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光法师:参禅路头见闻录 第七章 虚老论参禅
释戒嗔2021-07-27 19:38
简介第七章 虚老论参禅(一)参禅的先决条件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
第七章 虚老论参禅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瞋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份。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佛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诚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覆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瞋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了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抹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功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或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木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治,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偏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个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远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正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著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就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远心和无心。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众生无异;第二信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远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任修何种法门,总以戒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沩山老人说:“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著,成为一个无心道人。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是“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是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此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一番煅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了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也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起即离”,若能利用妄想做工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即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那里有许多罗索。参!
(二)禅堂开示
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简略说说:
1、办道的先决条件
(1)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途少他不了(三途即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谈到因果,我说两件故事来证明:
①琉璃王诛释种的故事。释迦佛前,迦毗罗阅城里有一个捕渔村,村里有个大池。那时天旱水涸,池里的鱼类尽给村人取吃,最后剩下一条最大的鱼,也被烹杀。只有一个小孩子从来没有吃肉,仅那天敲了大鱼头三下来玩耍。后来释迦佛住世的时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释族女生下一个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时,在释族住的迦毗罗阅城读书。一天因为戏坐佛的座位,被人骂他,把他抛下来,怀恨在心。及至他做国王,便率大兵功打迦毗罗阅城。把城里居民尽数杀戮,当时佛头痛了三天。诸大弟子都请佛设法解救他们,佛说定业难转。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用钵摄藏释迦亲族五百人在空中,满以为把他们救出,那知放下来时,已尽变为血水。诸大弟子请问佛,佛便将过去村民吃鱼类那段公案说出。那时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领的军队,就是当日池里的鱼类。现在被杀的罗阅城居民,就是当日吃鱼的人,佛本身就是当日小孩。因为敲了鱼头三下,所以现在要遭受头痛三天之报。定业难逃,所以释族五百人,虽被目犍连尊者救出,也难逃性命。后来琉璃王堕地狱。冤冤相报,没有了期,因果实在可怕。
②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后,各人都已散去,独有一位老人没有跑。百丈问他做什么,他说:“我不是人,实是野狐精。前生本是这里的堂头,因有个学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便因此堕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没法脱身,请和尚慈悲开示”。百丈说:“你来问我。”那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礼谢道:“今承和尚代语,令我超脱狐身,我在后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礼送”。第二天百丈在后山石岩,以杖拨出一头死狐,便用亡僧礼将他化葬。我们听了这两段故事,便就知因果可畏,虽成佛也难免头痛之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定业实在难逃。我们宜时加警惕,慎勿造因。
(2)严持戒律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着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了,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
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着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瞋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3)坚固信心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警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依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坚定后人的信心,故发如此弘誓。
(4)决定行门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闯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听哪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又念两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参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冤枉也?
2、参禅方法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应该讲参禅这一法。
(1)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哪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参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养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著它,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笔者曰:不作圣心,即不可承当这就是见性,若认为已证道,一念之差也,是故行人一定要搞清理路和多读《楞严经》,特别是五十种阴魔也。
(2)用功下手——认识宾主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忄乔陈如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速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自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自不为妄想迁流。进一步明白了“空”和“尘”,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3)话头与疑情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峰;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疴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复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堕,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哪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候,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岐路:①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去,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②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是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所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4)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我方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5)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心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说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哪曾跑过几步路?哪曾饿过半顿肚子?哪曾吃过番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不下咽了。为甚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呀!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着顺境,故态复萌。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3、用功的两种难易
