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六讲
景逸2021-06-07 17:40
简介佛光禅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六讲我们就刚才两句话,这话题就引开了。这就是万法机缘的巧妙,他巧妙到一种什么地步呢?那种佛性的圆满周全啊。他这种功德,所谓的功德是什么呢?对现象的一种表现,就是对你这种生活空间的一种反应,对你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射,他达到一种什..
佛光禅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六讲
我们就刚才两句话,这话题就引开了。这就是万法机缘的巧妙,他巧妙到一种什么地步呢?那种佛性的圆满周全啊。他这种功德,所谓的功德是什么呢?对现象的一种表现,就是对你这种生活空间的一种反应,对你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射,他达到一种什么地步,那就是非常自在圆满的地步,我们今天要讲的第十八品他这里头,这个主题思想吧,恰恰跟刚才他那两句话非常能够契合到。
这个怎么去理解呢?他所去表示的灵山啊,灵山是我们所讲的佛祖所居地,我们如何去理解,他跟现实的社会,我们生活的空间,他又有什么联络呢,又有什么一种联系呢?你对现象的东西特别认真的话,你对正觉方面的认识,真正健康的东西,就会忽略。你想他那句话,灵山一斩,抹血泪归啊,什么叫抹血呢?他对世界的贪执很深,当他舍去的时候,可以说心在流血啊,而他内在的想往,那种清净安详,那种解脱那种感受呢,愈演愈烈。
在繁杂城市生活当中,找不到那份宁静,找不到那份真诚,找不到那份惬意,他的生活空间始终是存在于什么,存在于欺诈,坑蒙拐骗那些,贪婪,欺诈,谎言,虚伪,存在这些空间里头,我们整个人的生存空间,行为准则,完全受这些东西在控制,你没有办法摆脱这些,我们在佛法里讲恶的因素对你生命的一种干扰,恶业因素,这种生命的毒素,在不断的浸蚀着你的生命,这个作用体,让你这个如幻的生命体,就变得衰败,倒霉,逆缘,反正就是那些倒霉事儿。
修学佛法的人,怎么样认识这种观念呢?就要从现象里头去看到这些问题,然后以什么心态去对待呢?佛经告诉我们,要用那种空性的思想。什么叫空性?别管什么现象,内在的感受再好也会消失,会过去会变。我们修学这个思想,到底会怎么样呢?从我们凡夫界的现象,这个生命这个现象,如何能够体会到那种圣解脱的东西,你本身一个凡夫,烦恼凡夫啊,怎么通过一种行为,能叫我们知道什么叫解脱。
我相信每个人都想,一种非常理想的生存空间,那种理想化的状态如何去实现?这就是我们生存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够把自己生存的空间,跟你那个心里的世界,完全一样,这是需要有一种探索的精神,这个探索的精神不光是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可以说有人类以来啊,有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以来,这所有的人啊都在探求这个问题。
人们不断用自己所理解的方法、方式去改造生存的空间,就外所依境和内所依缘,这就是佛教里比较专业一点的术语吧,外所依境内依所缘。某居士外所依境可以说比较顺心,孩子也好,各方面都挺好,内所依境差一点,为啥呢,身体不好啊,身上有病难受了,哎呀,就心情不好了,怎么怎么,内外总不能统一起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说连续几天,身上也得劲,事儿也得劲,基本上找不出来,总要有一些,我们生命里头插曲出现,所以我们生命质量就很差。
我们生活的质量就会非常差,在那个时候就需要反思了。现在都存在这个现象,也包括我们敬爱的某某,不是说没有本事,人家论人论才,绝对有本事啊,但是他内在心灵那个世界,很难去跟外界的境界产生统一,他也想办法在勾通内外世界,勾通心灵世界和外在生活的环境,尽量想达到他内心那种理想的状态,他怎么能成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了。
