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 道场胜迹 净土宗道场胜迹鸟瞰

妙法2021-05-10 19:29

简介通向极乐之路 道场胜迹净土宗道场胜迹鸟瞰净土宗的古迹、寺院和道场,是同修们朝礼、请法和共同修持的好地方,故作一介绍。这些胜迹虽不一定在读者所在地,但对大家了解情况,增加知识面和日后朝礼都有好处:大林寺位于江西庐山大林峰下。传为东晋庐山慧远大师之徒孙昙..

通向极乐之路

道场胜迹

净土宗道场胜迹鸟瞰

净土宗的古迹、寺院和道场,是同修们朝礼、请法和共同修持的好地方,故作一介绍。这些胜迹虽不一定在读者所在地,但对大家了解情况,增加知识面和日后朝礼都有好处:

大林寺位于江西庐山大林峰下。传为东晋庐山慧远大师之徒孙昙诜(361-440)所创建。寺名大林,系因昙诜于讲经台东南广植花木,繁茂如林,故有此称。该寺历代迭经兴衰,于清初又遭火焚毁。1922年于故址兴建讲堂,迎请安庆迎江寺竺庵法师复兴大林寺,以聚集于庐山避暑之知识分子为布教对象。太虚大师曾于该寺举办演讲会,并将该寺作为其所倡导的世界佛学运动之据点,致力于复兴慧远白莲社之精神。该寺曾为净土宗的中心。

云栖山在杭州西湖五云山之西,原有真济、云栖、天池三寺,民国间尚存云栖寺,以明代莲池大师居此而闻名。据袾宏之《云栖山房杂录》载,初以五云山巅有五色瑞云盘旋其上,故名云栖山。后以瑞云飞集山坞中,经久不散,时人异之,因号云栖坞。宋乾德五年(967),有僧大扇志逢(909-985)结庵以居。坞中多虎,师至,虎辄驯伏,故世称伏虎禅师。吴越王钱氏为其建寺,始称云栖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名栖真院,后复称云栖寺。明隆庆五年(1571),袾宏爱其幽邃,于此设禅室,为丛林奠立禅净归一之教义。其后,云栖山成为云栖念佛派之根本道场。有大殿、祖师殿等。大殿供奉阿弥陀佛、十大弟子、六方六佛及二十四诸天之像。石径两旁,编篱界竹,竹大一尺围,寺前大竹一竿,清圣祖赐名“皇竹”,并因而建亭。“云栖竹径”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云栖寺自五代开山,至明代莲池大师以佛门龙象而栖止,并立为专修净土道场。寺周径曲林深,溪山幽胜,桂深冬燔,松疏夏凉,神足游息,灵心往还,实乃东南胜境,亦为学佛之津梁,唯寺志一向缺如。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浙江临海项士元有鉴于此,遂广觅素材、寻访胜迹,编成《云栖志》10卷。是书首叙沿革,以志废兴之迹;次则山水,以志山川形势;再次为梵刹,以志伽蓝概况;以下曰胜地,以章名胜古迹;曰塔墓,以供游侣凭吊;曰古物,以昭法物而资清赏;曰规约,以明戒律而示法守;曰禅德,以彰梵修而存法系;曰名贤,以纪芳躅而申向往;曰物产,以观庶类而征民生;曰艺文,以备征考而宏阐扬;卷终为寺产、志余。编纂者更于例言中表明:“本书范围内所应有之事实,未经他书纪载者,凡属实物均加查勘始笔于书。其属轶事、遗闻亦务博访,周谘众说,佥同者始择要记之,盖冀杜免虚诞,且以表阐幽微也。”足见是书所用资料之可靠。志之卷首印莲池大师像、云栖山图、云栖寺平面图及寺容和文物之照片多幅。是书,仅见于浙江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及临海市博物馆等处,藏本之稀弥足珍贵。

