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传)法师:打坐及禅修的意义

谭照凡2021-10-10 02:16

简介打坐及禅修的意义我们要修行,不是只是一个自了汉、自私自利,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要让我们不断的净化、不断的提升。真正走在正法,真正走在修行解脱道上,一定是具有慈悲心、具有菩萨心,所以只要我们能够净化,你的周遭、我们的世界,就会跟着净化。只要我们越来越祥和..

打坐及禅修的意义

我们要修行,不是只是一个自了汉、自私自利,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要让我们不断的净化、不断的提升。真正走在正法,真正走在修行解脱道上,一定是具有慈悲心、具有菩萨心,所以只要我们能够净化,你的周遭、我们的世界,就会跟着净化。只要我们越来越祥和、越慈悲,我们的周遭、我们的磁场、我们的附近,就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只要我们在成长,我们越来越好,我们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好,社会也一定会越来越祥和,所以正法所在的地方,正法发扬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定是充满祥和,社会一定是越来越安定,因为「心净佛土净」。

我们真正能够改变自己,我们身心越来越柔软,我们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安祥。佛经里面所讲的「心净佛土净」就是这样,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当我们真的能够改变,这个社会就会因为我们的净化而净化。

禅修就是进一步闻、思、修、证的深入,进一步的用功,比光是讲经是要更深入的。中国自古以来有名的修行道场、丛林道场,都是跟大自然、跟森林结合,空海几年以来,也是一直希望国内外能够逐渐的普设丛林道场。大家回复到单纯朴实的修行宗风,佛教界一定要回到单纯朴实的宗风,整个佛教界、佛教的水平才会提升。如果有丛林道场而认真的闻、思、修,然后在市区里面有与众生广结善缘的菩萨道场,这样里外配合是最理想。在林间、在山中,这是修「解脱道」最好的地方;在都市人口众多的地方、在城市里面,是行菩萨道最好的地方。所以,佛教是需要这两方面的配合。

今天我们在这里有这么好的环境,来好好的深入精进用功,我们也很感恩各方面的因缘,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珍惜。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要兴办一次禅修是非常不容易,是要具足很多殊胜的因缘,而且背后有很多的菩萨们在护持、在护法。如果大家能够体会到有这么多殊胜的因缘在护持,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着感恩。

一个人的修行,讲说修得多么高、多好,这是一回事;一个人的修行,要能够产生由衷的感恩的心。在一次禅修里面,如果能够真正身心柔软下来,能够反观、能够懂得感恩,这一次的禅修对你来讲,就是非常大的突破;这一次的禅修对大家来讲,就是非常的成功。

「修行」不是在练工夫,「修行」不是越修越行。如果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如果没有正知正见,很容易在修行路上就走偏差了,因为在修行路上真的岔路非常非常多。一个观念不正确,一个知见不正确,走偏了、就不知道。所以,在空海这几年来带禅修,一定都是非常强调要有闻思基础,大家一定要有深厚的闻思基础,这样来参加禅修才能避免盲修瞎练、避免走偏。

当闻思基础打好之后,你再来实修,就能够事半功倍。当大家有了闻思基础再来禅修,这样就会很快,能够掌握到修行的要领。禅宗是很重视「明心见性」,绝大多数修禅的人,都是希望有一天来到「明心见性」,不错!是真的要这样。问题是,你要来到真正的「明心」,一定要透过闻、思、修…这样逐步上来。

空海在学佛的路上走过卅几年,是从初中、高中时期,就开始寻道、觅道、在修行。走过这卅几年的路程,绕过北传、南传,对中国佛教也深入去了解、去体会、也去修;各种法门也都涉猎过、也都修过,后来又寻寻觅觅到原始佛法,到南传地区再去寻找、寻法。后来因缘形成、具足之后,才发现南北传都各有各的特色与优点。

空海是把南北传的优点综合起来,因此我们是来到不局限在北传、也不局限在南传。对空海而言,人家有优点,我们就虚心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可以帮助我们成长,我们就虚心的学习。这也是跟大家勉励,我们每一个人要打开自己的心胸,打开我们的肚量,打开我们的框框,因此我们在讲解脱道的第一个课程,就是要「归零」。

