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摩诃布瓦尊者:如何应对禅修过程中的起起伏伏?
千叶传奇2024-08-24 11:30
简介阿姜摩诃布瓦尊者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阿姜摩诃布瓦尊者,禅修之旅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阿姜摩诃布瓦尊者_禅修之旅等内容,十八层地狱警示网劝人向善!
当今的佛教,仅剩下佛陀的语言文字,只有他的教导--经文,还保留着。请注意这点。如今佛教界受到烦恼染污的侵蚀,已经没有真正的修行。身为佛教徒,我们一直让自己的心混乱和迷惑,沉没在烦恼中,被其全方位地痛击。这些烦恼已制伏我们的心,使到我们不管多么努力,都无法反抗它们的影响。绝大部分人甚至连尝试抵抗的意志都没有:他们只是闭上眼睛,任由烦恼的攻击落在身上,根本不愿作出任何的努力去抗拒。由于缺乏念住去观察心念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一切行为语言都成了烦恼的表现。长久以来他们都屈服于堕落的力量,以至现在缺乏动力来制伏妄念。没有了念住,烦恼就放肆妄为,夜以继日地影响一切层面的行为。在这过程中,烦恼不断施加负担与压力,使人们的心识受苦。
佛陀时代,随佛出家的弟子是佛教真正的修行者,他们为了尽快超越苦而舍弃世间。在佛陀座下出家受教后,不管之前的社会地位、年龄或性别如何,他们都如法地改变旧有的思想、行为和语言习惯。那些弟子们从那时起就把烦恼舍弃一旁,不再受摆布。他们诚心诚意精进用功,消除烦恼染污,净化内心。从根本上来说,诚心修行的意思是修行者努力地保持稳定的念住觉知,不断地观察心念。当念住无时无刻不在觉察着我们一切的姿势、所有的思维与情绪活动时,这就是正精进。不管我们是否在进行正式的禅修,只要诚心地努力让我们的心专注于当下,就能持续制止烦恼发出的威胁。烦恼会无止息地炮制过去与未来的念头,扰乱心,把心拖离当下,拖离维持修行的念住觉知。因此,禅修者不应该让心游荡于过去与未来的俗念。这类妄念无疑会受烦恼控制,进而障碍修行。禅修者必须往内专注于觉知内心世界,而不是受烦恼影响往外攀缘注意外面的世界,这点非常重要。
许多禅者修不到满意的成果,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修行的基本原则不够坚持。我通常教导弟子们要有非常明确的修行目标,禅修要有个清晰具体的专注点,这样他们肯定会获得好成果。选择一个适合的专注对象,把心调整好来进行这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上我会建议藉着内心不断持念一个入门的念诵词,把它当作锚,那样禅修者的心会很快静下来入定。假如禅修者只是专注于心当下的知觉,没有以念诵词作为锚拴住心,那修行成果将会是时好时坏,这是因为心的知觉太微细了,无法成为念住稳固的基础,很快的心会受烦恼引诱,迷失于妄想与干扰。这样一来禅修就变得不一贯,有时它会进行得顺畅,不费吹灰之力,然后突然毫无预兆地困难起来,整个修行变得摇摆不定,所有表面的进展都消失无踪。此时信心会受到打击,心会陷入挣扎当中。但假使我们用念诵词作为锚来巩固念住,那么心就肯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静下来证入禅定,并能以这个方便轻易地保持住定境。
我会从个人的经验说起。开始禅修时,我的修行缺乏稳固的基础。由于还未找到正确的方法守护我的心,我的修行一直漂浮不定。它会稳定地进展一阵子,然后迅速地退堕,掉回到原来还未修行的程度。由于我在开始阶段勤奋用功,心成功地进入平静专注的三摩地,感觉到像座山那么坚固稳定。尽管此时还未掌握适当的方法保持这个境界,我却漫不经心地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了。就在这一点,我的修行遭遇退步了。虽然修行开始退堕,而我却不知道要如何扭转情况。这让我花了很长时间艰苦摸索,尝试找出一个坚固的基础来稳住我的心。最后我得出结论:念住弃我而去是因为基础打错了,我缺乏一个念诵词作为念住精确的专注点。
