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圆月

索达吉堪布2021-09-25 21:39

简介诸佛菩萨就像天空的圆月一样,只要用信心、清净心去祈祷,在你面前都能显现。比如祈祷莲花生大士,你不用担心这么多人在祈祷,他会不会很累,又要加持我,又要加持他;或者我们在这边开法会把莲师迎请来,那铜色吉祥山会不会没有主尊了,就像有些上师离开了一样……我们..




诸佛菩萨就像天空的圆月一样只要用信心、清净心去祈祷,在你面前都能显现。

比如祈祷莲花生大士,你不用担心这么多人在祈祷,他会不会很累,又要加持我,又要加持他;或者我们在这边开法会把莲师迎请来,那铜色吉祥山会不会没有主尊了,就像有些上师离开了一样……我们不用有这样的担忧。

缘起显现是不可思议的,依靠无欺的因缘,只要有众生的劝请,就有佛菩萨的显现。虽然实相中一切法了不可得,但在现相中,还是有这样的加持和悉地。


— 摘自索达吉堪布 —

随堂笔记



夕阳收尽了西边的最后一抹余晖。四下沉寂,我等待着“林竹翳如”的夜幕降临,使我得以在黑暗中独享南方春夜的悠然。然而,我徒劳了。一轮皓月悬挂虚空,清幽的月色给房屋、树林、花园,镀上了一层银白。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池塘中、脸盆里、甚至下雨积下的水坑中,都无一例外地盛着那圆圆的、光亮的脸,仿佛捞之可得。难怪世人有“猴子捞月”的传说了。

的确,无论地上有多少水器,只要水面平静,水质清净,皆能显现皎洁月影。同样,无论多少人,若能以净心观想佛陀,佛也会立即来至彼前,为其加持,排其苦恼,令其安乐。


《宝积经》云:“何人作意佛,能仁住彼前,恒时赐加持,解脱一切罪。”可见如此做法有很大功德。《三摩地王经》曰:“散步安坐站立卧,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彼前,彼者将获广大果。”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何佛陀会在转瞬之间来至我们面前呢?其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心无丝毫垢染,加上智悲尊者的大悲力显现而致。《大圆满心性休息》云:“观想彼临极应理,此为自心清净力,智悲尊主大悲力,佛说如意成所愿。”


如果一个佛教徒,每天一次也不观想释迦牟尼佛,应该感到惭愧。我们应思维经典中的金刚语,这样对我们消除魔障、获得信心、增加智慧,均有无边利益。当然,如果信心的器皿倒扣,则永远也不会显现佛光月影。


城市里的人时常会对出家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结婚吗?不结婚怎么行呢?不孤独寂寞吗?”仿佛世间的一切安乐都必须通过结婚方能领略。

记得一位在家人曾向我倾诉婚姻生活的种种苦恼:人人都知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旦结婚,恋爱时仅存的一点浪漫也灰飞烟灭,只剩下无止境的责任和矛盾。首先是生子,如果不生,别人会认为你身体或心理有问题。一旦生下来,就要为他的成长发育操劳。等他读了书,就要为他的学习操心。然后是他的工作、家庭、孩子,从此仿佛套在一副永远不能卸下的纤绳上,直至离开人世。

是啊!人人都自以为这样才是在为社会尽责,但历史的车轮却永远也不会因你的婚姻生活而停滞。细想起来,婚姻生活又有何用呢?