「归零」就是把我们很多的观念知见放下,但是说起来很容易啊!要讲这几句话,很快就能够讲过,但是你真正要做到,那是非常不容易啊!为什么要「归零」?为什么要把我们很多的观念知见放下?这不是空海所独创,而是佛陀以及那些祖师大德们,不断的叮咛我们,禅宗里面常常讲的「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要来到念头死、死掉,那不是打坐、坐坐坐…,做到念头死啊!不是这样。

不是说「我一直打坐,打坐到什么念头都不可以起来,都坐…做到没有念头…」所谓的「打得念头死」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修行」要来到把我们过去的观念知见,习以为常的观念知见,你要让它「死掉」啊!也就是要「归零」。为什么这些观念知见要放下?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面讲得很明显,「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当我在廿年前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是非常的震撼!

「切莫信汝意」意指不要相信我们习以为常的判断,不要轻易相信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知见;「汝意不可信」意指因为大家习以为常的观念知见,是不値得信任、不値得信赖,不値得坚持、固执、执着;「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相信自己的思惟、判断呢?要等到你证到「阿罗汉果」,才能够真正相信自己的思考判断。

这几句话如果要解开,含意是非常深!一般来讲,佛陀是希望大家虚心的学习,不断的精进用功,在这过程之中,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观念知见,要不断的归零、不断的放下。因为佛陀知道很多的观念知见,都是我们自己在颠倒梦想。但是,当众生本身处在颠倒梦想的世界的时候,众生自己是不知不觉、不以为然。

当众生在颠倒梦想,他是很难很难承认自己在颠倒梦想,他总是这样认为他就是对的,觉得「我这样坚持是有理的…」所以,众生被自己这样的观念知见所捆绑住了、所框住了,我们却不知道。佛陀就百般的叮咛大家,不要轻易的相信自己的判断、知见。

唯有我们有这样的警觉、我们有这样的警惕,才会对我们的判断、观念知见来一个弹性保留的空间,我们的心才会渐渐的柔软,我们的心胸肚量才会越来越宽大,我们的视野才会越来越大。因此,在修行的路上,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不是任何魔境、外魔的干扰;真正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的观念知见。

我们太习以为常的观念知见,让我们总是在那个层次里面,不断的上上下下循环,这就是佛教所讲的「轮回」。「轮回」就像轮子这样上下、上下…,但是不管它上上下下,总是在那个层次。比如说,如果修行是从第一层到一百层楼,一般众生的思惟是在第十层到卅层楼之间,一般习以为常就是在第十层到卅层之间上上下下。至于在卅层之上的那些思惟、那些智慧,一般人很难开启。

所谓的「开智慧」,就是让我们从习以为常的第十层到卅层的空间,再升华上来、再跳脱上来,让你从第卅层再提升到五十层楼来。以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比喻,如果你能够提升到五十层楼的这一种境界,这个就是见法、开悟,也就是「四双八辈」里面所讲的证到初果,但不是这样就满足了,不能得少为足啊!你必须还要不断的自我挑战。

记得一个原则!修行路上最需要突破的,是我们自己的观念,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自我挑战,因为大家本来就是佛,你们本来就是解脱自在,大家本来就是在净土里面,本来就是在极乐世界里面,大家本来就是佛!为什么今天你会有很多的苦?很多的忧悲苦恼?为什么今天你会有那些贪、瞋?为什么今天我们会有心量狭窄,容易跟人家起冲突?为什么我们今天容易形成不容易接受不同的看法、思想、见解?为什么我们会排斥异己?为什么对待不同宗派,我们就打压别人或是瞧不起别人?为什么对于不同的宗教,我们就认为是「外道」?…