怎么能把内心的世界变化成外在的世界?比如象何二菩萨,要赚上百亿啊,关键是从哪儿来,脑子里打妄想,上百亿啊,那么多,怎么把他变出来,也是好多人问我一个问题,师父你有什么办法让那个内在的东西变出来?有没有啊,今天这里头讲的就是这样,从世间法利益这个角度上讲,他就是这样,那从出世间道解脱呢,那直接就可以成佛的方法,他成佛的具体的路程,在十八品当中讲得非常细。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非常重要,但是你们学习了坚决不能跟任何人讲去,不是说这事不能讲,而是说讲出来他们不信,因为这个需要一种机缘。机缘凑合了,你试试去就知道了。不是说佛祖讲的空性是虚幻的,不是,很实在的,非常实在的,你只要试试就好,你一件件去试,不怕你试,人说实践才出真知嘛。
按照佛告诉你的这个道理去试,你试一遍,哎,感觉不错。为什么你会失败呢,失败是你没有按照严格步骤操作,这是你内在的因素,外在的因素是什么呢,化学原料不够啊,品味不够啊,设备不好,怎么样,种种因缘,他会有失败的因素存在。但是佛法这个东西不会,只要你能够依教奉行,别管你听得懂听不懂教言,你只要去做,那就可以,所以今天听完了,无论是你从世间利益的角度,还是出世间利益的角度,你今天就捞着了,这是很实际的一个方法。
这品文字很简单,但是里面意义绝对深的,绝对是我们生命当中最真实的利益,从这儿开始显现,名字叫一体同观。从我们生命本体当中去观察这一切的时候,去观察去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那你现象的生命,这种差异性就会消失,不能从一体同观,不能以本体去观察,依那个绝对真理去看待一切问题的时候,那你决定要存在现象的差异。
从我们生命境界来说,你内在的理想状态,跟你外在的境界,这个叫现象的差异,因为你没有站在一体的角度,你站在相对的角度你去看待这个问题,他绝对有障碍,所以你就不可能把你内心最理想的状态变成现实,变成境界,这叫以心化境,用你的心来变化你的生命境界。这个是符合现在这个哲学思想的,绝对符合的,现在这个哲学思想不是给你说得很明白吗,你的思想意识,主观意识是决定你的原动力的,主观能动性啊,但是他理解的层次只限于,精神层面,他没有具体的实践的东西,他没有告诉你如何把他跟你的生命基质契入点找到。
我们生命的基质,他没有告诉你怎么回事,他只告诉你了这么一个方向性,主观能动性嘛,他说了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你得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积极的创造你的生命,这个主观能动性从哪来,他没有告诉你,我们主观能动性在你生命现象里又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他也没告诉你,我们怎么把他发挥出来,他也没告诉你,这是现在哲学的误区。
佛陀不然,佛陀告诉你了,积极主动的创造你的生命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思想,所谓一体同观,“一”是我们的念起,我们任何的东西,生命现象通通都是一念开始起,你做什么事不是一念冲动嘛,包括你现有的生命境界,你去观察,你现在这种生活经历,人生经历,静下心来你去反思,他从哪儿来,大概成熟那个意识阶段在哪儿,五岁到六岁到七岁那个阶段。
这个阶段他有个朦胧的思想,懵懂的冲动的思想,在他那个大脑里头有那么一个感受,念头,就起来了,他这种念头是某一种外缘,给你一种机缘,让你激发你内心深处的某一种念头,会很强烈,基本上都是那个时候,那时候发起来的,那时候开始发生,开始发生你的意识形态,主观意识流。
什么时候成熟呢?我告诉你,他分三个阶段成熟的,其一的就是十三十四岁那个阶段,算是初步有一个大概形状;十八到二十一之间,基本上差不多了;到三十岁,三十五之间,那就完全成熟了,你的一生基本上就这样子了。你去反思一下你自己,现在这种生命境界,人生经历基本上就是那时候那种妄想,那时候那念头。