其实,出家的生活才是最潇洒、自在、快乐的。安乐不一定要在人群当中获得。天上的月亮,因为具有独立的品德而傲视群星山涧的松树,因为具有不挠的精神而参天屹立;洞里的行者,因为具有快乐的源泉而获得大安乐。

博朵瓦说过:“现在的人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筹划未来,他们不懂得,一个修行人要耐得住寂寞,独立自主很重要。”臧巴加惹也说:“如果想幸福快乐,就应选择独处。食物丰盛的时候,就可以尽情饕餮,无须与人分享;如果(食物)匮乏,也怡然自得,不必担忧有谁需要养活,当然快乐无比。即使挨冻受饿,也由独自承担,所以十分幸福。”

喀Ra巴格西也说:“顽冥粗暴易怒自利者,增长有漏眷仆无则妙。吾之眷属乃智慧精进,成办一切所需无疲厌。”

最后,再将巴Ra瓦的一段言教赠予大家“具有财富名望之时,唯命是从随声附和;无力损害利益之时,以恩护养也相轻凌。恶时眷属极难有利,独自烹调世人皆知,不离亲眷乃自妙手,无须欺诳诈现威仪。独自享乐悠闲舒畅,苦行饮食无穷无尽。独自生计何处皆觅,独自衣衫怎样皆暖。绝地妙火炽热十分,独自安住何等亦胜,无我茅棚逸然温馨。




澄净的蓝天上,时常漂浮着各式各样的气球。它们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小的若粉拳,初生之婴儿即可把玩;大的若房屋,可以承载若干彪形大汉。有的是为了欣赏,如节日喜庆等活动;有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如悬挂广告标语之类。不论如何千变万化,有智之人均知其内在实质——只不过是一团虚空而已,一旦遭遇不利外缘,即当下破灭。

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名声再大,财富再圆满,眷属再多,除了诸佛菩萨应世化现以外,均与气球无异。当居于高位之时,众人趋之若鹜;潦倒之时,则如树倒猢狲散。世人说:“猫儿得势雄胜虎,凤凰落魄不如鸡。”名利实在是虚无缥缈的东西。Ra巴格西说:“名声是魔王的诱饵;利养是束缚的绳索;福报是善法的违缘,不应将这些毒品当成药。”

《释尊传》里描述一群修行人互相诅咒时,就说“愿他具有大福报”,或“愿他成为国王”。可见,具有所谓福报的人,反而会有解脱之障。

丹巴桑及的大弟子丹巴刚噶曾在上师前祈求五个悉地:“愿我成为无家可归的人;愿我成为无有财物饮食之人;愿我成为没有亲友的孤寡之人;愿我成为何人也见不到之人;愿我不要有芝麻许的世间福报。”发愿之后,就前往寂地精进不懈地修持,终获不共之等持。

《富楼那请问经》云:“自身不谋诸资财,即使获得也舍弃,今起唯求深佛法,护持清净之戒律。”真正的智者应唾弃名利,崇尚佛法与净戒。如果一个修行人仅仅具有世间名利,那即与气球一般,无有丝毫实质。世事幻象不过是镜花水月,“功名一枕黄粱,佳人一堆白骨”,只能成为流转的因。





山兔常被藏人誉为“菩萨”,本地的山兔一般有白色的腹部,灰黑色的后背。两只大大的眼睛,一对长长的耳朵,性情特别慈悲。

几个月前,一只山兔在我院子里的一棵松树下安了家,成为我的新邻居。

每天,当太阳还躺在被窝里没有出来时,精勤的山兔已饱餐了带有露珠的青草,回到窝里开始“坐禅”。一个上午,它就这样一动不动地“观明点”“观虚空”,仿佛一位驾轻就熟的老瑜伽师。

直至下午,它才走出“关房”,开始品尝肥嫩的青草。由于长期的和睦相处,它已将我视为同类,对我不再有戒备,即使我路过它的“关房”,它也熟视无睹,不屑采取任何防备措施。

我乐于与它为邻,因为它的清净生活,因为它的慈悲胸襟。它从未伤害过任何众生,远远胜过如今大城市里吃海鲜、吮猴脑,浑身散发着血腥的人们。

一位学者的道歌这样唱道:晴朗天空中的月轮是独立的;参天大树下的山兔是独立的;寂静山林里的修行人你不会孤独……”独自是多么的悠闲自在!

