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五)~I 396经(圣弟子经):本经叙述圣弟子因知四谛而得其果报。
2023-02-13 17:39
简介396经(圣弟子经):本经叙述圣弟子因知四谛而得其果报。“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暗冥,光明显照”,故而四圣谛亦复如是,它可以使圣弟子“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净,与无间等,俱三结断”。397经(佉提罗经):叙述如不知苦谛、苦集谛、苦灭谛,则不得苦灭道谛。“..
396经(圣弟子经):本经叙述圣弟子因知四谛而得其果报。“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暗冥,光明显照”,故而四圣谛亦复如是,它可以使圣弟子“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净,与无间等,俱三结断”。
397经(佉提罗经):叙述如不知苦谛、苦集谛、苦灭谛,则不得苦灭道谛。
“佉(音‘区’)提罗”是一种树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洋槐树”,其材质坚硬,有弹性,纹理直,易加工,耐腐蚀,因而过去人喜欢用这种树来制作扁担。洋槐树的叶子很小,比一元的硬币稍大一点。那么,佛陀用“佉提罗”来比喻什么呢?
佛陀说:“当作如是说:我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苦集圣谛、苦灭圣谛未无间等,而言我当得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无是处故。”在这里,佛陀所讲的是有关四谛的修行次第。前三谛(苦、集、灭)与后面的道谛是一种因果关系,如果对于前三谛没有深入的了解与现观,那么对于苦灭道迹圣谛也会不甚了了。如果哪个人想跳过前三谛,而直接到达第四谛的话,则是不可能的。这个义理与中国的禅宗所主张的“顿悟成佛”不太一样,因为二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
为了说明四谛的修行次第,佛陀作了一个比方:“譬如有人言我欲取佉提罗叶,合集作器,盛水持行者,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无有是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树的叶子太小了,即便是将很多树叶集合起来去盛水,也同样无法盛得住水。但是如果使用那些宽大的树叶去盛水,往往一片树叶就足够了,比如用“纯昙摩叶(莲叶)、摩楼迦(大叶蔓藤)”之类的宽大枝叶,“合集成水者持行者,此则善说”。用小树叶去盛水,没走几步水便漏得一干二净;若用诸如大荷叶去盛水,估计一次盛个2升水都没问题。这里将前三谛比喻成槐树叶,而将第四谛比喻成荷叶。当然,佛陀并无厚此薄彼之意,此譬喻的根本用意在于修行要讲次第,还是要从最基本修行步骤开始,不能好高骛远。因此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个“人成”非常重要,人都没做好,又拿什么资粮去成就佛道呢?中国人喜欢浪漫幻想,不喜欢脚踏实地务实求证,这是中国人的国民共性。因此中国的佛教经典作家们不喜欢修习四谛十二因缘,而喜欢讲六度万行广度众生。如果把握得不好,“众生”没度成,反而把自己也度成彻头彻尾的“众生”了(道心退堕与众生为俦)。由此可见,四谛法门对于修行者来说,是多么的要紧!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即是此理。(8月18日)
相关图文
最近更新
Copyright 2024 Inc. AllRights 学佛网 TXT XML 浙ICP备2023018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