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燕教授:“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佛教的影响

李经天2021-05-03 11:27

简介“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佛教的影响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哲学系 沈海燕一、“人间佛教”思想的渊源当代中国的“人间佛教”,以关注现实人生为特色,而此一理念,始自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他在《人生佛学的说明》中如是说:“佛法虽普为..

“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佛教的影响

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哲学系 沈海燕

一、“人间佛教”思想的渊源

当代中国的“人间佛教”,以关注现实人生为特色,而此一理念,始自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他在《人生佛学的说明》中如是说:“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之文化故,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佛法虽无间生死存亡,而以适应现代之现实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一义。”这一人生佛教即是强调人的中心地位:“由人向下为一切有情众生,由人向上为天及三乘、菩萨、佛。上下总以人生为转移,可见人生之重要性。”

具体而言之,太虚大师以为,学佛必须依序渐进,学和行并重,谓:“可知学佛,教、理、行、果为应有之程序,非可躐等。今世学人,大多昧教理而妄谈行证,不为邪魔所诱,即同生盲摸象,反使真理愈晦,招世人讥谤为迷信。”

由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理念而发展出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的倡导。虽然“人间佛教”一词是由太虚大师首先提出的,那即是他1933年发表的《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其中说:“人间佛教,并非人离去世界,或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即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间佛教,为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为现世界转变中的光明大道,领导世间的人类改善向上进步。”

印顺法师自述“人间佛教”来历,说他自己“读到《增一阿含经》所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深有感发:‘释尊之为教,有十方世界而详此土,立三世而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释尊之本教,初不与末流之圆融者同,动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也,吾为之喜而泪。”,

印顺认为佛教乃人的宗教,既非太虚大师反对的鬼神教,更进一步的,佛教亦非天神教,如此使佛教同时摆脱鬼神的痕迹和天神的痕迹,而把佛教真正落实在人间:“我是继承太虚大师的思想路线(非‘鬼化’的人生佛教),而想进一步的(非‘天化’的)给以理论的证明。” 。

印顺在论证其“人间佛教”的提法之合理性以及与“人生佛教”的区别时说:“佛不是天神、天使,是在人间修行成佛的;也只有生在人间,才能受持佛法,体悟真理‘法’而得正觉的自在解脱,所以说:‘人身难得’。‘佛出人间’,佛的教化,是现实人间,自觉觉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间佛教’,而不应该鬼化、神化的。有鉴于此,“天神化’的对治与否,是‘人间佛教’和‘人生佛教’的分野。”

印顺法师显然是从佛教之对人类的利益的角度出发,而强调“人间佛教”的。其在“谈人世与佛学”一文中说:“真正的佛学研究者,要有深彻的反省的勇气,探求佛法的真实而求所以适应,使佛法有利于人类,永为众生作依怙。”

对于“人间佛教”这一口号的依据,印顺则从佛教思想的演化中来探求:“从印度佛教的兴起、发展、衰落而灭亡,我譬喻为:‘正如人的一生,自童真、少壮而衰老。童真充满活力,是可称赞的,但童真而进入壮年,不是更有意义吗?壮年而不知珍摄,转眼衰老了。老年经验多,知识丰富,表示成熟吗?也可能表示接近死亡。’存在于世间的,都不出‘诸行无常’,我以这样的看法,而推重‘佛法’与‘初期大乘’的。童真到壮年,一般是生命力强,重事实,极端的成为唯物论,唯心论是少有的:由壮年而人老年,内心越来越空虚(所以老年的多信神教),思想也接近唯心(唯我、唯神)论。是唯心论者,而更多为自己着想。为自己身体的健在着想,长生不老的信行,大抵来自早衰与渐老的。老年更贪着财物,自觉年纪渐老了(‘人生不满百,常有干岁忧’),多为未来的生活着想。所以孔子说:老年‘戒之在得’。印度‘后期佛教’与‘秘密大乘’,非常契合于老年心态。唯心思想的大发展,是一。观自身是佛,进而在身体上修风、修脉、修明点,要在大欢喜中即身成佛,是二。后期的中观派,瑜伽行派,都有圆熟的严密思想体系,知识经验丰富,是三。我在这样的抉择下,推重人间的佛陀,人间的佛教。”

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印顺法师的依据之合理性,但他继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而倡导的“人间佛教”之理念,显然已经在当代佛教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海峡两岸均不约而同地奉行“人间佛教”即是明证。

二、“人间佛教”的主旨

“人间佛教”的核心,乃涉及到整个佛教对人类和生态的关怀。对于人类的关怀,体现在净土思想的终极关怀,而此关怀是与传统佛教张扬的死后往生净土有异,着重的是身前之当下的人间净土。此一净土是靠人们自己的力量创造出来的净土,强调的是发挥主体作用去“庄严净土”的理念,而非仰赖阿弥陀佛之力。印顺法师说:“中国净土宗,发展得非常特别。但知发愿往生,求生净土……而不知阿弥陀佛,并不是发愿往生而得净土的。大乘经中,处处都说庄严净土,即菩萨……修无量功德,去庄严国土……现在只听说往生净土,而不听说庄严净土,岂非是偏向了。””