玉佛寺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之西的观音山麓。1969年永慈法师购得现址,翌年兴工盖茅蓬。为专修净土,效法《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执持名号,而以香光庄严立名精舍为“香光精舍”。自开山后,教内人士见此地区群山环抱,钟灵毓秀,云蒸霞蔚,景色天然,自成幽美。而其林相祥和,水质甘洌,尤为大众所称羡。乃相继来山兴建佛刹,不数年间大小寺院林立,蔚成修行办道及旅游之胜地。1993年,永慈老和尚将其创建的香光精舍,赠予印德法师兴建常年念佛道场。师自接任以来,为使学佛者有一所解行并重的清净道场,期能于幽静环境中精进薰修;并利用各级学校寒暑假期间,举办佛学研习会,故于1984年开山重建。印德法师艰辛劳苦,默默耕耘,在重建工程中,一面建设,一面亲往香港托西方寺永惺长老由缅甸迎请2米高玉佛像,并定制木雕三世尊像及近5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与护法神像多尊。至1987年初夏,重建工程大部完成。一座庄严宏伟、建筑新颖的佛刹,耸立于观音山地区梵宇郡寺之中,并于次年初夏更名为玉佛寺。玉佛寺在开展传授在家菩萨戒,举办寒暑假教师佛学讲座,青少年佛学冬令营,寺院结夏安居及精进佛七等活动做得很好,为台中观音山地区的一座庄严净土道场。

凤山佛教莲社位于台湾高雄凤山,创立于1952年。初由地方善信李迁、姚登榜、陈天富等居士集资购屋,成立凤山佛学研究社,翌年春,恭请煮云大师担任住持,改称凤山佛教莲社。师接任后,创办佛学讲习会,每周二次聚会念佛、讲经,数十年连续不辍。还创办凤莲幼儿园,善于教育儿童;成立佛教青年弘法团,经常往各县市弘法,信众日增,法缘殊胜。1965年改建为三层楼房,讲堂可容数百人听讲。二楼佛殿供西方三圣像,宝相庄严,春、冬佛七参加者达千数百人。大师除亲自主讲佛经之外,还请道源、道安、星云、圣严、净空等大师及海内外大德居士莅社讲经弘法。1967年莲社新建筑落成,举办传授五戒,同时成立佛教妇女会、佛教青年会,展开社会活动:托钵、救灾、冬令救济等年年举办。曾数次举行南部佛教圣歌比赛,轰动一时。大师于70年代起,举办精进佛七,提倡念佛修行,由台东、凤山、嘉义、台中、台北,奔化全省,各地参加者极为踊跃,一时风起云涌,都称煮云上人为佛七大师。由于信徒人数逐年增加,莲社重建后之房舍又不敷用,更于1974年增建四层大楼一栋,与前建大楼连成一气。新大楼一楼为地藏殿,二楼为图书阅览室、三楼大雄宝殿、四楼寮房及藏经楼。大楼于1978年竣工,大师因为各地佛七主法,故建筑之事多赖监院慧见法师之辛劳。

庐山净土宗祖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九江市,北倚长江,东接鄱阳湖。又称匡山、匡庐等。相传黄帝曾游此山,又传殷商或周代,有名匡俗者于山中结庐修仙,后羽化而去,仅存空庐,故有庐山之名。山中有峰数十,名者为五老、香炉、汉阳、白云、双剑等;谷有康王、栖贤、虎溪;洞有白鹿、白云、莲花;台有般若、翻经、文殊。处处奇岩悬崖,潭涧瀑布,自古以胜景闻名天下。

东汉灵帝时(168-189),安世高常游此山,其后僧众来山渐多。东晋太元(376-396)初年,道安之门人慧永来山,于香谷建西林寺。十一年,慧远应慧永之请来山,后建东林寺。十五年建般若台精舍,安奉阿弥陀佛像,与道俗百二十三人共结白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为净土教修行之根本道场。自此,来山僧俗日众,遂成我国净土教之胜地。慧远大师又广为招请西域沙门前来从事佛典翻译或遣使赴西域求经,佛陀跋陀罗及佛陀耶舍都曾至此山,四方前来参集之众多达三千,因此庐山不仅成为当时南地佛典翻译之大道场,更蔚为佛教一大中心。其后桓玄禁佛汰僧,独此山幸免于难。当时,除修道之士外,如陶渊明、雷次宗等一代名士亦厌离世乱遁居此山,大书法家王羲之亦于山中建归宗寺,迎请佛陀耶舍住之。

