半天,大家莫衷一是。老和尚对他们说:大藏经的总持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难以理解,因为南无阿弥陀佛是佛法第一神咒。
净师说:咒语是佛的密语,唯佛明了;咒语每一字、每一句都含有无量义;神咒里面往往有很多鬼神的名字;神咒也是诸佛的密印,诵这个神咒,无往而不利,能得到诸佛护念,龙天保佑。
《无量寿经》显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确实是无上神咒。咒的定义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是总一切法,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而且是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宣说的一切法。所以它真的是第一神咒,是第一个大总持法门。因此尽虛空遍法界,无论什么根性的众生,遇到这一个神咒,遇到弥陀名号,没有一个不得度。(2007/1/8)
《佛典精选》选入11部佛经
手头有一本《佛典精选》,书名旁的副题曰:“一本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书”。佛门经典,为何百回读不厌?为何千年读不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的《佛典精选》,在封皮上印上了两副禅联,其一曰:“法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其二曰:“一部令成功人士顿然开悟的书,一部令逆境中人欣然平静的书”。封底也有禅联曰:“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佛典精选》选入了11部佛经,依次是:《阿弥陀经》、《坛经》、《金刚经》、《地藏经》、《观音经》、《楞伽经》、《观无量寿经》、《圆觉经》、《心经》、《普贤行愿品经》、《百喻经》。
编者在《前言》中给选中的11部经加注了简洁明了的“定语”评价:“选入本书的,有仅260字,但赅含八万四千法门的《心经》;有宣扬般若智慧与法空不二的《金刚经》;有仅念佛陀和菩萨名号就能消灾避难,往生极乐世界的《阿弥陀经》和《观音经》;有行大愿以成就佛果的《普贤经》;有谆谆告诫人们去痴除愚,止恶扬善的《百喻经》;有凭观想而能证悟佛道的《观无量寿经》;有能平息虚妄之念的狂涛巨浪的《圆觉经》;有直指身心性命和宇宙万象之本的《楞伽经》;有阐明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地藏经》;有批判权威,轻蔑言教,主张‘众生平等,无有高下’,气势恢弘的《坛经》。”(2007/1/18)
《佛家简史》的封面广告语
作为“儒道释,中华三大家”全彩典藏图本之一,《佛家简史》的封面广告语,简略,神秘,美丽,温柔,深刻,大号字书名下面,一行黑体字云:“汉人长久燃烧的心灵香烛”。一语道出佛教的神秘和魅力。封面右下方,两行彩字概括出佛教的美丽、温柔,一曰:“汉人美丽的精神世界——国学基础书系”;一曰:“汉人最温良的道行所在”。
《佛家简史》著者是吴德新,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封面最下右方对于佛解释,简略而精当:“佛是梵语佛陀的略称,意为觉者,代表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封面左边设置了一寸宽的书签页,请爱因斯坦出来说话:“爱因斯坦说,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的,它超越了一个神话的人,放弃了死执的信条教义及主从观念,基于物质与精神的经验而混为一体,那只有佛教才能完全符合这些条件。”(2006/12/27)
读圣贤善书,与佛菩萨为伴
净师教了个处世方法:读圣贤善书,与佛菩萨为伴。我在2003年下半年那段修行经历,似乎沾了点边儿:生活变得单纯起来,家人说我现在似乎没有什么朋友;上班写别人不乐意写的评论,在家洗别人不愿意洗的碗;日日诵《无量寿经》,时时看净师讲经光碟;有得,就记下学佛的悟处,有空,即研读《阿弥陀经要解》;读《安士全书》认识陋习,阅《了凡四训》学改造命运。除了佛菩萨常在心中,我也算是孤家寡人。
净师讲《华严经》时透露:他每天四小时讲经,四小时读经,晚上十二点以后才休息。人们常问:佛菩萨在哪里?净师的回答是:经书所在就是佛菩萨所在。读经就是跟佛菩萨在一起。时刻与圣贤在一起,我们的心才不至于被境界所转,我们的烦恼才会被伏住。净师说:“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三天不读经,样子讨厌。”他还认为,这个“三日”是古人的时间概念,古人的思想比现代人单纯,今人烦恼不知比古人要多多少倍,现在人如果离开圣贤教诲,三个小时就变样了。(2006/12/1)
佛讲经是给人治病的
净师说过,初学佛的人,经典看多了,会看出麻烦。看到最后,可能连释迦牟尼佛都不相信了。在这部经里,释迦牟尼佛说有,在那部经上,释迦牟尼佛又说空。释迦牟尼佛讲经,是给众生治病的。众生执着有,佛就讲空,破其“有”,使得利益。众生执着空,佛就说“有”。听者开悟了,就得利益了。
净师提醒说,如果发现佛“讲错”了,一定要知道,那部经不是对你讲的。所以,老老实实先学一种经,从这一种经里面得到三昧了,开悟了,再看其他的经就都懂了。所谓“一经通,万经通”。而如果没有开悟、没有得三昧,经又看多了,看到最后,连佛都不相信,学佛变成魔了。(2006/11/30)