(1)初用心的难易
①初用心的难——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瞋、痴、爱、懒做好吃、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哪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儿出身,习气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哪能用功办道。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出家的。或有识得几个文字,便寻章摘句,将古人的言句作解会,还自以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着一场大病便叫苦连天;或腊月三十到来,便手忙脚乱;生平知解,一点用不着,才悔之不及。
有点道心的人,又摸不着一个下手处;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终日烦烦恼恼,自怨业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拼命,愤愤然提拳鼓气,挺胸睁眼,像煞有介事,要与妄想决一死战——哪知妄想却拼不了,倒弄得吐血发狂;或有怕落空,哪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来。或有将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个大妄想——砂非饭本,求到驴年也决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两枝静香的,便生欢喜,那仅是盲眼乌龟钅赞木孔,偶然碰着,不是实在功夫,欢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静中觉得清清净净很好过,动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动静两魔的眷属。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头实在难。有觉无照,则散乱不能“落堂”;有照无觉,又坐在死水里浸杀。
②初用心的易——放下来单提一念
用功虽说难,但摸到路头又很易。什么是初用心的易呢?没有什么巧?放下来便是。放下个什么?便是放下一切无明烦恼。怎样才可放下呢?我们也送过往生的,你试骂那死尸几句,他也不生气;打他几棒,他也不还手。平日好打无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诸多习染的也没了。什么也不分别了,什么也放下了。诸位同参呀!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是具死尸,不去宝贵他,根本不把他看作是我,还有什么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通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念,平平和和不断的疑下去,不杂丝毫异念。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闲叉?哪个去分动分静?那个去着有着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2)老用心的难易
①老用心的难——百尺竿头不能进步
什么是老用心的难呢?老用心到真疑现前的时候,有觉有照,仍属生死;无觉无照,又落空亡。到这境地实在难。很多到此氵丽不脱,立在百尺竿头,没法进步的;有等因为到了这境地,定中发点慧,领略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为大彻大悟,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善知识,殊不知已为魔眷;又有等人,错会了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意义,便以坐在枯木岩为极则。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异地作家乡。婆子烧庵,就是骂此等死汉。
②老用心的易——绵密做去
什么是老用心的易呢?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寒山大士颂云:“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首二句,就是说:独露真常,不属一切。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次四句,是说:真如妙体,凡夫固不能识,三世诸佛也找不到我的处所,故曰:“无人识”;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这个境界;最后两句,怕人识指作月,故特别提醒我们:凡此言说,都不是禅呀!
4、结语
就是我方才说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闲岔。“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古德接人,非棒则喝,哪有这样罗索?不过今非昔比,不得不强作木票月之指。诸位同参呀!究竟指是谁?——月是谁?——参!
(三)参禅警语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瞋痴慢妄想,执著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三个半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熟,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心地,才不辜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糊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沉摇摆;二者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着一片敲门瓦子,念着“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成了念话头。以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开悟,殊不知这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终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暂用尚可,若执以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缘误于“在话尾上用心”;三者有的会看话头,能照顾现前一念无生,或知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处,闯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过了寂静,粗妄既息,得到轻安,就有了种种境界出现: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处了;有的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上腾了;有的见到可爱的人物而生欢喜心;有的见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YIN*欲心的;种种不一。要知这都是魔,着即成病;四者有的业障较轻的,理路明白,用功恰当,已走上了正轨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没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须注意枯木岩前叉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停住了、有的是得了点慧解,作诗作文,自以为是,起贡高我慢。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第二关于执着“念佛是谁”,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到一念无生去;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自然无事,不落群邪。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所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
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钝根人说的方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外别传”。历代祖师,惟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就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哪里有许多闲话呢?
●除夕普茶示众
诸位上座,今天又是腊月三十日了,大众都认为是过年。常住没有好供养,请诸位多吃杯茶。照历书规定,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人事上的措施,多是应着天时而来的。如农人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工人的起工停工;商人的开张结账;学校的开学放假;我们出家人的结制解制,请职退职,无一不是根据天时节令而来的。一般人认为过年是个大关节,要把一年的事作个总结,同时要休息几天。
你我有缘,侥幸今日同在云门,平安过年。这是佛祖菩萨的加庇,龙天的护持,亦由大家累劫栽培之所感。但我们自己平安过年,不可忘记那些痛苦不堪的人。我们不可贪图欢乐,要格外的审慎,深自忏悔,精进修持,自利利他,广培福慧。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了脱生死,方为上计。
我们本来天天吃茶,何以今天名“吃普茶”呢?这是先辈的婆心,籍吃普茶提醒大家。昔赵州老人,道风高峻,十方学者参礼的甚众。一日有二僧新到,州指一僧问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州云:“吃茶去!”又问那一僧云:“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州云:“吃茶去!”院主问曰:“不曾到教伊吃茶去且置,曾到为什么也教伊吃茶去?”州云:“院主!”院主应:“诺!”州云:“吃茶去!”如是三人都得了利益。后来传遍天下,都说“赵州茶”。又如此地云门祖师,有学者来见,就举起胡饼,学者就领会了,所以天下相传“云门饼”、“赵州茶”。现在诸位正在吃茶吃饼,会了么?如若未会,当体取:吃茶的是谁?吃饼的是谁?大抵古人念念在道,步步无生;一经点醒,当下即悟。今天梵行未清,常常在动,念念生灭,复障太厚,如何点法,他亦不化。所以诸位总要放下一切,不使凡情妄念染污自己的妙明真心。古人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现在吃花生,如不知吃花生的香味,就同木石;若知花生的香味,就是凡夫。如何去此有无二途处,就是衲僧本分事。纵然超脱了这些见解,犹在鬼窟里作活计。大家仔细放下身心,莫随节令转,直下参去!