那你说这些东西从哪儿来呢?当时的念头都是过去的业力,业力和业障现前的,业障就是观念,观念的延续,和那种生命力量那种延续,就引发你今生生命现象的开始,这是我们现象界的生命,现象界的生命从哪儿来,就从你这一念开始,无论是今生,还是无始劫以前,通通都是一念之间的事。
这个一念有千差万别之相,因为你这一念所觉的对象是什么,就是你心体当中,本心体,念体啊,绝对的生命体,不是这个色身生命啊,你绝对的生命体当中所具足的一切。就象你所拥有的财产,在哪儿放着的,都在你家里放着的,一进到家里头,你意识里头,基本上对家里头能了解个八九十,基本上知道自己有多少底嘛。
那你说除了你以外的事,你能不能知道呢,很难了嘛,就象我们心体以外的事就不知道了。你的生命空间里头的东西,你绝对能知道,跳出你这个生命空间的东西,你绝对不可能知道了,那你为什么你这个念头,起出千百亿念,无量千百亿念,好多念头,我告诉你,那是你生命体里的东西。
生命本体里头具足的一切,只是看你哪个缘给他,他就成熟哪个景象。你从哪个角度去观察,一个所觉境,一个能觉心,这两个现象都在哪儿承受着呢,哪儿融受着呢,都在你这个生命本体里头,这就是所谓的体啊。
这个体就象什么样呢,咱们不管虚空外界的事,就说这是你的家,你的家里头所有的东西你最清楚,你家以外你看不到嘛,人也不要你看嘛,你那个能觉出来东西那个心,和你所觉的境,这就是我们的心体,这两个互相作用啊,他两个在互相作用啊,那是我们心体,他不光是这两个境界。
这是我们整个的心体,整个的佛性的妙用,佛性在现象界的生命当中就是这样起作用。他无来由啊,你说你突然想起点啥你有来由没有,今天某居士突然买点啥,弄个啥啊,有没有来由啊。想把家里收拾收拾,你放心你每一天,对你家的摆饰,你仔细想,每一天对你家那种感觉和收拾,那种行为绝对不一样。那你说差不多,放心保证不一样,你说我每天都习惯了从哪儿开始收拾从哪儿完事,我跟你说你就是从那开始收拾也不一样。
因为你这个家的概念,不是停留在一个境界里头的,你包括你以前的家,昨天的家,是不是,现在的家,将来的家,这就是我们的现象。我们的生命,我们生命作用的一个基体,基质,这个东西怎么就出毛病了呢,其实他不出毛病,只是他那个现象出毛病了,你那个能觉的心和所觉的境,互相不呼应了,本来是互相辉映,互相都统一着呢,你一旦出毛病,什么因素给你干扰出毛病了呢,贪嗔痴慢疑这种种恶劣的行为。
本来是该互相对应的,这几种因素给你干扰了,你就不对应了,本来你该清楚的了知你家里的东西,可以说你一下子就能拿得到。你一起什么心就完了,找不着了,好比说你想找什么东西,你在你家想找个啥东西出来,你别管起什么高兴心,着急心啊,你一着急准找不着。生一点点别的心,你就找不着了,就是你的东西你也找不找,忘了,因为心有波动了,就影响了你的智慧,正觉力了。
你本来一目了然,突然别人刺激你一句话,一下目标就转移了,甚至你说你就不管了。你想想你们中间有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啊,有时候他要找啥东西啊,你要是不高兴了,谁管你啊,不知道了,肯定找不着了嘛,这就是我们生命里头几种毒素,贪嗔痴慢疑他就直接影响到你的能觉性对所觉境的一种判断。
现象界的生命很简单,你生贪心呢,,一生贪心这个人立即就迷失方向,就要做出一些非人的行为,结果就糟到非人的报应,而且报应速度很快,你不能说刚枪毙的那人他天生就坏吧,那为啥他会有那样的行为出现,他被他那个贪心啊,把他能觉心给迷惑了,所以他所觉境呢就迷失了方向,这样他整个的生命轨迹就发生了扭曲了,所以我们应该摒除这些障碍。
怎么摒除这些障碍,这就是同观,一体同观,何为一体同观?你所有的东西是你自己在修的缘,你的好是你自己修的缘,你的坏也是你自己修的缘,好坏是平等性的,以这样的心态认识,去看待患得患失的境界,那你就不会偏激不会失去方向,这就叫同观之道。
“同”是你得把你对现象分析这个道理还自于法性,他本性是无差别的,他也没有能觉心也没有所觉境,他都如幻的因缘,你在一个如幻的梦境里头,你何苦又去以患得患失的心情去受他干扰干嘛。
我不是说我们什么事都不做,是你去做,不要被你的心情干扰,啥叫心情,心那种执受干扰,正确的去对待所对的境界就好,你不要再从内心出现一个障碍,今天高兴了,明天不高兴了,那就是障碍就出来了。
