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 看看受菩萨戒的意义与功德

2021-07-17 23:55

简介小编推荐一个素食者喜欢看的公众号给您↓↓↓你能求戒,得戒体,就能有相当的把握不去犯戒。如果你不去受这个戒,就容易犯那种错误。受了戒,就有一种力量在阻断它,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比如你受了菩萨戒,说明你曾经有发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结上那..

小编推荐一个素食者喜欢看的公众号给您

↓↓↓


你能求戒,得戒体,就能有相当的把握不去犯戒。如果你不去受这个戒,就容易犯那种错误。

受了戒,就有一种力量在阻断它,这是第一个好处。

第二个好处,比如你受了菩萨戒,说明你曾经有发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结上那个因缘。

你的心态已经跟一般不发心的人不一样了,你的生命的质量发生了变化。纵然你烦恼重,破了戒去恶道,但是你受菩萨戒的那种余分还能发挥作用。

发挥什么作用?

第一,就是使你受的那个罪不至于太严重;

第二,恶道的罪受完之后,回到人道里面,由于你曾经有过受菩萨戒的善根,你还能够重新发心,再受菩萨戒,再去修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宁可受了破戒,也比不受戒要好。

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菩萨戒涵盖七众戒,超胜一切戒功德,而且是过去七佛戒法,这是菩萨戒的殊胜与尊贵处。

如《梵网经》说: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都是由於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未来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萨戒才能成佛。  

《梵网经》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 感得十方诸佛愍念、守护;临命终时正见,心生欢喜; 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菩萨戒,分为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识轻重 明持犯

在家菩萨戒有六重二十八轻,什么是重?什么是轻?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戒

轻,指失意罪。“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轻罪。

无论是重、是轻,每一条戒都有其开遮持犯。受戒之后,戒期当中,和尚将为戒子讲戒,除了令戒子明白戒文的内容,也要明白每一条戒的开遮持犯。明白开遮,才能了解戒的持犯准则。 

戒为正顺解脱之本,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一切善根功德皆由持戒而生。《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佛门有二健儿,必解脱:一者持戒不犯,这种人一定解脱生死。二者犯能忏悔,虽犯戒能忏悔,也必解脱生死。

佛说,过去有四比丘犯重戒,于空王佛前至诚忏悔,七天七夜,罪业得清净。四比丘现在都已成佛:东方是阿閦鞞佛,南方是宝相佛,西方是阿弥陀佛,北方是微妙声佛。 

大众对受戒的误解

1、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还是不学戒,不认识他的好。
2、他们告诉我,我这么年轻,要是受了戒,万一犯戒,一定下地狱。
3、要是受了戒,起心动念都是罪,死定了。
4、受了戒做错事还要忏悔,还是不受戒好,也不需要忏悔。


一部分信众对受持戒律和三皈五戒存在顾虑,怕受戒后行为受到约束,给日常生活带来种种不便。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要明了佛教戒律的精神是“防非止恶,成就道业”。

要记住:宁可受戒犯戒,不能不受戒;如果犯戒,至诚忏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忏悔,是大善,忏悔发露,立志不再犯,即得清净。

- END -

更新于:2021-07-17 23:5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