这些往往跟我们知见的认定、认知都有关系。所以,禅宗就是要我们恢复「自性」,恢复「本来的面目」,也就是「佛性」。从本来清净的佛性,把我们的「本心」、「本性」、「自性」,要找到、要发挥出来,也就是回复到我们原本清清净净、没有污染的本来面目,这样的心就是「佛心」,这样的本性就是佛的本性、特性,简称「佛性」。

本来我们的良心、我们的本性,是没又贪瞋痴、没有我慢、没有无明。今天为什么很多人会活在忧悲苦恼、怕死的世界里面,这就是因为众生被「无明盖」所遮障。「无明」就我们的清净本心,就象是被乌云、被盖子盖住了,让我们的心没办法真正的清净、没办法明心,导致我们对真理实相的认知,就有很多的错误,很多都是模糊不清楚。

今天我们要成佛、要解脱、要找到净土,都不是向心外去找,「唯心净土」净土就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我们这个污垢的心,把它净化了,净土就现前了;如果我们能够让我们充满污垢、充满贪瞋痴、我慢的这个心,也就是颠倒梦想的心,让它净化了、让它清净了,我们自然就远离颠倒梦想,这样对实相就不会有错误的判断。

所以,要成佛,记得!不是练功夫;要解脱不是靠十八般武艺、不是靠神通广大;要解脱,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明心」,你的心清净了,非常的清、明,你就能够认清万物实相;你能够看到真理实相,这就是见法。你能够见法,这就是「见性」。当你真的能够「明心见性」,那就很自然的远离颠倒梦想,因为你不会再跟宇宙的运转法则背道而驰,不会了!

一般人会有很多的忧悲苦恼,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念知见--我们所要的或是所不要的,刚好跟「三法印」,也就是与宇宙的运转法则背道而驰。我讲说「背道而驰」,也许又有很多人不如此认为,觉得「我没有啊!我没有背道而驰啊!我是在伸张正义啊!我这是在主持公道啊!我在主持正法、真理啊!…」如果你行的是真正的「正道」,你所行的是真正的「正法」,则你本身不会有苦,你本身不会有不安,你本身不会有忧悲恼苦。

如果我们内心还有苦、还有不安,真的要重新来过,让自己大死一番。空海今天来这里跟大家结缘,我对大家无所求,我不会抓任何人、也不会抓弟子,因此请大家尽管放心,你们不会有任何损失的,不用怕!大胆的跳下去!好好的修行,大死一番!你不会吃亏的。修行要认真,不要马虎!如果你马虎了,吃亏的是自己。

修行要真诚真心,你是为解脱而来,不是为看空海而来。不要忘了!大家是要为法而来,你在禅修的这几天,要认真的一步一脚印的修行。我们每天会有每天的进度,上午、下午也都会有进度,大家要认真的去听闻,听闻了之后就要去修。早期佛陀在带大家修行,一定都是「解行合一」。

佛陀一代讲经说法45年,不是一直讲,也不是光是一直修,不是这样!都是有开示、有讲法义,「法义」就是宇宙的真理实相,对我们的身心、内外的实相,让众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这只是见闻、只是知见,要把你的「知见」,变成为你的「证量」,变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一定要透过实修。我们这个礼拜七天,就是让大家好好把听闻来的闻思基础,在这个礼拜让大家好好去消化、好好去咀嚼,好好去体悟、去体证。

在此,跟大家讲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知见与原则。一提到禅修、一提到打坐,很多人就认为说「我一定要在那里打坐几个小时,动也不能动,这才叫做禅定…」不错!这也是禅定的一种,但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真正原始佛法,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带领大家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所谓「禅、禅那」,「禅」是梵语的音译,是声音的音译,原来是「禅那」,这是音译。翻译到中国来,就变成是一的「禅」或「禅定」。

因此,很多人认为说「『修禅』就是一直在那里打坐,在禅堂里面一直坐,这才叫做修禅…」不是光这样啊!真正的「禅修」,是「四念处」的开展;真正的「禅修」、真正的修行,是不分禅堂内、禅堂外,廿四小时都在修行。真正「四念处」的开展,是走路也是在修行,吃饭也是在修行,洗衣服、洗澡…都是在修行,都是活在每一个当下。