●修与不修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透彻了自己这一段心光,当下了无其事,还说什么修与不修?试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表显,出家访道,苦行六年证道。夜观明星,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说着一字”。自后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皆认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横说竖说,或棒或喝,都是断除学者的妄想分别。要他直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假一点方便葛藤。说修说证,佛祖的意旨,我们也就皎然明白。
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恶,与么去就可以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么行可修,讲修行岂不是句空话吗?但你我现前这一念心,向外驰求,妄想执着,不能脱离。自无始以来,轮转生死,无明烦恼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当,作不得主。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长在妄想执着中过日子。上焉者,终日作模作样,求禅求道,不能离于有心;下焉者,贪瞋痴爱牢不可破,背道而驰。这两种人,生死轮转,没有了期。讲不修行,岂不又是空话?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人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净太平家里,享受无尽藏宝。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如如、冷暖祗他自己知道。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窥他不破,就是诸佛菩萨也奈他不何。这样还说个甚么修行与不修行呢?其次的人,就要发起志向,痛念生死,发惭愧心,起精进行。访道力参,常求善知识,指示途径,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渐臻于精纯皎洁,这就不能说不修行了!
上来说的不免迁上就下,仍属一些葛藤。明眼人看来,要认为“拖泥带水”。然祖庭秋晚,去圣日遥,为应群机,不得已而如此罗索。究实论之,讲修行、讲不修行,确是空话,直下无事,本无一物,那容开口?菩萨呀!会吗?
●虚云和尚参禅与念佛
念佛的人。每每诽谤参禅;参禅的人,每每诽谤念佛,好像是死对头。必欲对方死而后快。这是佛门最堪悲叹的现象。俗语有说: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兄弟争墙,哪不受人家的耻笑和轻欺呀。参禅念佛等等法门,本来都是释迦佛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为应病与药用,方便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后来诸大师依教分宗,亦不过按当世所需来对机说法而已。如果就其性近者来修持,则那一门都是入道妙门。本没有高下的分别,而且法法本来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净者禅中之净;禅与净本相辅相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诽他?很像水火不相融,尽违背佛祖分宗别教的深意,且无意中犯了诽谤佛法危害佛门的重罪,这不是一件极可哀可愍的事吗!望我同仁,不论修持那一个法门的,都应深体佛祖无诤之旨。勿再同室操戈,大家协力同心,挽救这只风浪汹涌中的危舟吧。
●虚云和尚参禅偈十二首
一、参禅不是玄,体会究根源。心外原无法,那云天外天。
二、参禅非学问,学问增视听。影响不堪传,悟来犹是剩。
三、参禅非多闻。多闻成禅病。良哉观世音,返闻闻自性。
四、参禅非徒说,说者门外客。饶君说得禅,证龟返成鳖。
五、参禅不得说,说时无拥塞。证等虚空时,尘说与刹说。
六、参禅参自性,处处常随顺。亦不假磋磨,本原常清净。
七、参禅如采宝,但向山家讨。蓦地忽现前,一决一切了。
八、参禅一着子,决定免生死。仔细拈来看,笑倒寒山子。
九、参禅须大疑,大疑绝路歧。踏倒妙高峰,翻天覆地时。
十、参禅无禅说,指迷说有禅。此心如未悟,仍要急参禅。
十一、参禅没疏亲,贴然是家珍。眼耳身鼻舌,妙用宝难伦。
十二、参禅没阶级,顿超诸佛地。柱杖才拈起,当观第一义。
●虚云和尚答陶冶公居士十二问
一、问:经云,理可顿悟。若人信得自心之理,可称悟否?抑属知解,不名为悟?