把心止于至理,把我们能觉的心,止于至理,止于至真之理,你这个情绪就没了,人没有情绪的时候,是最有智慧的时候,我不知道谁给我说一个事,你找人签合同也好,什么也好,什么时候让他高兴起来,他那个智慧判断力是最低的,他一旦高兴的时候就晕菜,那你签吧你绝对成了,只要你能把他的情绪调动起来,那你的事就成了。关键得意就忘形,这就是人性的脆弱,就是没有真正的一体同观,他进入他内心的世界了,孙子兵法讲的上兵乏谋,人家真正的打仗不需要很大的力气,很多方面就把你制住了。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去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体同观分”这经题很有智慧的,昭明太子给分的章嘛,我们看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这句话还是上面的一个总结,下面的一个开启,承上启下嘛。须菩提在你的意识层面里你能理解我以上所说的意思最好。“如来有肉眼不”。肉眼是我们现象生命中观察世界的渠道吧,成了佛的人,你的眼光跟我们没有成佛的人,观察世界的眼光是不是一样?这个肉眼是这个意思,已经圆满解脱的人,如来嘛,已证诸法如义的人,你观察世界的眼光,是否跟我们这个烦恼众生的眼光是一样呢?
“有肉眼不”肉眼就是眼光啊,你看待问题的角度,当然佛祖不是瞎子,肯定有眼嘛,从字面上也能了解,那佛祖肯定有肉眼嘛,“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回答说,真如自性中的,已经圆满证入本性当中的大觉世尊,他能不了解这个社会人群当中的眼光吗?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是什么意思,已经圆满证入自性圆满体证佛性的大觉世尊,在他那种真实解脱的生命境界当中,那又怎么能不知道现象的生命呢?他又怎么不了解这个众生界的眼光呢?大觉世尊他可能不了解人类社会众生看问题的角度和智慧吗?这样你就理解他的意思了。
“如是,世尊”,是已经体证圆满自性的大觉世尊,在他那种自在智慧圆满解脱的生命现象当中,他又怎么能不知道烦恼众生的智慧呢,看待问题的眼光呢?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这句话很简单,天眼是什么,天人的智慧角度,那佛陀能不能有天人的,他是否能了解那个快乐人群有福德智慧的人群,那种智慧眼光呢,肯定了解了。从现在这个角度解释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当中有福报的人,有非常快乐的人群,你要从佛祖当时的角度,就是天界众生,他是否能了解天界众生看待世界看待内在心灵世界的角度呢,天眼是什么,以天人的快乐的角度,以高尚的角度,以快乐的眼光,以高尚的眼光,这种品行,来行持生命的人,就叫天眼。
那你说你真实生命里头就没有快乐了吗,肯定有快乐嘛,所以你看,“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那肯定佛祖也有快乐的眼光,也有快乐的认识,这个“眼”还有一个认识的意思,肉眼是一般的认识,天眼是快乐的认识,导向善趣的认识,难道佛祖不会导人善趣吗,“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从另一个角度讲,肉眼是感性的认识,肉眼和天眼纯粹就是感性的认识。作为人来说感性的认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慧眼是世间贤达人啊,世间通情达理的人,通晓理数的人,所谓世间的贤人吧,圣贤吧。那佛祖已经证入圆满生命性的人,难道他没有能理解世间这些所谓的贤达人的眼光吗,还不具足这个世间法当中这些比较有智慧的人的认识吗,他肯定也会具足圆满这个世间这些圣贤之人,他的认识,他也同样有,同样具足。这叫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法眼是已经体悟空性,但是没有体证空性,开示悟嘛,他已经悟空性了,那些菩萨们,觉悟的大仁之士,已经依止般若空性思想的人,但是他还是人,还是众生啊,他这些人的认识眼光佛祖同样是具足的。