慧远示寂后,道昞主盟白莲社。昙诜于大峰山之南创建大林寺,法济于玉峦峰之东北创设慈云院。慧安住于凌云寺。昙翼、慧庆居止于汉阳峰庐山寺。隆安年间(397-401)道生来此栖隐,曾于刘宋元嘉七年(430)宣讲《涅槃经》,其后示寂于此山。十五年,僧瑜、昙温、慧光等同入山之南岭创建招隐寺。南齐永明十年(492),僧景创建香炉峰寺。至梁代,法归于掷笔峰创建峰顶寺。太清年间(547-549),法归宣讲《金光明经》后,于东林寺之南建立戒坛,成为江南三戒坛之一。隋开皇年间(581-600),天台宗智顗大师两度来山开讲,闻法者多达5000人。其门人大志于甘露峰之南建静观道场,又于福林寺修头陀行。同一时期,道信驻锡大林寺,智锴栖止西林寺20余年,致力宣讲《法华》、《涅槃》及《十诵律》等。

至唐代,净土宗高僧善导曾来山寻访慧远遗迹;智舜于山中讲《观无量寿佛经》。玄宗时,曾敕建慧永之塔于山中。永泰元年(765),法照入山结“西方道场”。大历年间(766-779),神凑东林寺弘传律学,法藏于五老峰建构道场,李白亦常游山赋诗。元和二年(807),白居易于遗爱寺附近结草堂。宝历年间(825-826),刺史李渤建白鹿洞书院。马祖道一之弟子智常来住,常随众达数百人,大弘禅风。未久即遇会昌法难,至大中六年(852),宣宗敕令复兴东林寺。五代之际,行因于栖贤寺弘法。南唐时,李中主于东南麓创建开先寺,李后主又于西麓营建圆通寺。

宋庆历年间(1041-1048),居讷住于圆通寺,与欧阳修等人共结“青松社”,兴隆禅法,门下号称三千。元丰二年(1079),神宗敕改东林寺为东林太平兴国禅院,黄龙慧南之弟子常总奉敕入寺。绍兴十七年(1147),法道于太平寺重刻《大宋僧史略》。元至大年间(1308-1311),普度住于东林寺,编撰《庐山莲宗宝鉴》,弘扬净土教义。明万历七年(1579),仁敬、智联合力营构千佛寺。四十二年,德清于五乳峰创建法云寺,并于寺中着述。清代以降,佛寺渐次衰颓。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本山寺院得到修复或重建,今有东林寺、西林寺,黄龙寺、小天池、铁佛寺等10余所。

东林寺位于九江市南、庐山西北麓。为我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六年(381),慧远于此建寺讲学,并创白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国内外名僧雅赶不上多来此结社念佛,后世推尊慧远为净土宗初祖。唐代最盛,有殿、厢、塔、室310余间。唐武宗会昌法难后,宣宗尝敕修之。宋元半年间(1078-1085),神宗敕令改称“东林太平兴国禅院”。元至大年间前后,普度于此撰《莲宗宝鉴》,宣扬净土教义。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曾来此寺,后与寺僧智恩同渡日本讲经,慧远东林净土宗之教义亦随之传入日本;日本东林教即以慧远大师为始祖。