阳光开始降下帷幕,夜空的游舞即将上演,山兔回到了它的洞穴,我也开灯继续着一天的功课。




人人都眷恋、赞美自己的故乡。漂泊海外的游子盼望叶落归根;学有所成的成功者期待衣锦还乡;即使毫无建树的普通凡人,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失败者,也会痴心不改地对故乡吟唱着:“只有风儿,捎去我的一片深情。”无论与故乡间隔千山万水,蛰伏的乡恋情结,始终挥之不去。

一想起生养我的宗塔草原,我的心中就会泛起阵阵涟漪。故乡的山山水水,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碧水悠悠”,总会将我带向悠远、缥缈、无法言传的世界。

对于修行人而言,这种情结恰恰是必须斩断的。无垢光尊者提醒后人:“故乡是最究竟的监狱,要断除对它的执著。”对故乡的贪执就是永处轮回的因,一切痛苦的源泉。“人生要识本来面,莫把他乡作故乡。”此生的故乡,只不过是寄居肉体的客栈,轮回长路的驿站。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决不会被故乡的山水,挡住寻求解脱的双眼。

“月是故乡明”,但对修行人而言,这个“故乡”不是指地理版图上的故乡,而是究竟的故乡、家园——心的本来归宿,本来面目。

我们已找到回乡的路,何时才能回到真正的故乡呢?




我喜爱“停车坐爱枫林晚”中所言及的,绚丽多彩、灿烂如霞的枫林;也喜爱希什金画笔下,俄罗斯色调浓重、神态忧郁的森林;更喜爱蓝天之下,雪山身旁,宛如松耳石般葱绿茂密的森林。

山林,是无数修行人极力赞叹的地方。那里有清新的空气、绚丽的鲜花、清澄的泉水、晶莹的月光,远离尘世的喧嚣与争斗,是我们修行的极佳场所与助缘。


世间的人们在身心疲劳之时,也往往会选择山林,以期遣除烦恼忧愁,让困顿的身心得到休憩。

释迦牟尼佛示现降生、成道、涅槃都是在树下,可见树林对我们的修行,有着不可思议的殊胜缘起。


《华严经》云:“希有智果树,植妙深固本,众行渐增荣,普覆于三有。”《深心教诫经》中也云:“佛言,慈氏,于彼菩萨及所化人,当成就四法……三者,常乐坐卧林野。”

作为住林的修行人,平时如果修行、看书时间过长,适当地移动视线,看看绿色的山林,对舒缓眼部和身体的疲惫会有很大的帮助。山林,可以帮助我们荡涤掉心灵的尘垢与垃圾,获得净如月光的善妙功德。

修行人不仅应喜爱山林,更应培植智慧的功德之林。但愿我们能早日成为展翅翱翔于智慧功德林中的一只自由大鹏。




今天是中秋节,一说起中秋,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月亮。

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月色也最娇美。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举家团圆赏月的风俗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使中秋充满浪漫色彩。


据《周礼·春官》记载,远在距今几千年的周朝,就已经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习俗。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并最终建立了明朝的江山。


对于修行人来说,最大的***莫过于烦恼。消除烦恼,也是我们特有的一种抗击***


一九九五年,我曾将《三十忠告论》作为礼物奉献于各位道友,也许多多少少胜过了世间月饼的功效。今年,我将新出炉的《莲师刹土云游记》奉献诸位,不知能否再次作为消除烦恼的一剂良药?


饼是圆形的,它象征着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能够永久团聚的美好愿望。然而众所周知,在器情世间的风云变幻中,沧海桑田早已显得平淡无奇,一成不变却反而令人刮目相看。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又有多少家庭能永葆团聚?我们在赏月之余,能否低下头来再次思维人生的无常?



— 摘自索达吉堪布 —

《旅途脚印》


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
倾泻平石上,如宫意生欢。
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入菩萨行论》—

———— 相关阅读 ————


▲ 懂得无常,才更珍惜团圆

▲ 索达吉堪布译作《莲师刹土云游记》

评论问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