法眼清静则见实相嘛,那些菩萨们法眼不清净,如何能证悟生命实相,证悟,通过他的行为的实践,心灵的升华,换句话说,业力的改变,导致业障的消融,业力是指的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去契合真理,跟真理相契应,那你的主观意识绝对会变化了,这是菩萨行者嘛,所以称为法眼。“法”是依照绝对的法性真理,平等真理,去行持去运行他的生命轨迹,这部分人的认识世界和生存空间的眼光,佛祖是不是具足,他看到的眼光佛祖同样具足。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佛眼是从绝对的角度去看待一切,这种眼光这种认识,佛祖有没有?有,这叫五眼,听懂了吗,从我们生命现象,从我们这个凡夫生命现象当中,你要讲天眼什么的,你感受不到,那你说怎么就具足天眼了,你以快乐的眼光看待世界和生存空间,你自己的心灵世界的时候,那你就会发现世界就象天堂一样,那难道不是天眼吗,天人所具有的眼光啊,他对谁都是快乐的啊,在他的世界里就是快乐,他总用这种认识,去看待一切处理一切,那他就是快乐的天人。
那你具足智慧,就是说,通达理性,人家都尊重你,你有高尚的品德,和非常尊贵的人格修养,这时候人就要尊重你啊,你是世间贤达,比如我们孔老夫子。你要有这种认识,孔老夫子不就具足这种认识吗,他告诉你生命的大概方向,包括耶苏啊,包括老子啊,都是举世瞩目,世人崇敬,你看他的福报就大了,他跟世间人福报就不一样。
法眼更别提了,诸大菩萨法眼清净,谁不尊重他啊,佛眼就更不用提了,佛眼具足一切,观瞻一切,而不留碍一切,觉行圆满嘛,那就是佛眼了。从一个问题的五种层面,五眼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要看清楚一个现象的五种层面,从五种角度去观察他。
但是这五种角度建立的基础,都是心性的觉广,你看他都有眼嘛,他虽然分那个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那是现象的差异。但是这些现象的差异建立在共同的生命基质上面,是什么呢,都是建立在心灵的聚光点上,不就是“心眼”嘛,你看你那个心眼多少啊,所以看问题不用眼,用心眼,你把那个心眼打开,阿弥陀佛就现出光明来了,心眼一开成无量光了。
那怎么能心眼开了,不是开成天眼,不是开成法眼,佛眼具足一切,看待问题要圆满。怎么就圆满了呢,依止真性,依止般若自性,“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五眼五种生命的层次,一体同观,这一体都建立在生命的本体上。
“须菩提。于意去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你具足一切的看待问题的层面,你都了解啊,那恒河中所有的沙子,佛的眼里看是不是沙子呢?在你的生命境界里头,看恒河里的沙是不是沙呢?须菩提问得很实在,就是我们生命层次里头,看待的问题,你也能了解我们的眼光和认识,那我们能看到的现象,你能看到看不到呢?在你的生命层次现象里头是不是也是这样子的?很会问问题啊,很有智慧,我看恒河里这么多沙子,你看是不是沙子啊,你有智慧,你有大智觉。
这一点你就可以批驳他们一句话了,他们说成佛以后会怎么样怎么样,我告诉你,不用去想,你成佛只是你那个心灵世界的变化,你那个现象的生命变化不变化,也变化,但是你自受用觉得变化了,你跟外界这个因缘,因为你缘没尽的时候,你跟外界的因缘他看你还差不多。但是你那个生命基质,你自己有缘无缘的,你通通看到你显露出来的智慧了,那种生命解脱的智慧,决定跟普通的现象,有差异了。但是他看待世界的问题,看待这个世界生存空间和内在心灵世界这个角度他决定跟你能一样,但是又区别于你,这叫成佛的自在。
区别,他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看,你只能从一个角度去看。你看就是沙子嘛,他即能跟你一样,又区别于你,他比你更圆满了,你看沙子你会加了很多观念在里头。佛祖看沙子就可以看到很多道理出来,但他也能看见沙子,他能讲出很多道理,这恒河沙,他的因缘缘起啊,他都能知道,你能知道吗,恒河沙怎么灭到最后成那样,他都知道,他给你如幻如梦,甚至他能把恒河断流,你能吗?你就没那本事。
