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孝道的延伸

2022-05-20 04:02

简介佛教是孝道的延伸文/约翰·汤普森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三日摘自《万佛城金刚菩提海》月刊 第321和322期当我们更深入研究其它戒律时,就可明白这个道理。比如说,第一重戒,不杀生,是基于“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母”的动机下制定的。第二重戒,不偷盗,这需要用顺承的心来守持..

佛教是孝道的延伸

文/约翰·汤普森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三日

摘自《万佛城金刚菩提海》

月刊 第321和322期

当我们更深入研究其它戒律时,就可明白这个道理。比如说,第一重戒,不杀生,是基于“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母”的动机下制定的。第二重戒,不偷盗,这需要用顺承的心来守持。更发人深省的,是第二十轻戒,不行放救戒。在一段与第一重戒相应的句子中,这部经典指示一切菩萨,一切的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是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应该竭尽所能救护他们。此外,这部经典又教示菩萨,应以讲说、读诵此经典,来救度新亡之父母眷属。很明显地,《梵网经》将孝道与佛教戒律纵横交织在一块。另一部以孝为中心的经典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它是东亚一带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内容叙述佛陀如何将救度末法众生的重责大任托付地藏菩萨。孝道在这部经典中份外地受到重视。如同《梵网经》一样,这部经一开始就说出佛陀的孝心:“佛陀在仞利天为母说法”。因为佛母在佛陀一出生时就死了,没有机会在人间聆听佛法。又一次地,佛教的教义,从圣人的行仪当中,找到了线索。这部经典之所以受到瞩目,是因为地藏菩萨。这位十地大菩萨的过去几生,都可做为孝悌楷模。好比在第一品中,地藏菩萨前生是个不知名的“婆罗门”女。由于她母亲生前毁谤佛法,她对母亲殷重的孝心,令她到各地去礼拜塔庙,渴望打听到她母亲身后的下落,好施计救援。这样的孝心,感动了无毒鬼王和过去觉华定自在王佛,将她母亲于同沦地狱受苦的众生当中救拔出来。她为了报答慈恩,就立下大愿,依着愿力逐步修行,终究成为大慈大悲的地藏王菩萨。以后我们又听到光目女的故事,这是地藏菩萨另一段本生的事迹,她借着供养一位阿罗汉和清净莲华目如来的功德,把她那嗜食海鲜的母亲从地狱里解救出来。正如先前婆罗门女所做的一样,为使母亲永不生贫贱家,她立下大愿,尽未来际行菩萨道。这两则都是尽大孝的故事。然而《地藏经》并未就此结束。这部经典还提到许多祥瑞感应(此乃大乘经典惯有的特色),来说明尽孝的功德利益。举例来说,我们听说诵经可以超拔双亲、眷属和祖先离开恶道。经文中就不断强调我们要恭敬、景仰地藏菩萨。在几则实例中,可以看到因恭敬地藏菩萨而得的功德利益。因此我们知道,如果一位孤儿,礼敬地藏菩萨,可以帮忙他将已逝的亲人从恶道中解救出来,速证圣果,甚至可随意亲往探视。因为孝顺的力量是这么的大,仰仗大孝地藏菩萨的帮忙,就可以救拔亡故或恶道受苦的众生。《盂兰盆经》或许是佛教中将孝道诠释得最好的一部。这部极短的经典,讲述目连尊者在证果后思报母恩的故事。回忆地藏菩萨往昔生中的几段插曲,目连尊者用其天眼,见到母亲报在地狱受饿鬼苦。但他欲救不能,只好求救于佛,佛陀于是召集僧团,宣布于七月十五日举行休夏自恣时,在这期间居士供僧以资纪念过往双亲和祖先,而出家僧尼则报以祝愿咒语回向亡者。即刻见效的结果不仅慰籍了目连尊者,也免却了他母亲地狱的苦痛。佛陀于是在会向弟子们宣布,凡欲报答亲恩的人,皆可用此方法超度亲人。与会僧众听了之后皆“欢喜奉行”。孝道既然可以延伸到如此多的层面,因此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部经典不仅是从一个报答亲恩的小孩身上开始的(如释迦牟尼佛、地藏菩萨),它同时更把孝道向下推展到地狱去。生为人子的目连救母失败后,他就向有大威神力的佛陀求救。佛陀除了集合僧团的力量以外,他更指示目连尊者要亲身参予仪式,这不单是为了他自己的母亲,更是为了过去七世的父母,以及所有人的父母。