寺前有虎溪,相传慧远大师志心修行,送客不过虎溪桥。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常来此谈儒说道,一次送陶、陆出门,边走边谈,不觉已过桥,神虎吼叫不止,三人相视大笑,此即“虎溪三笑”典故的由来。寺中有罗汉松,相传为慧远大师手植。古松旁为护法殿,正殿为神运宝殿,殿西侧为十八高贤、三笑二堂。近十余年来新建寺之山门、天王殿、莲池、大雄宝殿、及两厢堂宇、念佛堂等,皆由前方丈果一大和尚领众募建。寺中尚有聪明泉、石龙泉、出木池等古迹,并有晋之石雕、唐之经幢,唐、明、清三代之文物碑刻。历代文人游此者甚众,李白、白居易、柳公权、陆游、王阳明等均曾于此题诗立碑。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1992年6月成立于庐山东林寺,以该寺方丈果一大和尚为会长,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重庆慈云寺方丈惟贤法师为副会长,怀善法师、常林法师及申宝林居士为正、副秘书长。学会以研究净土宗的弘传史、初祖远公的事迹、净土宗和他宗的关系及当代弘扬与修习净土法门的意义为宗旨,联合本寺法师及护法居士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学会成立会议结束后,即召开第一届学术讨论年会。学会还创办《净土》期刊,以弘扬净土法门。江西庐山东林寺旁有一小峰,峰顶上有盘石,可坐百人。因慧远大师常于石上开讲《涅槃经》故名讲经台。又于台畔筑庵而居,作《涅槃经疏》而得名。台下有石室及风洞开门石,南向而上,为云顶石。明代王守仁《远公讲经台诗》赞曰:“远公说法有高台,一朵青莲云外开。台上久无狮子吼,野狐时复带经来。”

东林念佛堂位于香港荃湾芙蓉山。本堂开山于1952年,为定西法师所建。堂处茂密的丛林中,清幽深邃,为专修净土的道场。甫入山门即可见创于1970年的东林安老院。拾白石阶而上,可见1998年落成的大雄宝殿,殿宇巍峨,卷檐欲飞。楼下为大悲殿,供千手观音菩萨像:楼上供娑婆三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地藏菩萨,右为观音菩萨,左右壁奉十八罗汉像。大悲殿后,过香花四溢之小庭园,极乐宝殿前石阶旁立莲花柱,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像,佛像前莲花水晶灯旋转不停,象征*轮常转。宝殿右旁楼下为延寿堂,楼上为观音阁。右旁楼下即为净土正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纪念堂,内奉大师舍利塔。楼上为藏经楼,藏有清刻大字《龙藏》共7168卷,另有《频伽藏》等佛经多部。延寿堂后为*轮殿,亦为藏法宝之所。

现东林念佛堂的僧众,专修净土,为十方比丘之选贤道场。寺院除诸佛菩萨圣诞举行法会以外,即专修念佛法门。该寺山门额曰:“东林念佛堂”。联为:“极乐莲邦原从门入;阿弥陀佛祗在眼前。”简洁的联语,道出了念佛堂的建寺宗旨。

北天目灵峰寺灵峰寺距浙江安吉县城递铺镇西南约8公里的灵峰山大雄峰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为净土宗九祖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长期驻锡之道场。据《灵峰寺志》记载,灵峰寺始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907),时义磷禅师云游至山,见灵峰俊秀,山水幽清,衲衣半肩,流连数日,随之于大雄峰下披荆斩棘,筑茅蓬安居,十方来依者日众。吴越王闻师名,赐名“灵峰院”,继又施金修寺。宋治平二年(1065),更名为“百福院”,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又改名“灵峰讲寺”。自义磷禅师始创灵峰院后,名僧辈出:宋有仲贤、元有如月、东拙(日本国人)、明有石峨、雪航、清有苍辉、谛隐等相继中兴。但以明末清初之蕅益大师最着,大师着有《灵峰宗论》10卷、《阅藏知津》44卷、《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等巨着42部,计203卷。在教理上主张禅、教、律三学归摄一念,以念佛总摄释迦一代时教,最后形成了三学归入净土的灵峰派,被尊为净土宗第九祖师。清代谛隐振兴灵峰功垂千古,据志载,清光绪元年(1875)灵峰寺有天王殿5间、大佛殿、药师殿、祖师殿、伽蓝殿、大戒堂、报本堂、云水堂等各3间、东西客堂各4间、东西方丈室8间、斋堂4间、大悲楼5间,尚有寮房、库房等40余间,有塔14座、田3顷及山林等,僧人多达四五百人。灵峰寺背枕灵峰山,左右五峰迭起,峰峦嵯峨,古树参天,万竹生辉,云雨吞吐,奇趣天成。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佛教胜迹,于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灵峰寺虽在历史上屡遭劫难,但自90年代以来再度振兴,先后修建有三圣殿、天王殿、方丈殿、观音殿、大佛殿、千佛塔、蕅益大师舍利塔、僧房、山门、七宝莲池、观音池等,并于世纪末举行“纪念蕅益大师诞生400周年、祝贺灵峰寺大雄宝殿落成”法会与研讨会。

