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士: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下)
薛瘦脱2021-05-12 23:26
简介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下) 6、佛教金石碑刻鉴赏游众多的寺院,素有“深山藏珍宝,古刹有名碑”的美誉。我们去寺院游览观瞻,也可将此列为一个项目,相信会很有收获的。自古以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一些重大事件之中或于其后,大多勒石为碑以记载;更有许多文人..
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下)
6、佛教金石碑刻鉴赏游
众多的寺院,素有“深山藏珍宝,古刹有名碑”的美誉。我们去寺院游览观瞻,也可将此列为一个项目,相信会很有收获的。
自古以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一些重大事件之中或于其后,大多勒石为碑以记载;更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游览观瞻寺院浓兴厚意之中,挥毫题书,后将其刻之石崖之上。因此,直至今天在不少名山大刹的内外,都留有不少的碑林摩崖。而一些寺院珍藏着的许多极为珍贵的金石文物,如九华山所珍藏“九龙金印”、“玉狮方印”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
各地寺院内外的碑刻,大致可分为摩崖碑刻、诗文碑、记事碑等多种。摩崖石刻,内容较为精炼,意义却很为深邃。像江西黄龙山黄龙寺前,“三关”二字,每字一尺见方,笔力遒劲,刀锋清晰。据载为宋时所刻,但迄今仍清晰可读。读之,在品味其书法价值的同时,自然对于被誉为黄龙家风的“三关”之说的由来一探究竟,从中可得到很大的启迪。而在碑刻之中有不少是佛像或其他人物像刻碑。如九华山上的“金地藏刻像碑”,高达一米余,很是可观。又如江西庐山秀峰寺内的“观音像碑”,高有数米,观音像采用线条勾勒,层次分明,形态慈祥端庄,相传原作为唐代名画家吴道子所画,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至于寺院内外的诗文碑与记事碑,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尤可称奇。不少诗文碑选择了历代名人佳作秀章,复经大手笔书法家书写镌刻,读诗文品书味,韵味无穷。而众多的记事碑,则保存了不少的珍贵史料,如江西杨岐山杨岐寺内所保存唐代诗人刘禹锡所撰《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铭》等,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杨岐宗的发展历史,就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所以,到寺院游览观瞻,将金石碑刻鉴赏列为一个项目,是有其实用意义的。从中可开拓我们的眼界,增长知识,一定会获益匪浅。
7、佛教楹联鉴赏游
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中一种特殊样式,发展历史悠久,并且以其平仄的对称、声调的协调、意义的深远,或是颂扬美好,贬斥丑恶,或是警诫人生,启迪智慧,而素为人们所喜爱。在佛教东传进入我国的同时,随着佛经翻译的普遍推广,以佛教思想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佛教楹联,早就出现,而且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来到寺院旅游观赏,无论是在山门与天王殿,还是在大雄宝殿与禅堂,都有镌刻或书写张贴有楹联。如能认真鉴赏这些佛教楹联,无疑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从各寺院所镌刻或张贴、书写的楹联看,佛教楹联在注重形式美的同时,尤其突出内容的深邃,用词的熨贴,平仄的对称。如江西庐山东林寺大雄宝殿门联,“自圣教东来,妙谛广宣,普令三惑齐消,六根同净,性海无边登觉岸;溯莲宗始创,高贤辈出,总愿一心不乱,五浊横超,法王自在布宏恩。”既简述了佛教东传人我国的历史,又特别地突出慧远法师于此弘扬净土法门,率徒众立誓往生西方之伟业。