从这个“庄严净土”流衍出来的便是其“人菩萨行”的理论。而此理论也同样是太虚“人生佛教”的滥觞。太虚指出:“今人生佛教,侧重于人生之改善,特出者即能依之发菩提心而趣于大乘之佛果。即于此上,消极的则对治佛法向来之流弊;积极的则依众生之改善而发菩提心,行菩提道。此中自亦含摄后世胜进与生死解脱,故第二第三,亦即融摄其中。故人生佛教云者,即综合全部佛法而适应时面之佛教也。”“今倡人生佛教,旨在从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

太虚和印顺的这一于人间行菩萨道,以庄严净土的宗旨也在大陆佛教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上作的《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佛教应向何处去的问题,认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这概括起来,不外乎“自利”和“利他”,也就是净化自己和利益人群。“自利’’指的是奉行人天“五戒…‘十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利他”则指广修菩萨行之“四摄”、“六度”(四摄,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六度,即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

印顺法师的人菩萨行,是依人乘而行学菩萨法,也就是以人类的正常道德为基础,发心直趣大乘。由人菩萨而天菩萨,由天菩萨而二乘菩萨。人菩萨重慈悲,二乘菩萨重智慧,天菩萨重信仰。由于人菩萨之重慈悲,而对一切人类起同情心,进而施设种种利济的事业。印顺视此人菩萨行为究竟解脱道,因为人菩萨行即是行无我的解脱道,由此而获得忘我为人的最高道德。印顺陈述人菩萨行的内容:“人而进修菩萨行的,正信正见以外,一定要力行十善利他事业,以护法利生。”“广学一切,只是为了利益众生。不为自己利益着想,以悲心而学而行,那所作世间的正业,就是菩萨行。”

由自利利他的宗旨,践行人间佛教的当代佛教在现代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印顺总结人间佛教的意义,乃体现在其为改造人间之佛教,救济人间之佛教,解决人间问题之佛教,超出人间之佛教。由人间佛教而圆满成无上菩提,由圆成无上菩提而究竟人间佛教。

三、真禅法师对“人间佛教”的诠释和实践

在当代佛教界中,真禅法师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内容的充实和实践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真禅法师对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和“人间净土”思想有其独到的体悟,并进行了诠释。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首先,他对大师“人间佛教”的思想内容作出诠释:“一个人觉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为思想信仰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实行救世救人,建设人类的新道德和新秩序,从而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这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2、其次,他将“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对太虚大师倡导的创造人间净土之说作出了诠释,认为“人间佛教”就是要积极地投身世间,去改造世界,并进而建设一个新的世界:“作为一个佛教徒,不应厌弃现实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净之心,去改造和建设现实世界,使之变成净土世界。”

3、真禅法师以禅学思想和华严思想丰富了人间佛教的内容,认为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弘扬禅法就是弘扬人间佛教。这是因为禅法“存在于人间,而且要利益人间。如果离开了人间,就不会有禅法,也就谈不上修禅”。

禅的可贵就在于其实践的精神,真实的修持。真禅法师主张:“真正的禅学实践,真正的参禅,还应该继承禅宗的优良传统,严格遵照禅宗祖师所制定的禅门清规进行修持。也就是说,要严格遵守戒规,严肃道风。我们每一位僧人,在寺院中必须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参禅、半月诵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等。”“通过这些修持,使我们每一位僧人都具足正信。因此,从广义上讲,这些日常的修持,也就是参禅。”

另外,真禅法师认为,学禅,除了真实修持以外,也要学习佛教经典,即注重佛学思想研究,把它看成是禅学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引用其恩师震华法师的论述来说明他自己是如何秉承教诲,运用禅学思想,以指导自己的修行实践的:“修禅的人,一定要把禅的精神贯彻到学习、研究、工作和待人接物的各个方面,贯彻到日常威仪和自我修持的生活之中。这样,就能将禅与我、我与禅融为一体,达到我空、法空的境界。”

