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生博士讲佛医 | 自我慈悲的机制

中华佛医2021-08-21 21:51

简介作者介绍张海生博士美国国际医药大学整合医学院院长、博士后合作导师,哈佛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塔夫茨大学医学中心等博士后,天津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学习家传中医、禅修近30年,《闭目养神》,《佛医养生秘诀》、《佛医心法概要》作者。自我慈悲的概念非常接..

作者介绍

张海生博士

美国国际医药大学整合医学院院长、博士后合作导师,哈佛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塔夫茨大学医学中心等博士后,天津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学习家传中医、禅修近30年,《闭目养神》,《佛医养生秘诀》、《佛医心法概要》作者。

自我慈悲的概念非常接近并且与正念有关,根据Neff建议的定义自我慈悲包括三个部分:自我仁慈(在觉知不足或者痛苦比粗暴的自我评判更多时要对自己人好和理解)公共人性(觉知自我的经验看做是更多人经验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和孤立的看待他们);和正念(在这里定义为“平衡地控制一个人的痛苦思想和感受而不是过度识别他们”。有人建议自我慈悲部分地调节了正念和幸福之间的关系(Hollis-Walker & Colosimo,2011),而且自我慈悲的培养已经被建议来解释很多基于正念干预的成功案例,如Kuyken et al. (2010)发现对于抑郁症的基于正念认知干预疗法的积极影响可以被自我慈悲的治疗来提升;焦虑症患者的自我慈悲测量的评分已经被发现与正念注意认知测量的评分在症状严重度和生活质量方面更加强烈相关(Van Dam, Sheppard, Forsyth, &Earleywine, 2011)。

01

在禅修练习中培养自我慈悲

禅修练习有个典型的目的就是培养自我慈悲也包括对其他人慈悲,不同类型的禅修练习在他们培养和提升的时候是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的,一些练习把培养自我慈悲作为主要目标(Van Dam, Sheppard, Forsyth, &Earleywine, 2011),但其他人强烈强调自我慈悲结合传统正念禅修(Brach, 2003)。基于正念减压项目即使没有声明项目的主要目标,自我慈悲也是与正念指导明确或者不明确地交织在一起,在集中注意禅修中作为例子提醒大家:“无论什么时候你注意到思想游走了,轻柔和仁慈地把它带回来”。温和的瑜伽伸展在练习时强调“探索一个人和身体当下的感觉舒服。”无论何时参与者遇到物理疼痛或者感情痛苦时,他们被鼓励“照顾好他们自己”。与这些练习一致的自我报告研究显示自我慈悲评分在8周正念减压课程后会提高(Birnie et al., 2010; Shapiro,Astin, Bishop, & Cordova, 2005; Shapiro, Brown, &Biegel, 2007; but also see P. D. Abercrombie, Zamora, &Korn, 2007)。

02

自我慈悲的内在理论框架

自我慈悲大概是最与感情控制也包括自我觉知变化相关的,当培养自我慈悲时,看到一个人的困难经验时不是仅把他们看做独立的和孤立的,而是需要从最初进行再评估。关于正念训练中自我慈悲的,或者自我慈悲的神经基础、关于利他慈悲的等等,随着自我慈悲范围的有效性,基于正念干预的文章中关于自我慈悲的研究中已经有惊人的增加。

建议正念禅修练习包含一个提升自我控制的过程,这个自我控制能把各式各样的但相互关联的部分集合到一起,叫作注意控制、身体觉知、感情控制(再获得和熄灭)和自我的觉知变化。首先当进行正念禅修的基础研究时,确切成分之间的区别将促进一个对过程更详细的理解和鼓励多角度的研究问题。其次一个对临床疾病的不同部分和他们相关性的详细理解将有助于在精神类疾病治疗中复杂的和更有目的性的正念训练应用,也将更加促进目标中更有成本优势项目的建立,特别是对特殊疾病最相关的应用部分的建立。第三对正念练习的状态和特性结果的更好理解也将有助于功能和健康思想的培养的更好理解,因此对积极心理学新领域的产生作出贡献。

不同类型的正念练习可以在自我慈悲和自我觉知描述的部分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觉知呼吸或者身体扫描练习中(Hart, 1987),注意力控制和身体觉知部分可能多数包括进来。在感情挑战的情景下观察一个人的感情(卡巴金, 1990)可以注意于身体觉知和忘我。开放觉知的练习可能注意于自我觉察的变化,然而爱心禅和慈心禅(Salzberg, 1995)可能依赖感情控制和自我觉知的变化。研究正念禅修注意于哪个部分和这些不同类型的练习哪个可以潜在加强能帮助我们选择哪个是他们愿意特别培养的。自我觉知的变化可能对情绪疾病的患者有益并且也可能提升健康人群的幸福感觉和全部生命质量,而不仅仅是总体是对这些疾病测试基于正念干预的症状减压,不同的机制可能与不同人格类型相关,个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些部分的练习所吸引而产生差异,他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从任何一个描述的机制获益也存在差异。例如人们发现在戒烟上的自我慈悲干预对自我评判型的个体是特别有效而对愿意变化的人效益就低(Kelly, Zuroff,

Foa, & Gilbert, 2010)。

正念作为一个状态、特点和临床干预已经在过去的二十年集中被研究,然而对于正念及慈心禅的基础机制理解依然刚刚起步,我们相信对每个部分的更多不同和把这些部分集成到一个综合模型都是需要的,为了在临床领域更好的应用正念和提高技术来培养一个健康的思想和幸福的目的,这个未来的经验工作是非常关键的。

更新于:2021-08-21 21:5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