佛教楹联传颂较广的当推“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辨万年”一联,大多寺院是将其挂在库房门前,上海龙华寺则是张贴在老素斋部门外。此联之中,平仄对仗,精心造合。而且,巧用“杨岐灯盏”、“宝寿生姜”等典故,读之令人回味。“杨岐灯盏”中的“杨岐”,指的是坐落于今天江西萍乡市郊杨岐寺的开山祖师——杨岐禅师,即宋代高僧方会禅师。当年,他在杨岐寺弘扬临济家风,自成一脉,世称“杨岐宗”。同时,杨岐祖师继承百丈祖风,对于寺院管理既严密细致,又合情合理。就是对于各殿堂的香灯以及寮房用灯的点燃、添没等也是井然有序,如佛前长明灯由香灯师精心照看,对寮房用灯则要求按时点燃与熄灭,做到合用、节约。正是这样,世人对杨岐禅师很是佩服,就以此为内容,赞扬他在杨岐的修持与治寺,用灯为喻,颂其光明照耀千古。下联“宝寿生姜辣万年”,则借宝寿禅师与生姜的典故人联,以警戒后人。宝寿禅师是一位严奉戒律,认真修持的禅师。他平常擅长种植生姜,当时受请充任寺中库头,库里有不少生姜,一次县里长官慕名想从他那里要几块生姜,宝寿禅师坚持寺规,提出要姜那就得到常住交款。为此,县里长官对此很是赞扬,认为宝寿禅师严格制度,可以作为方丈的接班人。所以,后人以此为典,颂扬宝寿禅师,使这种精神发扬光大。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佛教楹联的深远意义。
此外,我们在鉴赏佛教楹联时,从中还可以学习到不少的佛学知识。如南京永济寺大雄宝殿前有这样一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看似平铺直叙,描述自然,但寓意非常深刻,告人以“色色皆空”之真谛。读之再三,深得启迪,智慧顿增。
正是这样,各寺院中佛教楹联各具特色。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加深理解。这对于我们的历史、文学与佛学诸方面知识的增长,无疑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8、佛教美术鉴赏游
佛教美术作品,在寺院中见到较多的有造像、壁画、装饰图案与雕塑几种类型。当然,这些类型的作品,其题材都是以佛教现,而到三国时期佛像的绘画已经大量出现,也涌现了一批名画家,如谢灵运、张僧繇等人。不过,这一时期的佛像画大多是临摹印度传统佛教的画法,佛的体态与“卐”字花纹都有很明显的印度风格。伴随着佛像在中国的出现,菩萨、罗汉,天龙等的造像也同时出现。进入隋唐之后,佛、菩萨等的造像在画法与色彩等方面都逐渐地呈现了中国化特色。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色到了宋元以后,更为明显,并且出现了不同的流派。
寺院中的壁画,在中国出现也不晚。据史籍记载,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有了。然而,由于历史动荡所致,那时期的寺院壁画至今几乎是无一幸存。进入隋唐以后,寺院壁画的绘制数量增多,题材更为广泛。当然,仍是以佛教经典内容为主要题材。其中又以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出家、成道、传法等内容更为多见。画面有单幅的,更多的则是多幅连环图式。像{己述释迦牟尼佛一生中所修种种菩萨行的事迹,舍身喂虎、舍身贸鸽等则经常可以看到。到了明清时期,寺院壁画中出现了一些以中国历代高僧求法、弘法为题材的画面。如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慧远法师率众结莲社等。而保存迄今的以憨山大师《醒世诗》为题材的壁画,在云居山真如禅寺云海楼、虚怀楼上,仍清晰可见,吸引游人驻足观瞻。
在历代寺院壁画发展的过程中,山寺图与杂类图也相继出现。所谓“山寺图”,即以描绘山寺的风景全貌为题材。有的是水墨渲染,也有不少是工笔绘制。至于“杂类图”,即画者不是依照经论内容而是一时随兴而画的作品。当然,其也多与佛教内容有关。见得较多的有“参禅图”、“礼佛图”、“香象皈依图”等。
在佛教美术作品中,在寺院中较多见的还有形式多样的装饰图案,诸如莲花、梅、竹以及“卐”字等。而内容较为广泛的“水陆图”等,就一般大多要在水陆法会等场面才可看到。这种水陆图数量较多,至少也在32或72幅以上,多的有200多幅。这种水陆画的内容、画法都有一定的章法,要求较高。