我被迫重新开始修行。这一次首先打下一个坚固的桩,不管发生什么都紧紧抓着它,那个桩是佛陀--忆念佛。我把念诵词佛陀当作唯一的专注对象,我强迫内心重复持念佛陀,把一切排除在外。佛陀成了我唯一的禅修对象,同时我也确保念住一直引导着修行。把那些关于进步或退步的想法全都放在一旁,该发生什么就让它发生。我坚决不沉迷在旧有的思维模式里:回想过去我的修行进展那么顺利及其怎样崩溃;再幻想未来,期望通过强烈的意愿能成功,找回过去的满足感。一直以来我只是期望达到目标,却没有去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结果当期望的目标无法实现时就感到失望。事实上,期望本身并不会带来成果,只有保持念住修行才会得到成果。这次我坚定地发愿,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不去管。担心进步退步正是烦燥的根源,它使我不能专注于当下和眼前的工作。只有保持念住重复佛陀才可以防止修行的波动。把心集中在觉知当下是我的当务之急,我决不再允许妄想妨碍禅修。
诚心要熄灭一切苦而禅修,你必须在修行的每一阶段都全心全意地投入,要有所成就的话就必须竭尽所能而不可有丝毫的保留。要体验最高的三摩地、证得最深的智慧,你不能满不在乎或无精打采,没有捉紧修行原则将永远摇摆不定。不痛下决心修行的话你即使修一辈子也将一无所获。在开始阶段,选择一个适合的禅修专注对象,作为锚拴住你的心。不要只是随意地专注于不清晰的对象,比如内心一直存在的觉知。没有特定的专注对象来拴住心,你几乎不可能阻止心到处游荡,这是失败的祸根。最后,你会因失望而放弃修行。念住一失去焦点,烦恼就会冲进来,把你的心不是拖向远古之前,就是未到的将来。心会变得不稳定,漫无目标地游荡在妄想梦境里,没完没了一刻也不能知足或安住下来。这是修行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修行崩溃时的情形。唯一的对治法是用一个简单、可以专注的中心,比如念诵词或呼吸,选择一个看来最适合你的,然后排除一切,坚定地专注在这个对象上。重点是你必须竭尽全力地修。
假设你选择呼吸作为专注的对象,那就全然地觉知每一吸气和呼气,注意呼吸经过时产生的感觉,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最明显的那一点,也就是感觉呼吸最敏锐的地方,例如在鼻尖。确保你觉知呼吸何时进与出,但不要跟随着它的过程,只是专注于它经过的那个点。假使你觉得有帮助,可以把呼吸与重复默念佛陀结合在一起,吸气时默念佛,呼气时默念陀。不要让妄想扰乱你的修行,这是觉知当下的修行,所以保持警觉和完全的专注。
念住慢慢建立起来之后,心就不再注意有害的念头和情绪,它会对之前的妄想失去兴趣,不受干扰地一步一步地在宁静中安定下来。同时,呼吸开始专注时它是粗的,也逐渐转为细,甚至可能会微细到完全从你的意识中消失。它变得那么微细以至淡化消失,这时呼吸就停下来,只剩下意识知道的根本特性。我选择修持念佛陀。从我发愿那一刻起,我就不让心离开重复持念佛陀。从早上醒来的那一刻到晚上睡着,我让自己只是忆念佛陀。同时,我也放弃思考进步或退步:如果我的禅修进步,那它与佛陀一起进步;如果它退步,那它与佛陀一起退步。不管怎么样,佛陀是我唯一专注的对象,其他的一切都毫不相干。这样保持一心专注不是件容易的工作,每时每刻我都必须确实强迫自己的心不受干扰地安住在佛陀上,不管是在坐禅,经行或者只是做日常的杂务,佛陀这念诵一直在我内心深处共鸣。我的禀性和气质是绝对坚定和不妥协的,这种性格给我带来好处,我是那么虔诚地全心全意投入修行,决心不受任何动摇。最后,没有任何妄想可以把心和佛陀分开。
我每天这样修行,确保佛陀始终与当下的觉知和谐共鸣。很快地,我开始看到宁静与定清楚的从心,意识知道的根本特性中生起。在这个阶段,我开始看到心非常微细精妙的本质,我越把佛陀内在化,心就变得越细微,直到最后佛陀的微细与心的微细相互融合为一体,成为能知的核心。我无法把佛陀从心的微细本质中分开,不管怎么尝试,我就是无法令佛陀这词在心中浮现。由于精进用功,佛陀已那么紧密地与心合一,以至佛陀本身不再出现在觉知中。心变得那么宁静和定,那么微细,以至没有任何东西,即使是佛陀在此共鸣。这禅修的境界就类似上面提到呼吸消失的境界一样。这种情况的发生,令我不知怎么办才好。在这之前我以为在整个修行中牢牢地保持着佛陀,现在佛陀不再出现,我该专注在哪儿?到此为止,佛陀一直是我主要的专注对象。现在它消失了,无论我多努力尝试找回这专注点,它还是不见了,我陷入困惑中。剩下的只是心那微细的能知特性,一个纯净自然的知觉,光明清晰,在这觉知中没有任何可系缘的实体。