作为“自利”之净化自己的主要内容,真禅法师以为不仅只是奉行五戒、十善,在理解上范围应该更宽广一些。所谓五戒、十善,实际上应该包括禅宗祖师们所制订的一切戒规和所树立的一切道风。它除了要求每个禅僧都严格遵守所有的戒律和各种禅门规定外,还应该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学禅、讲经说法、半月诵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净化自己,具足正信,成为一个真正的禅僧,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对于“利他”的人菩萨行之四摄、六度,真禅法师认为,从广义上讲,包括了利益人群的一切善事、好事。诸如历代禅宗祖师所践行的植树造林、造桥修路、保护文物以及救济贫病等慈善事业;近代高僧大德所推行的扶助伤残、救济灾荒、敬老慈幼、施舍医药等等伟业。都应该属于四摄、六度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是实践佛陀遗教,真正地利益人群,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禅僧,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对于“利他”的内容,真禅法师不仅用禅法来概括,还用普贤精神来发扬。认为“利他”的精髓就体现在“恒顺众生”这一行愿上,因为“这也就是利乐有情、普利人群的意思”。作为近代华严宗大德应慈法师的人室弟子,真禅法师以弘扬《华严》、发扬普贤精神为自己的职责,每年在上海玉佛寺和静安寺等处开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一至二遍,有时还应各地之请,到一些寺院讲演。听过他讲演《普贤行愿品》的僧俗弟子及善信,不计其数。

同时,真禅法师还将普贤十大行愿的精神落实到实践中。把“恒顺众生”即普利人群的这一宏大誓愿,化作为关心和赞助社会福利事业和公益事业方面,不遗余力地捐款资助残疾人基金会、儿童福利院、赈济灾民等等。

4、真禅法师资生福利的事业是他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具体产物。他反复强调资生福利事业的重要性,认为是自利利他理念适应现代社会的途径。“资生福利事业,不仅直接利乐众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我们佛教徒救济伤残、衰老、孤儿、寡母等不幸者的义举,不仅是佛教慈悲情怀的流露,也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尊严。所以,资生福利事业,是内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业。它既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也适应了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因为,通过这一利生实践,有助于形成有难共当、有苦共担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创造和乐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氛围,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

5、除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外,真禅法师还非常注重佛教本身的素质和内涵,他认为,“佛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讲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把佛教文化也包括在内”。(u在文中,他从两大方面论证了佛教之为文化现象:首先是佛典的翻译、佛教艺术、绘画、音乐等方面,其次是佛教教义反映出来的佛教哲学思想和佛教道德观念等方面。并澄清了佛教信徒去寺院烧香磕头祈祷等现象,乃属于较低层次的佛教表面现象的一个侧面,不能将之看成就是整个佛教。换言之,高层次的佛教应该是在文化内涵上来提升自己,以使佛教流传千古,即“不仅仅是开放寺庙,供信徒瞻礼和供游客游览。主要还是要继承和发扬佛教文化,要撰写佛学着作,整理佛教经典,发挥佛教义理”。因为,“只有撰写一些佛学着述,可以传之后世,代表着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水平”。e

6、“人间佛教”的核心显然是佛法与人生的紧密联系,真禅法师对此深有体会,并在《佛法与人生》一文中详加论证,显示了他对“人间佛教”思想创造性的发挥,使传统的佛教教义以“人间佛教”的思想而得到了新的诠释。“首先,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国家,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基本教义。其次,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的教义。第三,佛法要求我们以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人间乐土,因而提出了‘农禅并重’的教义。第四,佛法要求我们发扬大乘佛教慈悲众生的精神,因而提出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教义。第五,佛法要求我们广作资生福利事业,因而提出了‘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的教义”。

四、真禅法师对当代佛教的影响

真禅法师对人间佛教的诠释和实践,对当代佛教具有相当的影响。这从玉佛寺佛教事业的蓬勃发展即可见一斑。觉醒大和尚继承了真禅法师的遗志,坚持“内抓素质,外树形象”的治寺方针,以创建“模范丛林”为寺院的发展方向,对发扬佛教文化极为重视,大力开展各类佛教文化活动,颇多创新的理念。这包括整理佛教文化遗产,研究佛学理论,举办佛学研讨会等等。正如觉醒大和尚所言,玉佛寺基本形成了音声佛事与佛法讲演紧密结合、僧伽教育与居士培训互为补充、通俗弘法与专门研究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的文化态势。玉佛寺的各类文化活动包括《觉群》杂志、弘一图书馆、星期佛学讲座、梵乐团、觉群学院、玉佛寺网站、觉群编译馆、觉群沙龙、以及最近刚刚成立的首家佛教书店“觉群慈善书店”等弘法文化教育形式,并通过选送多位法师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四年来培养高层次人才。这些文化活动和创举,使玉佛寺充满了生气,生机勃勃地活跃于当代佛教界。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开始的一年一期的《觉群·学术论文集》,广集高质量的佛学研究论文,每年定期出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在国内寺院主办的学术期刊中堪称魁首,声誉日隆。另外,《觉群·学术论文集》中,不但有英文目录,而且自始至终都有每一篇文章的英文论文提要,为国际佛教学者了解中国佛学研究的现状提供了方便。每篇论文皆配以英文提要这一做法,在国内学术杂志中也是鹤立鸡群的,显示了觉醒大和尚国际性的眼光和气魄。相信玉佛寺一定会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地为当代佛教界树立与时俱进的楷模。


更新于:2021-05-03 11: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