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崇拜偶像

2024-03-16 00:15

简介人们看到寺院里善男信女在泥塑木雕面前磕头礼拜,就说佛教是“崇拜偶像”。其实,世界上没有比佛教更不崇拜偶像的了。《经藏》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自己别无救星。《欢喜金刚续》说:众生便是佛,只是心被染,染净是真佛。世间别无佛,心性是佛陀。因痴变凡俗,无痴..

人们看到寺院里善男信女在泥塑木雕面前磕头礼拜,就说佛教是“崇拜偶像”。其实,世界上没有比佛教更不崇拜偶像的了。《经藏》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自己别无救星。《欢喜金刚续》说:众生便是佛,只是心被染,染净是真佛。世间别无佛,心性是佛陀。因痴变凡俗,无痴轮回尽。

佛教主张“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缘起性空”。一再地说明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个实在不变的本体,像冰是水遇冷凝成的,水是氢氧化合而成的,而氢、氧等元素又是由原子核、电子组合的,哪里有不变的实体呢? 因此佛教主张“破相”,何谓破相?就是要打破人类因不明真理而认为“因缘所生的事物”是永存不变的观念。那么“偶像”是不是在佛教所要破除的“相”之列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偶像只是由木、石、泥土饰金而成,也是一种因缘的假合体,当然本体是空的。既然偶像是由“因缘所生”,佛教不能承认它是永存不变的。所以也要破其“相”——破除偶象的观念。有人会反问:“既然偶像是因缘暂时的假合,佛教破之都来不及,为什么寺院里还有那么多的佛像呢?”

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顾到佛教高深的哲理,另一方面也不能抹杀佛教以方便为法门,救度众生的作用。

哲理方面:佛教认为“佛像”是由木、石、泥土等材料(因),由人工(缘)雕饰而成的,拆之即无,没有不变的主体,所以本体是“空的”;而当初雕饰的工人若做成观音即观音,做成阿弥陀佛就成阿弥陀佛。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称它为“佛像”的东西,它的形状、称呼是“假的”,一尊佛像站在莲台上,你可以称它做阿弥陀佛,也可以叫它释迦佛。以上对事物的分析,在佛教前者称为“空观”,后者叫“假观”。

虽然佛像的本体是“空”的(拆之即无),形状、称呼是“假的”(可随意塑造、呼叫),但并不表示佛教否定佛像的存在。佛教在教人“空观”、“假观”之后,要我们用“中观”来认识佛像的价值和用处,那就是佛像可以使人兴起“见贤思齐”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而且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弟子尊敬老师也是应该的。拜佛还能消除自高我慢,扫清学佛的一大障碍。

另外,寺院里的塑像均有表法的作用。如一进山门,第一眼看到的是笑咪咪的弥勒菩萨,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想看到别人的笑脸,就要先对别人笑,这是做人;再看他肚皮很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旁边的护法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教育我们要对国家、对社会负责尽职;南方增长天王告诉我们:德行要增长,学问智慧、才艺能力要增长;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就是要我们善于学习,取长补短,虚心接受各方面的意见,不要主观武断,自以为是。殿里供的诸佛代表我们的性德,代表本体,代表真如本性。菩萨、罗汉代表修德,教育我们要成佛必须修行。另外,如文殊菩萨表智慧,普贤菩萨表行愿,观音菩萨表慈悲等等。佛教的造像是道德和智慧的启发,不可与神祇相提并论,更不可瞎子摸象那样乱说是迷信。

方便济众方面:世上的人如果都有足够的智慧了解“佛像只是让人仰慕效法,使人见贤思齐”的话,那么就用不着佛像了。因为这时佛在每个人的心中,在清风明月里,在山光水影中,而每一块石头,每一根草,甚至每一片云彩,每一抹夕阳,何事何物不能当做佛像来想、来看?

但世上的人并不见得人人都是圣贤大智,他们不懂佛教这种圆融、伟大的思想,没有被他们看见的,被他们摸到的,他们就不肯信,就生不起仰慕效法之心了。不相信你叫一位老太婆把一块石头当佛像跪拜,她死也不会肯的。唉!芸芸众生,又有几个人懂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高深哲理呀!

因此,佛教为了救度广大的众生,所以不能单凭高深伟大的佛法来启悟聪慧明智的人;对于根器浅薄,愚钝昏昧的众生,则不得不用浅近的、世俗的道理来作为引导的桥梁,否则佛教就不能称作平等、圆融而伟大了。所以崇拜佛像的意义,在偶像所象征的真理,而并不在于偶像本身。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不设国旗来激发国民的爱国心?悬挂开国元勋的肖像,来启迪国民的仰慕心情?

 


更新于:9个月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