佛经列入《国学十三经》
2006年9月18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焦点新闻》版用四分之一版面刊登订购《国学十三经》公告。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坛经》第一次进入新版“国学十三经”行列。笔者姑且称之为“新国学十三经”。
此前的“十三经”没有列入佛经,“‘十三经’系指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也有表述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礼记》。笔者姑且称之为“旧国学十三经”。
“新国学十三经”是怎样的呢?据介绍:“《国学十三经》之‘经’主要选自儒学《十三经》和佛藏、道藏。全书共分八卷:卷一为素有“群经之首”盛誉的《周易》,卷二中为中国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卷三为与《诗经》并称《风骚》的《离骚》,卷四、卷五为“儒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卷六、卷七为道家哲学经典《老子》、《孙子》和《庄子》,卷八则是在中国影响至广至深的天竺佛典《心经》、《金刚经》和中国本土高僧惠能所传《坛经》。”
国学“十三经”的确定(标准和对象),因着历史和社会需要而有所不同。“旧国学十三经”的来历是这样的: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唐以“三礼”、“三传”合《诗》、《书》、《易》,为“九经”;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三经”。至宋,列《孟子》于经部,始为“十三经”。
中华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国学十三经》所选之“经”,乃“经中之经”。人民日报引用新的《国学十三经》发布词说:“这十三经中的精华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过去,还将深刻地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现在和未来。它们是深刻、玄妙的,同时也是基本、核心的,是步入中国国学大雅之堂的‘众妙之门’。”(2006/9/18)
善能“我转经”,不至“被经转”
学佛人念经被经转,念佛被佛转,是很普遍的现象。学佛时间长了,没有开悟的感觉。不是退了“初心”,就是添了“新愁”。
何时才能开悟呢?一千多年前,惠能大师住世时,解答过这样的问题。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法师们还在解答这个问题。可见要想在学佛路上走得正一些,走得顺一些,不能不求“明师受教”,不能没有师承。
惠能大师住世时,有个法达和尚前来求教,说他七岁就出家,常念《妙法莲花经》,已有三千遍。但“未解经义,心常有疑”。
惠能大师开示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大师对他说,“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大师告诫法达和尚:“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牢牢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法达和尚问:“若然者,但得解义,不牢诵经耶?”
大师回答他:“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法达和尚听了大师的偈语,“不觉悲泣,言下大悟”,对惠能大师说:“法达从昔以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净师1995年讲《<金刚经>讲记》,启讲的因缘是,净宗学人念佛被佛转,不会自己转佛,所以很难做到“老实念佛”。他提醒我们:“要知道佛经上所讲的不是别的,是我们自性里本来具足的,佛讲金刚般若波罗蜜,是我们自性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用这种态度来学习来修学,那个味道就不一样了,受用不相同了。”
净师换个说法说,要明白,“我们学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现在我们读经学佛为什么不得受用,说一句老实话,你所听的,你所学的,是释迦牟尼佛的经典,与自己不相干,这样念得好苦,念得好累,好像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自己一点做不了主。”
净师说:“如果你一下觉悟了,这是我自己的金刚般若,那就不一样了。主动的,自发的,味道完全不相同了。你修净土,是我自性净土。你学华严,学法华,学一切法门,自性法门!四弘誓愿里,自性法门誓愿学,不是别人的。我们现在学佛法,学得好辛苦,学得好累,把观念搞错了,学的是人家的,都不是自己的。”(2006/8/25)
相关图文
最近更新
Copyright 2024 Inc. AllRights 学佛网 TXT XML 浙ICP备2023018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