佛教美术作品中,雕塑占有较大的比例。一般说来,各寺院诸殿堂内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等均属此列。虽然佛像等有木雕与泥塑、金属铸造的不同,而且所采用的技法又各相异,但总的说来都须经精雕细塑。我们在寺院观瞻游览时,如能仔细鉴赏不同佛像在质地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的长处与不足,那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佛教雕塑作品中,还有一大类“金石”。所谓“金”,就是古代人们或是为纪事,或是警诫,或是铭功雨在金属器皿上刻铸文字。在佛教寺院中的“金”,则指钟、磬、炉、鼎等上所铸文字。就寺院中的钟、磬、炉、鼎等本身说来,即是重要法器。若是铸造时间距今甚远,则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而其上的“金”,就犹如锦上添花,使之成为研究佛教文化与冶炼技术的珍贵史料。所谓“石”就是古代遗留下来刻在碑碣或墓志上的文字与图画铭刻等。这在佛教寺院内外多有所见。尤其是碑刻与墓志,所记述的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此外,还有经幢、墓幢,都是重要佛教历史资料的载体,值得认真赏鉴。
9.佛教音乐鉴赏游
说到佛教音乐,有人恐怕会问,佛教戒律中不是有“不听视歌舞”的条文吗?怎么佛教又有音乐呢?是的,戒律中有这一条,但佛教音乐与此并不矛盾。因为佛教音乐与世俗“*YIN*音婉娈,娇弄颇繁”之声有本质的不同。佛教音乐庄严、肃穆,以其缓慢的旋律来渲染和加强佛事活动的气氛与效果。而且,从佛教发展历史上看,早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就已经有佛教音乐,当时在礼佛过程中“……诸人见佛欢喜,礼拜,既作伎乐供养佛。佛微笑,语阿难言,诸人等由伎乐供养佛,未来世一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最快乐”(《百缘经》)。而后,在《分别善恶报应经》中更认为:以妙音乐供养佛塔,能获得身相端严、见者欢喜、音声微妙、言辞和顺、肢体适悦、远离嗔意、庆喜多闻崇贵自在、命终生天、速证圆寂十种胜妙功德。以别具特色的佛教音乐来弘扬法理,效果无疑会加强,也使信徒更能在音乐之中接受佛理。《法华经·普门品》中认为:“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所以音乐作为佛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使用越来越广泛与普遍。这自然也与佛教音乐在中国流传的悠久历史分不开。
据史料记载,佛教音乐传人我国的最初,是由来自西域的僧人们带进来的。后来出现以摹仿印度曲调,用汉语演唱的佛教音乐,由于这种音乐有着较为浓郁的印度风味,人们称之为“梵呗”。但梵呗中“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以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唱促;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所以,到国时期曹植有鉴于此,就在东阿县(今属山东省)的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制成“鱼山呗”。据传此呗“传声三千有余,有契则四十有二。”在曹植的同时,支谦等人也先后制作佛教乐曲多则。而后,得到梁武帝萧衍的推崇,佛教音乐进入宫廷,定山“正乐”。进入唐代,佛教音乐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宫廷与社会上获誉甚佳,并且得以更为广泛与普遍的传播。
经过1000多年的传播,中国佛教音乐形成了“悠和、典雅、恬静、纯朴”的特色,深得四众弟子与世俗人们的喜爱。并且,在其传播过程之中,出现了风格相异的不同流派,南北曲调不一,如北京智化寺的京音乐、五台山佛乐、扬州的苏北调、广东潮汕腔、开封大相国寺音乐等等。一般说来,汉传佛教音乐以 “温文尔雅”见长,内容包括朝暮课诵、焰口法事、佛诞庆典等几大类。所用乐器古代较复杂,梁朝和隋代多有钹、钟、鼓、铙 、磬、洞箫,也有用金石丝竹加入的。而就今天说来,一般多用磬、引磬、法鼓、手鼓、铪子、木鱼、笛等,也有一些寺院还加用二胡、唢呐、三弦、琵琶等民族乐器。演奏出一种“蓄韵幽微,超然脱俗”的意境,闻之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因此,我们去寺院游览观瞻,注意鉴赏佛教音乐,那肯定是一项很有收获的趣事。而对于爱好和研究音乐的游人来说,更可以一面游览观瞻,一面收集佛教音乐素材,这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 文/《名山古刹漫游》林克智)
相关图文
最近更新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 Inc. AllRights 学佛网 TXT XML 浙ICP备2023018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