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看佛教

2024-03-10 01:10

简介世界权威的历史学家汤恩比说:“20世纪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也许是佛教到达西方。”爱因斯坦说:“佛教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未来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个人化的神,无需教条主义和神学,它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将所有的自然和精神世界作为一个有意..

世界权威的历史学家汤恩比说:“20世纪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也许是佛教到达西方。”

爱因斯坦说:“佛教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未来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个人化的神,无需教条主义和神学,它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将所有的自然和精神世界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获得的那种宗教意识之上。”

在西方,佛教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同。西方社会有许多地位显赫的人要么是佛教徒,要么是佛教的赞同者。这一点最清楚地表现在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谈论中,他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这让人吃惊,不曾想现代科学之父竟会做出这样的评论。然而,如果我们看看当代的西方社会,我们会发现这里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是一名佛教徒,那里又有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一名佛教徒。

在欧洲,总的说来,对于佛教的看法是:佛教是非常先进,非常理性,和非常复杂的。

西方人欣赏佛教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不为文化所限制,不为任何特定社会、种族或民族所限制。所以历史上有印度佛教徒,泰国佛教徒,中国佛教徒等,而现在也有了英国佛教徒,美国佛教徒,法国佛教徒等等。

佛教很容易地从一种文化流向另一种文化。其原因是佛教的重点是在内心的修持,它向那些想投身于一种精神生活并使这种生活更有意义,体现出真正的人生价值,超越自我的人,不断提供一种形而上学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于存在的一切时刻、在一切环境中都适用,而且还提供了获得这种智慧的方法。它的重点,是在你进化发展自己精神的方式方法上,它的目的是觉悟,而不在乎你是什么肤色、什么种族、什么国家。

第二点,佛教为那些信教或者不信教者都提供了一种宽容的态度、开放的精神、慈悲的本怀、利他的体现,这是人类所共需的,也是西方人的精神良药,同时也是佛教给全世界带来的最大益处。如果都能照此实行,全人类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就能顺利实现。

第三点,佛教讲实际,重视具体问题并用具体方法解决。这与西方功利主义的思想相契合。即,如果某个东西实用,那就用它。这是西方政治、经济、科学哲学的重要部分。

这种实用主义的观点在《Culamalunkya》经里表达得很清楚,经中佛陀用了一个受箭伤者的譬喻。这位受了箭伤的人,不是先让人替他把箭拔出来,而是想先打听清楚是谁放的箭,箭是从什么方向射来的,箭头是骨制的还是铁制的,箭杆又是用哪种木头做的……这个人被用来比喻那些想知道宇宙的本源、世界是否是永恒的、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那些人,在不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他们是决不会去实践一种宗教的。可惜,这些人在得到他们提出的所有这些不恰当的问题的答案之前,只会像那位中箭者一样白白死去。

这一点展示了佛陀的“实际的态度”,对问题的优先权和如何处理问题。如果我们老问些错误的问题,那我们在开发自身的智慧上不会有什么大的进展。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位的任务是解决“苦”的问题。如果我们想得到智慧,我们必须认清事物的轻重缓急。

第四点,通过实践来验证真理。在《Kesaputia》经中,迦摩罗人问佛陀:世间有如此多的老师,他们个个都宣称他们的教理是真实的,而怎样才能够知道到底谁说的是事实呢?

佛告诉他们:不要仅仅由于某种权威而接受任何事物;不要因为这种东西碰巧被记载下来而去接受它;不要仅仅因为对老师的尊重而去接受任何事;不要因为道听途说或某事听起来有道理而接受任何事;而是要去验证,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检验所听到的事情。当自己知道某事是有害时就摒弃它。而当知道某事是有益,可以使人幸福和平静时就去做这件事。

佛陀建议,一个人得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去验证所听到的事。佛是在说,我们要把自己的脑子作为一个“试管”。当心中有贪嗔时,它们会让我们烦恼、痛苦和不得安宁,而当贪嗔从脑子里消失时,会使人感到幸福、平静、安宁。这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简单实验。佛陀的教诲,目的就是要见效。

所以只要我们能在生活中进行这种实验,只要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经历意识到佛陀教法的真实性,并用自己的经历去验证它,我们就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有到那时才能说,在觉悟的道路上,我们有了进步。

第五点,佛陀的方法和科学上处理知识问题的方法是惊人地相似。佛强调客观观察的重要性,观察,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佛陀获取知见的钥匙。正是用“观”,才得出了四圣谛之第一谛——“苦”。而在佛陀之路的最后阶段也是“观”实现了“苦”的完全终结。

这同客观观察在科学传统中的作用是相似的,观察问题时,必须形成一个特定假设的总体理论。在四圣谛的教法中,总体理论是“万事皆有其因”,而特定的假设是,“苦的起因是由于贪和无明”。而这个事实是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证实的。

在四圣谛中,这种实验的方法就叫做“道”。通过“道”,可以证实第二谛“集”和第三谛“灭”,因为通过修道,一个人可以戒除贪和无明。而通过戒除贪和无明一个人即可消除痛苦。正如在科学上一样,这个实验可以重复的,因为不仅佛由此脱离了众苦,而且所有遵循佛道的人都脱离了众苦。所以,佛的方法和科学方法是非常相似的,这一点也引起了西方的极大兴趣。

第六点,佛教的分析方式。佛教的“经验”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客观的,一是主观的,即我们周围的事物和我们观察者本身。佛教以其在哲学和心理学上的分析方式而著称。佛陀将经验分为几个组成部分,最基本的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此五蕴又可依次分为十八界,再进一步,分为七十二品。这种方法就是拆分法。

在西方科学和哲学中,我们发现了与佛法分析法极其相近的特点,这一并不陌生的特性也将大量的西方思想家和学术界人士吸引到佛教上来。在心理学上,佛法以诸如对感情、意念,习惯等的分析,让心理学家们也倍感兴趣。他们现在正转向佛教,以求获得对他们自己的学科有更高层次的见解。

第七点,在量子物理学中,我们发现,佛陀不仅预见了科学上的观察、实验分析的研究方法,而且还具体地暗示了量子力学最近研究才发现的关于人和宇宙实质的一些结论。譬如,思想的重要性。

不久前,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评论说,宇宙的确就像一个伟大的思想。《法句经》中说“心为法本”。思想是所有精神状态的缔造者,物质和能量是相对的,思想和物质并无什么截然的划分。所有这些暗示都正不断地为科学的最新发展结果所揭示。

学术界、心理学家、科学家们都从佛教中发现了与现代西方科学思想的基本信条相协调的传统。除此之外,他们发现,西方在科学上还找不到途径或方法去成就内心世界的转变,他们有建造更好的城市和高速公路的方法,却没有任何制度使他们能“建造”更好的人民,而佛教却是重塑人心的科学。所以西方人正转向佛教,认为它与西方科学传统的各方面都极其相似,而又超越西方物质主义和西方科学传统局限性。

著名哲学家让.弗朗索瓦说:“佛教在生活艺术和道德的领域里,填充了由西方哲学的逃脱造成的真空。”“佛教的教导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评论问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