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四禅八定)
常昌2021-09-16 17:34
简介第二七章修习禅定 一 杂三四六(三四七)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
第二七章修习禅定
一 杂三四六(三四七)
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
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
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
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
二 杂四八二(四八三)
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
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
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
【法义分享】
◎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加上「欲界」就合称三界。要离开欲界才能进入色界,离开色界才能进入无色界。能离开三界,又能入三界,这是解脱者于三界出入自在。「出三界」一词,若用头脑从文字上去解读,极易扭曲、误解。
◎离开欲贪、诸恶不善法,才能专心禅修。「有觉有观」就是「有寻有伺」。「寻」就是找一个可以把散乱的心稳定下来的目标,如同漂荡的船,找一个可以把船稳定下来的柱子。「伺」就是觉得这个目标、这个柱子稳当可靠,因此就固定在这个目标上,一心一意的用功。
◎因离欲界的干扰,加上内心稳定下来,放松,渐渐的身体自然生起喜禅支、乐禅支。如此一心一意的用功就是具足初禅。
◎初禅五支就是「寻、伺、喜、乐、一心」。此五禅支是由粗到细到微细。当觉「寻、伺」是粗、是干扰,就会自动离开寻伺而入二禅。舍离喜禅支就入三禅。舍离乐禅支,只是内净一心,就是入四禅。
◎「寻、伺、喜、乐、一心」这是偏于专注、修止的初禅。「觉、观、喜、乐、一心」这是止观双运的初禅。
◎对开悟、开智慧、断结、证果,最有益助的是「觉、观、喜、乐、一心」能止观双运的初禅,或未到地定。
三 长一七
去离贪欲,无复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
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
四 杂八二六(八一四)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三结尽,得须陀洹果;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果……
【法义分享】
◎初学禅定,大多偏于「专注」、「修止」,这是过程。待禅定有基础又有闻思基础,就能进行止观双运。若排斥专注,一开始就要止观双运,往往是散乱的观,只能粗浅的观。
◎修习四禅八定的主要目的有三:(一)实际经历色界是什幺、无色界是什幺。(二)帮助内心澄静,以便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正观。(三)内心澄静,有助于反观、照见诸结缚,进而断结、除慢、证果。
◎禅定是工具,修定是过程。如果迷执在禅定、禅支、禅相、禅境上面,那就容易落入世间法的禅定。
五杂四七三(四七四)
「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念言:如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佛告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复有胜止息、奇特止息……于余止息无过上者。」
阿难白佛:「何等为胜止息、奇特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佛告阿难:「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是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法义分享】
◎本经有简述四禅九定的过程。四禅九定就是描述「心」由粗到细到微细、到极微细的过程。但不管那一种禅定,都是有入有出、有生有灭。所以只要你有贪爱、有抓取,「苦」就跟着产生,因为你在跟无常法则抗战。
六杂七九七(七八五)
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法义分享】
◎若只修「专注与止」的禅定,不管深入到什幺定,都只是世间法的禅定。世间法的禅定,不知如何止观双运,或是所观的方向错误。
◎世间法的禅定是以深入各种定为主要目标,或在禅支、禅相、禅境上面大作文章。
◎记住:禅定只是工具,修定是过程,目的是要止观双运开智慧。不要迷恋在中途而忘了目的地。(若是正确的止观双运,是没有过程与目标之分,只有当下。)
七杂九一八(九二六)
世尊告诜陀迦旃延: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如强良马,系槽枥上,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但念谷草。如是,丈夫于贪欲缠多所修习故,彼以贪欲心思惟,于出离道不如实知,心常驰骋,随贪欲缠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习故,于出离道不如实知,以疑盖心思惟,以求正受。
诜陀!若真生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驾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贪欲缠,住于出离如实知,不以贪欲缠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多住于出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如实知,不以疑缠而求正受。
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
尔时,有尊者跋迦利住于佛后,执扇扇佛。时,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禅,而不依地、水、火、风,乃至觉观,而修禅定?云何比丘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想、无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想。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觉、识,若得若求,若觉若观,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
【法义分享】
◎若以「欲贪」而修禅定,例如要求各种禅相、禅境,要求放光、想看到某种佛相、要求神通、要求异相、为名闻利养而修定,这些都不是出世间法的正定。
◎本经后段所述的禅修法,是属于很高段的禅修法。唯有证入无学、无修的阿罗汉才能做到。里面透露出:(一)无修之修。(二)无依。(三)于三界出入自在。
相关图文
最近更新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 Inc. AllRights 学佛网 TXT XML 浙ICP备2023018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