当这些亡魂都得到超脱后,受到感动的目连尊者于是问佛,未来的弟子是否也可依此方法救拔亡人,释迦牟尼佛宣布这是整个法界都能用的。他甚至更详细指示仪式的细节,比如说该如何发愿,以及希望祖先们得到什么样的利益。我认为这是这部经典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实际将佛教的修行和孝道结合在一起。佛陀说:“诸佛子们欲行孝道,在设供时要一心系念现世和过去七世的父母。每一年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都应诚心缅怀现世和过去七世生育他们的父母。”我们可否把中国这种追思祖先的传统视为佛教的“联合祈愿”这个问题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借着经文和仪式,佛教徒扩大其心量并有效地将孝道转换成救济全宇宙的方法。最后,我们要讨论一个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佛教在效法典型的儒家模式之外,有其自家的人物角色,足供后代子孙效法。这当然包括我们以前已讨论过的人物,还有释迦牟尼佛他自己。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以佛教徒的姿态,将孝道的精神具体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空间有限,只能再提一位禅宗祖师圭峰宗密 (780-841C.E.)。仅管身为唐代佛教之一盏明灯,宗密祖师却是地道的儒学份子。他所受的是正统儒家教育,却在二十岁不到的年纪,唯独接受了佛教信仰,这个转变大概是在他三年的悼父期间所发生的。纵观他一生的学术生涯,我们仍旧感受得到他对儒家道德的狂热,尤其是孝道。我们甚至可以说“孝”这个一再出现的主题把他定位成“智慧型的孝子”,是归因于他孩提时代所受的教育。他的一生是他尽孝的具体写照,他听从家人的安排成为学者,在他父亲往生后又为其举行合法的葬礼,甚至退隐到故居四川,毕生都思念着他的双亲。在他众多著作中之一的“原人论”,是许多佛教判教书籍当中,说明儒、道二教终究导归佛教的最杰出的一部。有一点很特别的,是他将老子、孔子与佛并列为圣人。宗密祖师对所有的法师都很孝顺。甚至他的老师澄观大师,对于以佛教来挽回儒家道德也感到兴趣。他以本身的聪明才智和宗教背景,复苏儒家道统的作风,不仅大大地影响了宗密祖师的一生,并以极微妙又高超的方式将孝道展现出来。不过宗密推崇孝道最有力的证明,是他所注解的,我们以前讨论过的《盂兰盆经》。这部浅释在唐代社会广泛地流通着,还激起了在家居士对这部经典和节日的喜爱。宗密祖师在浅释中写着,那个在混乱初期兴起,如今已参天入地,人神合一,无处不在,儒佛同尊的,不是别的,就是孝道。“对宗密祖师而言,孝道同时存在于儒、佛弟子的心中,又与宇宙结为一体。”正如 Kenneth Ch'en 所说的。整体来讲,宗密祖师的浅释最能代表一个佛教出家人义正严辞地说服儒学人士,佛教徒其实是同他们一样地孝顺。因此除了他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之外,宗密祖师还是佛教孝道中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一个活生生的菩萨行者。他所在意的不仅是孝道的实现,他更将之涵盖到整个宇宙。总而言之,佛教明显的不是一个自私、不孝的宗教。我们在经典中找到的理论和实例,以及广泛流传的僧、俗孝迹,都足以推翻那些心狭气窄的儒士所下的谬论。还有,从菩萨戒和地藏菩萨所树立的风范、目连尊者、佛教知识分子宗密祖师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佛教徒寻求将孝道精神,从乡党的小范围,扩张到一切众生身上的努力。从这些方面来看,佛教,尤其在中国,深入孝道的程度,已超过凡情所能理解的程度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由于这一点,促使我们这些既无中国背景,又无佛教背景,却对修行有着热忱的人来说,不得不将我们对父母的态度和与家庭的关系、自我修行以及对真理的研究,重新做一番评估。佛教徒处在一种牵绊不能摆脱的地位──一面要修行出世的觉道,一面又要不忘对父母家人尽孝,更要将这种精神贯彻到全宇宙。这样的修行是为了要回归到根本,回到我们这些生灵的本源。这真是一项既深远又鼓舞人心的责任。在这个令人迷惑、茫然又失根的世界,它正透露着有待超越它原始文化风貌的讯息。

评论问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