答:顿悟断惑亲见名正见。由闻入信,惑业未脱,名为知解。
二、问:所谓实悟者,果别有一番境界,刹那真性流露耶?
答:喻以二人。一人亲到缙云山一目了然,一人未到,依图表说,疑惑不无。
三、问: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其界说如何?亦同三关否?
答:由习有厚薄,权有关辨之说。若本具自性,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四、问:祖云,若人一念顿了自心,是名为心。作何解说?
答:果真明自心,如伶人登台,一任悲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五、问:参话头,看起看落,孰者为当?真参实学,下手工夫如何?
答:若真用功人,法法皆圆。若初心人,返观能参看者是谁。
六、问:欲塞意根,除了看话头。尚有其他方便否?
答:放下一着。
七、问:吾人日常见色闻声,是真性起用否?抑系识神用事耶?
答:是则总是,非则皆非。
八、问:欲在一念未生前着力,有何方便?
答:早生了也。
九、问:禅宗云何离心意识参?意识当离,心性亦应离乎?离之云者,殆即无住心之谓歟?
答:是离离者。
十、问:欲做反闻自性工夫,但耳不能如眼之可以闭而不见,有何方便?
答:心不逐境,则境不碍心,返是何物。
十一、问:独头意识从何而来?起时如何对治?
答:来亦是幻,对治什么?
十二、问:若人信得及即心即佛,平日但做保任工夫,不令走作攀缘,不参话头可乎?
答:知即便休,参与不参妄想恁行。
摘自《参禅要旨》
●有的禅德教人看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生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笔者曰:参话头人不可以随便改变用功方法,且看密参首座过去曾用过真空老人、来老、虚老三位善知识的不同方法,花了很大力量才转过来,而疑情是参话头人的拐杖,行人慧眼未开如同盲人,时刻不可离开拐杖也。参话头是息缘,离开话头净缘境界便容易走岔路。而“谁”字疑情看到不能忘了时,说明疑情已初步纯熟,熟能生巧,应继续参到底,所谓疑情成团成片,时节因缘一到,打破疑团,亲见本来面目也。即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也。密参曰:“要顺着‘谁’字疑情,心要细下去,才能达到深处。”惠光禅师曰:“悟后重疑,断微细念,破微细惑。”疑情正得力之时怎能叫人改看一念起处呢?真正见过疑情力量的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千万不可改变方法也。有的人疑情得力的力量很大,不参而参,涌涌现前,想放下歇一下不由你;有的人会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此时不须害怕,只照顾当下疑情不间断,相续下去即可。有时疑情得力一夜似睡非睡不觉间过去了。初步疑情现前,还容易退,若能长期保持下去,时节因缘一到,打破疑团,亲见本来一面也。笔者前几年曾见过一人,他说在某寺打禅七,疑情很得力时,某首座即按某禅德方法,教他改看一念起处,而走岔路后和很惨矣!看一念起处是止观也,只是功夫得力。某首座说他是开悟境界,打七好处,误导众生过失大矣!那人毅力很强,一人独住化身窑小房,无人理他,似死而未死,三个月后略有好转。已燃指二个忏悔,去普陀山大礼拜,每日一千拜,念观音圣号等,也只减轻一点,但始终魔障未脱。心地无相功夫,实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且看古代禅师与禅师之间个人看法见解亦有不同之处,个人悟境深浅千差万别,若能三关透彻,看法不会有别也。(但看个人慧根与悟性辨别能力如何)。正如无心禅和所说:“某禅德方法只适宜于根基较利、妄想少,观照力强,且深通般若及了义经典的行人修习,若根其稍差,错会一丝毫者,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步入岐途不觉不知。”(即便理路透彻,毫无差错,不入岐路,但观行却及不易进步得力。)故对一般根基人来说,行处及不易相应,而难免蹉过光阴也。
相关图文
最近更新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 Inc. AllRights 学佛网 TXT XML 浙ICP备2023018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