当你在禅堂内打坐、静坐,透过观呼吸、出入息,这是一个「方便法」,是让我们的心猿意马能够逐渐的宁静下来、沉淀下来。观出入息的初步,是让大家能够逐渐的让心定下来、静下来,但是这只是初步,目的不是在修「深定」。如果没有来到「止观双运」,你所修的是「世间定」。不管你的定力多深,进入「四禅八定」,或是定力再深入到「灭尽定」,一样!你很难很难开启智慧。

如果你没有正确的观念知见,你的「修定」会变成容易是「世间法」的定、四禅八定。这一种定,你的心很难柔软,而且有时候会越修、身心越僵化,这就是「世间定」的修行。因为没有「止观双运」,因此很难开启智慧。如果你没有闻思基础,没有正确走在解脱道上,光是在那里一直打坐,很容易就只是在「定力」上面下工夫。

真正原始佛法,佛陀两千五百年前在带领大家的时候,都是真正的「禅那」,翻译成它的意思、意义,就是「静虑」,也就是「止观」。是在身心宁静、沉淀的情况之下,用一个很明觉、微细的心,来体悟、来见法,进一步就是来到正思惟。

所谓「正思惟」,还是属于比较粗的法义的思惟,平常大家在听课、听经闻法,之后就要去正思惟。在禅修的时候,是要来到「止观」。「止观」是比一般的「正思惟」又要更深入,「正思惟」还是属于知见上面的厘清,「止观」又不一样了。「止」就是让我们那些各种的念头、推理、推论,慢慢的宁静下来、沉淀下来。

各种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就只是为了帮助大家宁静下来,定下来、静下来!这是初步。所以,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属于「方便法」。如果你没有后面进一步的去如实观,就是停留在「方便法」上面。「世间法」、「出世间法」只有很微细的区隔。但是这个很微细的区隔,演变下去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分水岭就完全不一样。

「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在那一线之隔而已。所以,修行不能够盲修瞎练。大家有正确的闻思基础,非常重要!进一步在禅修的时候,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的去做。所以,我们在这七天的禅修,前面两天会比较着重在「定」的培养--「身念住」的开发。大家充分把身心让它缓慢下来。在禅修的后半阶段,就要协助大家去「止观双运」。如果你有闻思基础,身心又能够柔软,一步一脚印的去练习、去做,在七天的禅修内,就很有可能可以见法。

不要把「明心见性」认为是很困难,不要把「明心见性」认为是很抽象,不会的。记得!这是很重要的原则,只要你有闻思基础,一步一脚印的去做,七天内你透过「四念处」的修法,「身念住」的开发,再来「受念住」的开发,这两个基础有了,再来第三个阶段就是「心念住」的开发。

「心念住」的开发就是「明心」。「明心」的阶段,你能够开发出来之后,就能够「见性」、就能够「见法」。看到我们清净的本心,你也能够看到如实观宇宙的真理实相。所以,不要小看自己,不要划地自限,不要小看我们今天相逢的因缘,这是很不容易的。

只要你能够归零、认真的去做,在这七天内,是很有可能可以脱胎换骨的,很有可能可以让你的生命升华,只要你愿意归零,愿意自我挑战,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而在这之间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希望大家把过去的观念知见、法门,统统放下!如果你真的愿意让自己成为无限的可能,就要把我们过去的观念知放下,把过去习以为常的修行方法,暂时放下!不是说那些法门不好,而是原始佛法的修行,那是有次第、有步骤,而且是非常的安稳又快速。

也许有的人认为说「我们要学的是禅宗的南禅,也就是属于顿悟法门,我们不需要次第啊!…」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些空海都学过了,我都绕过了;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你真的要去学顿悟的法门,真的要快速,你没有相当的实力,是不可能达到的;你没有脚踏实地的修行,你是不可能顿悟的。