北投农禅寺座落于台湾北投大业路6巷印号。是一个集佛教研究、弘法、修持为一体的道场,由圣严法师住持。在修持上主张禅净同举并扬,故寺有禅坐会与念佛会之设。一年中举办禅七与佛七各两次。福慧念佛会定每星期六晚7-9时举行念佛修持,在念佛中有法师作指导修行的开示,各会员经常交流修行的经验与感应事迹。念佛会下还设助念团,为会员和亲属举行临终助念。认为助念是为病危者求生净土之助缘,同时也是促使助念者自己修行的好缘。助念虽能利益他人,但受益最大的还是念佛者本人。不论为谁助念,无不是成就我们于莲邦培养圣胎的殊胜法会。

白云寺位于台湾彰化市八卦山侧。肇建于1955年,发起人为善智法师、一慈法师及王玉霜居士。王居士邀同地方富商善信捐集巨款,亲自设计建造。寺务则由一慈法师主持。全寺工程费时五载,至1960年,金碧辉煌之大雄宝殿落成,不久藏经楼亦告完工。1963年,敦请天乙法师晋山就任第一代住持。此后,远近信众前来礼佛者络绎不绝。寺誉日隆,香火鼎盛。1970 年,王居士逝世,一慈法师有感于她奉佛之诚与建白云寺之功,特辟建王居士纪念堂,且营墓立碑于寺内侧。一慈法师亦宣布禁足自修,不出寺外,誓戮(音lù)力修持,期能上报佛恩,早证菩提。1980年,住持天乙法师圆寂。翌年,一慈法师晋任住持。是年农历十一月,举办首次精进佛七。此后,除每年农历十一月举办精进佛七外,每月初五及二十日订定为念佛日,以求不断精进。此外,并着手兴建念佛堂及塑造三楼的接引佛像,于1984年农历闰十月竣事。1986年底,又将寺之两庑长廊及寺右房舍新建竣工,全寺规模始告完成。山门有联曰:白鹿御花绿竹溪泉绕佛境;云龙欢跳晨钟暮鼓渡慈航。念佛堂大殿有联:应知无量光能从极乐涵沙刹;来念十声佛便是娑婆有道人。又联:利根下愚圆融同证三越寿;四土九界究竟都归常寂光。

白莲寺位于浙江临海东北之东掖山上,旧名白莲庵,于宋庆历五年(1045),由能仁寺分立而成。为神照本如(981-1051)所创,大长公主请额。郡守章得象有《白莲寺》诗赞曰:“闻说新庵号白莲,五峰环绕布金田。虎溪社共何人继,佛陇灯从几代传。岚邑拂空长似画,松枝偃盖不知年。劳生已作归休计,愿解尘缨结净缘。”石象之题云:“结社当年号白莲,师公应欲继前贤。有时中夜初回定,清盘一声秋月圆。”嘉定十年(1217)御书匾额四字以赐。有宋一代,出自白莲寺神照本如一系的天台名僧甚多,大多常求西方,笃修净业。如神悟处谦、楂庵有严、净住思照、真教智仙、智涌了然及居士左伸等,或结白莲社专修净业,或立净土忏堂率众焚修,或专修念佛三昧,一时成“教宗天台,行在净土”之主刹。寺旧有十六观堂,后毁。明崇祯五年(1632),僧超觉重建。今圮,仅存石质遗物数件。

玄中寺位于山西交城县西北10余公里的石壁山中,又称石壁寺、玄忠寺。是中国净土宗的发祥地和主要道场。寺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永安年间(528-530)昙鸾大师在此寺创立净土宗,隋末道绰大师与唐代善导大师亦相继在此住持与弘扬净土法门。日本亲鸾亦接受昙鸾大师一脉相承之净土教义,建立净土真宗,并视玄中寺为祖庭,尊昙鸾、道绰、善导诸师为祖师。现寺中天王殿、钟楼和鼓楼为明代万历年间的遗物。大雄宝殿山墙上的十六尊者画像多为明代所作。千佛殿中存有大小不同的铜、铁、石佛像共千尊。最上为西方圣境(弥陀堂)。

