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徒劳行--十六:若修大乘教法,无大悲心为徒劳也

迷途小书童2023-08-31 07:45

简介佛门中,为上师者应因材施教,学法者当依法修学,此为治学之本。因此,大乘教法既非个个可传,亦非人人皆能得修,必视乎其因缘方予以定夺,绝不能教法泛滥遍施,此为法义之所不容。罗汉欲了自己生死故,而证果位;大乘行者生大悲心欲渡众有情故,而得以登地。因此,大乘..

佛门中,为上师者应因材施教,学法者当依法修学,此为治学之本。

因此,大乘教法既非个个可传,亦非人人皆能得修,必视乎其因缘方予以定夺,绝不能教法泛滥遍施,此为法义之所不容。

罗汉欲了自己生死故,而证果位;

大乘行者生大悲心欲渡众有情故,而得以登地。

因此,大乘教法之修习,是建立在大悲菩提心的前提上。换言之:无大悲心,不可修持大乘教法,若此修学乃强为之,则不达也。

何以故?大乘教法非普通人可以得受,况乎渡众生者,必先求其自渡,于此自渡过程中,得以开悟,心生悲念,方能发心渡有情于危难之间,此心念生,诸佛菩萨及上师还需对其进行考验,确信其发心之坚才予以加持授法,也就是说,此时才能修学大乘教法。诸佛菩萨加持的无量功力才会如法得收。

若不具及大悲心,于修学大乘法理的过程中,势如无根之木,没有其丰厚的底蕴,行持则有失。如此而行其根必自腐!

譬如说,多数大乘行人由于其多生陋习尚存,故而在修持大乘佛法中不免尚为部分恶业,间或有伤生害命之行,此实是在所难免。

因为彼等尚未能具佛菩萨及诸圣者之德行证境,仅处于修学的阶段,故难圆其行,必由有漏之因而为垢业。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此等业障为魔众所使,尔等必使尽九牛二虎之力千计阻挠大乘佛法者的修行,因此,劣行更甚之,为魔障蛊惑,头脑一时发热,无可不为,瞋念瞋心汹涌袭卷而至,其性情就会骄躁狂妄,飞扬跋扈,为一点小事便恶向胆生,收拾不住,何等凶径都有可能做出来,乃至杀人杀生等。此等恶行实为堕地狱之为。

更甚之,此时若无大悲心作其底蕴,则彼等会施其所具之神通变化,利用佛法的本领功夫极尽其所能事,尔时势必生灵涂炭,惨绝人寰,天地变色,山河齐暗。若待醒悟过来,悔之晚矣!故于金刚法中,特别是甘露灌顶,必要受法合法,方可护法到场,否则不予放发甘露。

而此合法非一时合法,而是全身心永久性合法,才有条件受予灌顶甘露,因为一当成功,则身为圣者,若此徒还带恶习,则众生惨然于世矣,故不得受甘露大法。

如此岂有给众生增益福报可言?其时必然修学大乘佛法的结果,是会给众有情制造灾难,带来痛苦,丝毫没有利乐众生;更不用说其学大乘教法是三界六道众生幸事,其实却完全会背道而驰,施此行的行者则又因一时之糊涂令己往生地狱,致众生慧命断尽,故其患绵绵而无穷!

若事至此,亦非偶然,乃由其多生因缘所显。故其时修学大乘法义,非但未曾给有情带来常乐之果,反而臻至没顶之灾,因此为上师者必须要严审弟子的根性,因材施教,方能不致于因一着不慎种下祸根,殃及可怜之芸芸众生!

而修学大乘教法之行人更必须三思而后行,具足大悲菩提心,依大悲心而修法、行持,学习大乘法义,方能言及真正给有情带来福报和慧益。

学大乘法教的行者具之大悲心,能迅速地开悟心性,彻明法理,知其本性之究理,故而驱除贪瞋痴爱、喜怒哀乐等诸多业障滋挠,犹如甘霖般扑灭愚痴和瞋恨的毒焰,让大乘行者安然修无过之正行。

很难想像一个不具基大悲心的修行人如何能真正为众有情谋福利,救渡众生。只有一句话可讲:此等之人不会真正为众生做事的。就是因为他没有彻悟,当然不会有大悲心。

也就是说,他的境界尚未达到这一层次,绝不会去爱护诸有情。为什么呢?

任何一个众生,当他没有认识到其他众生皆是自己多生累劫的至亲亲人时,他不会生大悲心发菩提愿,当然就不会行菩萨行了,这是一个必然的问题。

哪怕他间或会做一些利乐他众的事情,那也只是一时之回光返照,并非是彻见本性后的自然之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行者必须要将它们区分开来。

比如说,一个世间上的普通人,如果他在幼年的时候为维持生计不得不以要饭来糊口,那么当他日不再行乞要饭,而较为殷实富裕之时,在街头见到乞丐,就会有一种感慨的情绪,令他回忆起幼年的光景;

同时他会表现得非常豁达大度,比世间上的人施舍得更频繁、数目更多!

