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与敦煌:佛教东渐首站 孕育了敦煌文化
鬼月幽灵2024-12-09 10:32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重大的影响。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是佛教东渐的第一站,因而成为东西文化的汇集处。佛教的兴盛孕育了敦煌文化。唐五代敦煌文化的发展,与僧侣有很大关系。敦煌文化没有佛教,无从谈起。如果抛开僧侣,敦煌文化就是一锅没盐的汤..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重大的影响。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是佛教东渐的第一站,因而成为东西文化的汇集处。佛教的兴盛孕育了敦煌文化。唐五代敦煌文化的发展,与僧侣有很大关系。敦煌文化没有佛教,无从谈起。如果抛开僧侣,敦煌文化就是一锅没盐的汤。有很多僧侣,既是名僧,又是名儒,既是官又是僧。他们或译经弘法,或开凿洞窟,或参政为官,或救度众生,都在敦煌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我国历史上,西行求法的僧人众多,路经敦煌、憩驻敦煌的也很多,可惜留下的记载很少。最有名的三位西行求法僧法显、玄奘、义净,有两位就曾路经敦煌。法显是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到印度,他给世人留下了《法显传》一书;玄奘是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到印度,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返回长安,他给世人留下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只有义净未过敦煌,他是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从广州取海路到印度,给世人留下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在敦煌留有足迹的高僧还有昙摩密多、鸠摩罗什、宋云等。
莫高窟
莫高窟有492个洞窟,这些洞窟的开凿建造,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其中有许许多多僧人的钱财、汗水和生命。敦煌有事迹有名字记载的僧人有90多位,这只是一部分。今天,我们仅仅知道第一个在莫高窟开窟的是乐僔和尚。杰出的翻译大师竺法护是世居敦煌的月氏人,被尊为敦煌菩萨。僧界领袖悟真,主河西僧务26年,在政界、僧界、文化界皆有很大影响。他们都对敦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令人称道的重大贡献。但这许多人和事,人们了解的还不是很多。下面根据前人的研究,择其要者,加以简单介绍。
竺法护
又名竺昙摩罗刹,是世居敦煌的月氏人。他8岁在敦煌出家,拜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随师姓竺;晋武帝时,随师游历西域诸国,遍学西域三十六种文字,携大量梵文经书回到敦煌,不久又东行至长安、洛阳,一路译经传教;太康五年(284年),回到敦煌,继续从事译经工作,后又曾到长安等地译经传教。
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翻译大师,所译佛经对后世佛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他先后译经160余卷,所译佛经有般若经类、大乘经律等,几乎涵盖了当时西域流行的主要佛经典籍,而且造就了一大批译经人才,时人称为敦煌菩萨。
乐僔
前秦僧人,莫高窟创始人,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建元二年(366年),他杖锡林野,至敦煌鸣沙山东麓断崖边,在大泉河畔见夕阳中三危山金光万道,气象非凡,状有千佛,遂大彻大悟,在此凿岩造窟一所,莫高窟开窟造像活动自此始。
洪辩
俗姓吴,亦称吴和尚、吴僧统,唐沙州僧人。幼年出家,有辩才,谙蕃语。大中二年(848年),助张议潮起事,并遣弟子悟真随张议潮使团入唐奉表。大中五年(851年),唐宣宗敕其为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充河西释门都僧统,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又开大佛堂一所(莫高窟第16窟)。领沙州十六所寺及三所禅窟,兼为沙州僧政十余载,约卒于咸通三年(862年)。族人及弟子就禀室为影堂(即今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内塑其真容并立告身碑。
悟真
俗姓唐,沙州灵图寺僧,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最有影响的僧界领袖之一,是历任都僧统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主河西僧务26年;约在唐文宗太和三至九年(829835年),出任灵图寺主持。他仪表合乎法度,处世公平正直,在敦煌僧界享有极高威望。大中二年(848年),跟随师父洪辩与张议潮起事。在驱逐吐蕃,收复瓜、沙的军事行动中,参戎幕、掌笺表,显露出多方面才能,升为都法师。在中四年(850年),奉张议潮、洪辩之命,出使长安。第二年到长安,唐宣宗敕授京城临坛大德,赐紫。曾和朝廷官吏及高僧大德互赠诗作,敦煌遗书中有此类诗15首。悟真是敦煌遗书中保存作品较多的一位高僧,有诗歌、邈真赞等。昭宗乾宁二年(895年)病逝,享年95岁,死后葬仪隆重。
昙旷
河西建康(今酒泉、张掖之间)人。出家后先后在家乡、长安学习大乘佛学,最迟于唐肃宗宝应二年(763年)到达敦煌,住在龙兴寺。昙旷在敦煌居住传道长达20多年,撰写了《大乘入道次第开诀》《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诀》等专著,对大乘佛教在敦煌的流传做出了重大贡献。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他大量佛学著作写本,有近百个卷号。昙旷晚年抱病回答吐蕃赞普提出的有关大乘佛学的二十二个问题,由弟子笔录写成《大乘二十二问》。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逝于敦煌。
法成
吐蕃僧人,出生于达那(今西藏谢通门县境内)的管氏家族。他通晓藏、汉、梵三种语言文字,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著名译经大师。
大约在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以后,法成来到沙州永康寺译经著述,后曾移居甘州修多寺4年。张议潮起事后,力挽法成回到沙州,居开元寺主持译经工作,同时开讲《瑜伽师地论》。
法成一生译经著作非常丰富,有四类:一、汉译藏,有《金光明最胜王经》《解深密经疏》《楞伽阿波多罗宝经》《贤愚因果记》《贤愚因缘记》等十二部;二、藏译汉,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诸星母陀罗尼经》《萨婆多宗五事论》《菩萨律仪二十颂》《释迦牟尼如来象法灭尽记》五部;三、编著,有《大乘稻竿随经听手镜记》《大乘四法经论及广释开决记》《叹诸佛如来无染著德赞》三部及《瑜伽师地论讲义录》;四、藏文著述,有《孟秋施物缘起要说》《善恶业报要说》等。
相关图文
最近更新
Copyright 2024 Inc. AllRights 学佛网 TXT XML 浙ICP备2023018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