「顿悟」一定是来自于小悟,「小悟」是你随时每天都愿意归零,让自己成为无限的可能。因为当你成为无限的可能的时候,你的观念知见才会每天都不断的在扭转、在净化、在成长。「顿悟」就好比说一栋一百层楼的高楼大厦要落成,「顿悟」就是整栋高楼大厦落成啊!问题是,你这栋高楼大厦要落成,需不需要打地基?你是需要打地基,马步要扎稳。你要盖这栋高楼大厦,不是盲目的盖,不是拿起榔头来,然后就敲敲打打,这样就可以起来啊!你要盖高楼大厦,一定要有建设蓝图。

而所谓的「建设蓝图」,就是各位的闻思基础。如果你没有闻思基础,就是像没有「建设蓝图」,然后你就认为说你要盖起高楼大厦,这样是非常危险!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带领大家修行,为什么那么快容易成就?都是因为大家一边闻思、一边修行,把它「解行合一」。当你有了清楚的「建设蓝图」,然后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的盖起来,一层楼一层楼盖起来。

最初在盖的时候,看起来会是丑丑的,那栋大楼在动工的过程,看起来是很丑的,「危险的地方,请行人不要靠近」所以,这是一个过程。但是,你一定要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扎扎实实的下工夫之后,有一天你才能够来到举行「落成典礼」。

「落成典礼」就是大彻大悟,工夫不会白浪费。所以,告诉大家:「顿悟」最快速的就是一步一脚印来老实修行。修行,就是要回来修正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大家对于「修行」都是耳熟能详、很清楚,但是对于真正「修行」的内容、要领,很多人就会很模糊。

今天跟大家讲一个很重要的重点,「修行」不是越修越行,「修行」就是在修正我们冲动的行为,「修行」就是在修正我们的无明冲动。我们的冲动有哪几种?就是「身行」、「口行」、「意行」。身体的冲动、讲话的冲动、意根(念头)的冲动,就是这三种。记得!我现在所讲的都是干净利落、直接切入「修行」的核心要领,这就是「正直舍方便,直趋无上道」。空海不讲那些「花拳绣腿」,讲「修行」就是要直接扣住修行的要领核心。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以后我们会陆续跟大家介绍。在禅修的第一天,要着重在「身行」的开发,因为「身行」、「口行」、「意行」,是由粗慢慢转向微细,当大家对于「粗的」能够看到,然后对于「微细的」才能看到,因此要从「粗的」开始。

「粗的」就是「身行」要清楚的觉察,禅修的第一天,就是帮助大家开发「身行」,现在跟大家讲重点就是,你从现在开始,你的走路、每一个脚步,都要清楚明觉、轻柔明觉,把你的脚步、步伐放慢一些,每一个脚步都要清楚觉察,上下楼梯都要清楚觉察我们每一个脚步。再来,你的手的动作,不管是洗衣服、扫地、炒菜…,做其他工作都一样,要保持清楚觉察你现在动作的过程。

比如说你要喝水也是一样,当你的手伸出去的时候,清楚的知道你现在手有伸出去,我要端起茶杯、要喝水,这个过程都要清楚觉察。你不要以为说:「这个跟我开悟有什么关系?!…」这是绝对有关系!没有关系的,空海不用讲。为什么这些动作你要清楚觉察?这就是代表你逐渐的清醒明觉活在当下。

当你能够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你就逐渐的醒过来、醒过来。佛陀是个觉悟者,佛陀就是觉醒者,「觉醒」--你要醒过来,才能够觉悟啊!所以,「四念处」的所有修行,初步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帮助大家醒过来、醒过来。

所谓「醒过来」,好像会很抽象啊!有人会认为「我现在的两个眼睛不就睁得大大的,难道我这样没有醒过来吗?…」真正的「醒」,不是这个醒啦!真正的「醒」,是你逐渐的保持觉知,觉知是在当下,大家要清清楚楚的去观察、觉察到你当下的动作,这是很重要的第一天的开始,好的开始会奠定你成功的基础。

(空海法师讲述,由学员发心文字汇整)


更新于:2021-10-10 02: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