弘化莲社位于香港跑马地成和道成和大厦九字楼A至C座,成立于1961年,为圣怀法师所创。六十年代初,莲社在护法信众的支持下,购入现址作为弘法道场。由于交通方便,弘化莲社成为跑马地一带聚众念佛的方便道场。莲社内窗明几净,殿中佛相庄严。更由于圣怀法师的勤修精进,启悟不少来此听经念佛的信众。现在莲社仍保持每星期3天的念佛及讲经活动。为发挥莲社处于闹市的特点,并充分利用这难得的弘法场地,莲社并一度借予由永惺法师负责指导、荃湾东林念佛堂组织的“生西助念团”,作为在香港念佛、诵经、共修净业的场所。

西方寺位于香港荃湾老围村大帽山南麓,西旁三迭潭,群山环抱之中,溪水长流、绿叶成荫。西方寺是永惺法师为实现其宏愿而建的净土道场,占地万余平方米。1962年购地,1970年动工兴建,1973年落成。“山门有联云:“南海泛慈舟,梵呗声声皈净土;西方传内典,源流脉脉接灵山。”大雄宝殿楼高二层,上层为大雄宝殿,供奉西方三圣,左右辅以文殊、普贤两大菩萨,最左供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两侧供十八罗汉石拓圣像,栩栩如生;又供明朝古观音菩萨的精美造像,为我国最大型的景泰蓝观音像,甚为稀有。楼下为弥勒殿。大雄宝殿之后的二楼建筑,楼上为地藏殿,楼下为海会塔。后期又于大雄宝殿的左右方,先后完成讲经堂、五观堂、佛学院、宿舍、荷花池等。1991年,复增建图书室,古今佛学典籍齐备。1998年又于寺后建万佛宝塔,每层供奉不同的佛像。塔内之其余空间,则将成为佛教文物馆,陈列该寺长期搜集珍藏之不同朝代的佛像、经卷、法器及历代高僧墨宝。顶层更供养佛陀舍利,以便信众瞻礼。万佛宝塔后,为菩提护理安老院。永惺法师除常领众于此举行各种法会外,又曾竭尽心力地招募僧伽学员,创办菩提佛学院于寺中,以培养僧才。法师还在铜锣湾办了香港菩提学会,弘扬净土念佛法门。

西方净苑位于普陀山观音眺。僧福升创,1920年毁于火。升不辞劳瘁募缘重建。建国初,僧开贤、悟智、池莲居之。1960年后庵宇废弃,后遭台风吹倒,余屋“***”中拆除。1991年普陀山佛协重建,至1993年建成,改原额西方庵为西方净苑。天王殿内供奉日本式汉白玉四天王立像,圆通宝殿供汉白玉观音菩萨坐像,两边塑施彩脱胎十八罗汉群像,神态逼真。东为客楼,西厢楼为“慧锷大师纪念堂”、“香光阁”。大殿西侧建念佛堂,堂中供阿弥陀佛接引像;堂外庭院幽雅,有七宝莲池,池间有青石及汉白玉琢《十六观经》大型浮雕4帧。重建后的西方净苑,是妙善大和尚主持创办的全山第一所专修净土道场。净苑以苏州灵岩山寺为样板,制定了《念佛堂规约》12条。规定进堂者“二六时中,惟佛是念,惟净土是求”,规定诸师“除公务或疾病者外,大众一律参加”,坚持每天坐香净修。全苑以《规约》为准绳,威仪整肃。

光明寺位于陕西长安(今西安),关于本寺的创建因缘有多种,其一为据《新修往生传》载,唐代净土教高僧善导曾住于该寺,因大师常念佛而放出光明,唐高宗感之,遂赐以“光明寺”之额。至武则天时改名“大云经寺”,并在寺境内建三阶院,成为当时京师三阶教五所道场之一,其余四所为化度、慈门、慧日、弘善。初唐以后,光明寺中曾形成净土与三阶两宗对峙之势。