所以须菩提就问他,“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我们看见这河里的沙子,是沙子,那你看是不是沙子呢,“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我那个真实圆满解脱的生命,你能看见的沙子我也能看见,你能认识到这是沙子我也能认识到,“须菩提。于意云何”。你能理解吗,我告诉你,你能见得到我也见得到,但是我见得到的你不一定能见得到,是这个意思。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他就打了一个比喻,须菩提就讲,如一恒河中所有沙,一条恒河中所有这些沙子,这些数,再有这么多条恒河,又有这些多条恒河那些沙子的数那么多世界,每一个沙又变成一个世界,这个多不多?在佛陀您的圆满解脱的这种生命层次,认识层次这个界面里头您说多不多?我们凡夫肯定认为多,你认为多不多呢?这个须菩提很乖巧,他问的问题非常乖巧。
“甚多。世尊”。当然肯定你也认为是多了,你能认识我也能认识嘛。“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就说,你不要那么说,我知道你啥意思,你就是那么多国土世界所有众生的任何一种心念和分别在我这个圆满解脱生命层次里头全部了知,我都了解你那个里头人的心念,能不知道你那个想法吗,你问的问题我清楚了,你就想问我跟你知道的一样不一样。
“何以故”。为什么,佛还怕他不明白,“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整个真实解脱圆满的生命状态当中,他是不存在那种分别的相的差异的,所以说称为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诸心”是众生界若干种认识,在你圆满解脱的生命状态当中,他是不实际存在如幻的,他作用体是一。佛是站在那个作用体那个角度去看待这一切的相的,那是本觉心呢。
这又迁回到我刚才说的那个道理,能觉的心、所觉的境完全都是你心体里头的。那你说世间的若干种众生,若干种心你能不晓知吗?自然就晓知了嘛,就象你知道你家里有什么东西一样。换句话说,世界万物宇宙你不是不知道,也不是说不能知道,而是说你不愿意知道。
一切万有,包括三世十方诸佛国土以及诸佛菩萨所行的一切伟大的世界,你不是说不能知道,反正是你不愿意知道,你不愿意跟佛菩萨为伍,你愿意与众生为伍,所以就局限在这个小小的地方,“即为非心,是名为心”,他都不是实际存在的,如幻而有的,在你的生命境界里,如幻而有,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所以者何”。给须菩提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认识会消亡,现在的认识会过去,将来的认识还没来到你管他干什么,这些认识和行为,通通如幻如梦,那你说师父你刚才讲的那个话题怎么没出现呢?已经出现了。
依体不依相,你放下现象的差异性,你跟本性相应了,就跟佛菩萨的福德性相应了,自然你就得到受用,圆满的受用,放下你自己的观念,去融入佛菩萨的智慧海当中去,你就得到圆满受用了,
啥叫一体同观呢?因为你的心的感觉,跟佛菩萨是一样的,站到你的心里去,不要站到相里去,啥叫站到想里头?今天谁又说我了,明天谁又骂我了,别理他,骂就骂吧,你这样一想,就跟佛菩萨相应了,这一相应,你的福报就跟他一样,这叫念佛,真念佛。
不念那个相的差异性,念本体,本来是一样的,过去心不可得,事已经过去,想他干嘛,你不想倒解脱了,越想越麻烦。啥叫现在心不可得,哎呀,我现在怎么样怎么样,你能捞得住现在吗,捞不住你又何苦管他呢,将来谁知道啊,你说谁算得挺准的,我告诉你,你去问问算卦的人,让他给他自己算一卦,他啥时倒霉,啥时发财,这很实际的。
相关图文
最近更新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 Inc. AllRights 学佛网 TXT XML 浙ICP备2023018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