我觉察到意识知道在达到那么高深和微细的境界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进入心觉知的领域。我剩下唯一的选择:失去了佛陀,我只得把注意力放在当时无所不在而明显的觉知感上。意识没有消失,相反的,它渗透一切。之前专注在佛陀的觉知,现在牢牢地专注在这宁静集中的心里面极其微细的觉知上。我的注意力稳固地保留在这微细的能知核心,直到它逐渐变得不再显著,正常意识恢复过来为止。正常意识一回来,佛陀就再次显现,我立刻转过来专注重复持念这个念诵词。不久,我的日常修行进入一个新的节奏:我专注于佛陀直到意识进入心能知的特性中,一个清晰、光明的境界,接着全神专注在这微细的觉知,直到正常的意识恢复。然后我又再次更精进地重复持念佛陀。
我的禅修在这个阶段第一次得到稳固的修行基础。从这时起,我的修行平稳地进步,不再退堕。每过一天,我的心就更加宁静、平和、集中。那一直以来折磨我的波动,已消失无踪。对修行进展的挂念已被安住在当下的念住所取代。此当下念住的力量与妄想过去未来的妄念根本无法相比。我活动的中心是在当下每一个重复佛陀的默念的生起和灭去,我对其他一切没有兴趣。最后,我坚信过去修行会波动是因为念住缺乏一个念诵词作为锚,那时我没有专门的禅修对象,只是专注于内在觉知这么一个笼统的感觉上,妄想侵入时心轻易就走失。一旦我明白禅修初阶的正确方法,我是那么诚心地投入修行,就连一瞬间的失念也不允许。从早上醒来的那刻,到晚上睡觉,我无时无刻不清醒地觉知修行。这是个严酷的考验,需要无比地专注和精进,我绝不让念住有一丝的松懈。由于那么专心深入佛陀,我几乎没留意身边周遭的一切。日常生活模模糊糊地过去了,可是佛陀则一直清晰地专注着。我对念诵词的决心是绝对的,以这个坚实的基础支撑我的修行,心宁静集中变得不可动摇,恍如山那么稳定强大。
慢慢地这个像磐石般的心成为念住的主要专注对象。当心逐步获得内在的稳定,形成高度的合一时,念诵词佛陀就逐渐从觉知中淡出,剩下心知道的根本特性在宁静与定的状态下,自己凸显出来被觉知。在这个阶段,心进入三摩地,一个高度专注的觉知,独自呈现,这状态与任何禅修技巧无关。心此时的境界是完全的宁静和合一,能知显现成为唯一的专注对象,它是那么的显著和有力,以至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生起取代它。这是心持续在三摩地的境界中。换句话说,心即是三摩地,两者等同合而为一。就更高深的禅修境界而言,定的境界与三摩地的境界有一个根本的分别。当心集中落入宁静、定的境界一段时间,然后退出来回到正常的意识状态,这是定境。它的宁静和定只是暂时维持在心进入这个定境的期间内。心恢复平常状态,这个特殊的境界就渐渐消散。不过,当禅修者越来越熟练于修行,一次又一次地进出这宁静和定的境界,心就会建立起坚固的内在基础。这个基础变得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动摇时,心就被称为进入持续三摩地的境界。这时,即使心从这个定境退出来,它仍然感到稳固紧密,仿佛没有任何东西可扰乱它的内在焦点。
持续集中在三摩地的心会保持平等和不动摇,它感到彻底的充实。这是由于内在的结合有种非常紧密集中的感觉,日常的思想和情绪不再带来冲击。在这个境界,心不再妄想任何东西。它自己彻底的平静和满足,无所匮乏。在这持续宁静和定的境界中,心变得非常有力。这之前它渴望的思想和情绪,现在则视之为令人讨厌的东西而回避之,以前它为了停止思考和想象而烦恼,现在当三摩地已成了惯性,它提不起兴趣思考任何东西,它视念头为不受欢迎的干扰。当意识知道的主要特性一直都那么明显时,心就极度往内专注,不能忍受任何干扰。由于这甚深的宁静以及三摩地令心平静进入安详的满足的趋向,那些证得持续三摩地的人倾向于强烈执着于这境界。禅者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直到智慧超越它,之后效果就会更理想。
原文标题:应对禅修中的起伏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直接之道
相关图文
最近更新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 Inc. AllRights 学佛网 TXT XML 浙ICP备2023018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