那么,这种施舍的始发心就是因一时同境之遇的回光返照而得以显露,是由于昔日的某种因缘触发了他的怜悯之心,然而却并不是大乘菩提悲心的呈现。

相比较来说,有时他们似乎比真正发大悲菩提心的大乘行者表现得更为有悲心!但是,他们的这种悲心充其量来说,却只能是相当于小乘行者悲心的初步生起次第,甚至尚不能相及一二。

因为他们的悲心是一时的,是瞬间的回光返照,不能持久,而且,往往这些人即使有了这种悲心产生,他们还是照着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用自己的一贯行事准则去对待众生。

也就是说,他们原本以杀生为职业的话,在布施了乞丐之后,现在还照旧以杀生为职业,每日同样为杀生之举。

若他们一直以不择手段、伤天害理来对待众生来生活的话,他们同样不会因为布施乞丐的一时恻隐之心而金盆洗手,从此不再为此等恶事。

所以不仅不能只以表面的行为看待众生,分辨其之好坏善恶;也不能只以一时的行为来判断分析他人。看到某人偶尔做了一回善事就把他当成了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当成是发菩提悲心的大乘行者,说不定此人实际上乃是一个双手沾满血腥的刽子手,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恶魔!

是故大悲心有真悲与假悲的区别:

真大悲心并不一定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假悲心有时恰恰容易展示在众人面前,所以真假亦难于分辩,这就需要以一个尺度来衡量了。

真悲的人是视众有情如同己出,将众生放在第一位,自己放在第二位;将诸佛菩萨及上师的教化摆置首位,个人的得失放在其后。

而假大悲心却是时时刻刻以自己为重;

或是平时貌似关心他人,却在关键性的时候不伸出手来拉别人一把;

为了维护自己个人的利益和得失不惜违背诸佛教诲,置佛法和他众于不顾,置自己的多生及现世的亲人于不顾,其想法极其自私;

更甚之仅凭自己的武断和不切实际的臆想,就毫不留情地抛弃自己的亲人。

这些行径都是假持大悲心的行者都会做出来的。

因此说,一时生悲心的人,他们实际上有可能比普通的小乘行者都不如,自然更遑可与真持大悲菩提心的菩萨等相提并论。

像这种人是绝不能谈得上真有菩提悲心的,这就是他们实质上境界的高低、彻悟的层次不同的原因了。

没有大悲心的人不能算是大乘行人,也不可能作大乘菩萨所为之事,这是与他们的境界息息相关的!

那么,也就是说,实际证境尚未达到大悲心的这个层次,而去勉强修学大乘法义,自然他不能得到受用,而且是误人子弟,伤他害己之行。这样的修行绝计是不能行持的,它是违背佛法因缘的做法,当然,就更不能真正为众生增益福报,带来幸福了。

而达到大悲心的境界,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行者深入本性,剖析自己,一步一步依佛理去彻悟。只有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才有可能达至生大悲心的境界。

未来佛狮子吼佛亲自对我说道:诸有众生于我恩重,前者、后者、至未来际,一切众生相依而存,无复众生则无我矣!

这个道理就是释迦世尊所阐述之理:三界六道的众生无始劫以来就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

实际上,大多数的行人都曾得闻这个道理,但却并不是每个曾闻此理的行者都能切身做到这一点。

或者说他们虽然懂得了道理,却不愿意去履行它,还是依旧抱着世俗的成见:将自己现世的亲人当作宝贝,而对上师所开示的这个道理无动于衷;现世的父母亲才是真正的父母亲,要爱护、要尊敬,往昔辈中的父母亲于己意念当中却无所谓,无关痛痒。因此对其他的众生不闻不问,不理不睬,有的还跟世间不明理的人一样杀生伤生,这些就变得很稀松平常了。

自然,心理上还是比较平衡的。否则的话,见了他人向众生举起了屠刀的时候心中不会是麻木、泰然或者是高兴得哈哈大笑!

说来说去,一句话,做到了世尊所开示之法理的,就是真悲之大乘菩萨;不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境界没有完善到这一步的,不能算作是大悲之人的,自然,他也是不够资格修学大乘法义!

所以说,若修大乘教法,没有大悲心,则是为徒劳之行!

声明:这是阿王诺布帕母《子必依论》里面的一段,为了避免断章取义,如果要学习完整义理,请看完整经书。

更新于:2023-08-31 07:4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