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称其为“活菩萨”,她叫魏特琳,不该被遗忘的人。

2021-12-16 20:49

简介 魏特琳(1886年9月27日-1941年5月14日),美国基督会在中国的女传教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她积极营救中国难民,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南京大屠杀时,她是金陵女子学校的主任,美国政府要求她离开,但她执意留下,她..

  魏特琳(1886年9月27日-1941年5月14日),美国基督会在中国的女传教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她积极营救中国难民,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

南京大屠杀时,她是金陵女子学校的主任,美国政府要求她离开,但她执意留下,她保护了1万余名难民免遭屠戮,她为挽救成千上万名中国姑娘免遭侮辱数度遭日军威胁,殴打。南京市民称其为“活菩萨”,她的墓碑上写着“金陵永生”。她叫魏特琳,不该被遗忘的人。

——正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我坚信神灵必定在人间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浩劫让整座城市陷入炼狱之中。在追溯历史时,我们寻觅到一束光,一束微弱却坚定不已的人性光芒——它来源于我们同胞守望相助、积极抗争和相互支持,也来源于20多个西方人:约翰·拉贝、约翰·马吉、明妮·魏特琳、乔治·费奇、罗伯特·威尔逊、贝德士……

 在日军疯狂暴行中,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成为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难民所,它如同血海中的孤岛,保护了上万女性免遭日军摧残。难民所的创办人魏特琳女士,在奋力保护万千妇孺之际,还用日记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这些饱含悲悯之心的文字,成为揭露侵华日军性暴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

  难民所的创办人之一明妮·魏特琳也被人们称为“活菩萨”。

  明妮·魏特琳成长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她于1912年来到中国。事实上,她原本已经订婚了,但后来她决定不嫁,在中国当一名独身传教士。

  她在南京居住了很多年。为了保护中国妇女不被日本兵抓走,她常常挺身而出。拉贝先生在他的日记当中曾经形象地评价魏特琳女士,像抱窝的老母鸡带小鸡那样保护着他们。

  而明妮·魏特琳比母鸡做的多得多,她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代理校长"。

  金陵女子文理学校——一所专收女性的学校,在1913年由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一同建立。

  日军占领南京前不久,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校长吴贻芳把学生们送出城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将学院交由明妮·魏特琳和几个中国的负责人管理。南京城陷入恐怖时,明妮和一些中国妇女关系非常密切,她们一起管理安全区。

  作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代理校长",明妮·魏特琳将校园设为避难营,保护了一万多名中国妇女和儿童,使他们免受日本人的伤害。上下所有教室都让难民居住。难民睡在地上,打着地铺,除了留下走路的地方,全住满了人。

  虽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属于安全区的范围,但日本兵时不时地翻墙进去抢掠钱财、奸淫妇女。魏特琳无不站在妇女的最前沿与日本兵抗争,她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有人想伤害这些妇孺时,她挺身而出,尽力把那些人赶走。

  12月15日,南京沦陷的第三天,魏特琳在她的日记中写道:

  早上8点30分到晚上6点,难民涌进来时,我一直在大门那里,许多女人脸上写满了恐惧。他们的恐惧不是没有理由的。

  1937年12月17日下午,大量的妇女涌入校园。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已经容纳不下更多的难民了。

  明妮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情景,人们跪在路旁。枯叶瑟瑟地响着,风在低声呜咽,被抓走的妇女们发出凄惨的叫声。

  由于长期的精神高度紧张,魏特琳女士得了非常严重的精神忧郁症,回美国后医治无效,于1941年5月14日在自己的家中开煤气自杀。在魏特琳女士的墓碑上镌刻着四个中文大字“永生金陵”。

  其实,在1937年8月27日,明妮·魏特琳曾收到美国大使馆的通知让他尽快回国,但明妮还不打算离开,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8年的经历,使我能够担负起一些责任,这也是我的使命,就像在危险之中,男人们不应弃船而去,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

  《南京之殇》剧情版纪录片于纽约时间12月13日上午在A+E美国电视网络下属的历史频道美国区主频道首播;北京时间12月12日晚在历史频道亚洲区主频道首播,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江苏卫视、荔枝新闻与“我苏”客户端为您呈现内容片段。

评论问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