延庆寺(1).在浙江宁波市解放南路。初建于周广顺二年(952),称保恩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延庆院,绍兴十四年(1142)改称延庆讲寺,为天台宗名刹。重兴教观之知礼大师曾住寺,师“教宗天台,行在净土”,故此寺对净土宗的发展亦起重要作用。知礼大师不仅着《观经疏妙宗钞》及《观经融心解》弘扬净土,还撰《法华忏》、《大悲忏》等多种忏仪修习、弘扬。其更值得一提者,为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于寺建念佛施戒会,尔后每年恒例修之,此会名万人会,影响至巨。天禧元年(1017)大师又与异闻等10人,以3年为期修《法华忏》,期满焚身供养《法华经》,以此誓生净土,但后经秘书监杨亿及遵式大师等力谏,遂改焚身之意。寺宇构筑宏伟,近年已由市佛协收回,待修复。延庆寺古有十六观堂,宋元丰(1078-1085)间,比丘介然专修净业,于延庆寺东北隅隙地,架房60余楹,中有宝阁环之,谓十六观堂。于堂中聚众修习“十六观法”,甬人称“延庆寺观堂”。清乾嘉间,观堂殿宇重修,并于原莲香巷门口建造山门、放生池和大雄宝殿,于是观堂脱离延庆寺而独立门庭,后谛闲大师改名为观宗寺。

(2).位于浙江临海市龙潭岙。旧名龙山,梁天监初建,唐会昌中废,梁开平中改龙潭院,钱忠懿王改戏龙,宋大中祥符中改今额。上世纪30年代,兴慈大师重建大殿、厢楼,近年又加修葺。今寺由智泉法师住持,月月打念佛七,为浙东有名的净土道场。

兴隆精舍位于台湾高雄县甲仙乡南横公路旁的天乙山中,四周林木葱翠,山景优美,置身于此600余亩广阔平原的山中高地,犹如世外桃源。在1984年的一个殊胜因缘中,久居闹市的心淳法师,想有个清净的道场,以供同修调济身心,故请明田法师选中此地,并请月基法师命名为天乙山,恭请白圣长老取名为兴隆精舍。虽是茅蓬,承蒙广钦老和尚多次赞赏为好地方,一再嘱付要善加利用,开辟为净宗道场。在清修佛堂中,供有西方三圣接引像,壁上供观音菩萨画像,额曰:万德庄严。联云:观登觉岸洹河自在;音来慈航般若常明。道场虽是简单建筑,却也一尘不染幽雅自得。

红螺寺位于北京怀柔城北7公里处的红螺山下,又名资福寺。该地拥有数千亩松柏,寺掩映于翠绿丛中,故有红螺呈秀之称。寺始建于东晋,原名大明寺,明代改称护国资福禅寺,为历代佛教圣地。山门内有元代云山禅师手植的翠竹万竿,有园池翠竹之称。过古槐夹道的石阶,就是天王殿;后为器宇轩昂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之后院为三圣殿。清代,由于际醒大师的驻锡,此寺遂成为我国净土宗重刹,就学者四方云集。十三祖印光大师也曾住寺,故本寺在佛教界有很高的声望。

报国寺(1)位于四川省乐至县龙门乡,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离欲上人于1930年驻锡此寺后,修复殿堂,扩建院宇,并从缅甸请佛、菩萨、祖师像15尊。其中接引佛高达4.13米。重10吨,为国内所罕。离欲上人为当代百岁高僧,禅门宗匠,是临济宗二十一代传人;而其对广大弟子则根据众生根器,普遍教人念佛、学修净土法门。1992年4月17日上人预知时至,安详坐化,世寿107岁。昌臻法师接任住持后,依循上人遗愿,专修专弘净土宗,经常宣讲净土经论,注重持名念佛。为满足更多居士参加“佛七”的愿望,于1995年兴建了面积900多平方米的念佛堂,底楼作图书馆、阅藏室,第2、3层宽敞明亮,每一层均可容200人。报国寺之特点是:1.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各打“佛七”一次,每次“佛七”由住持阐明“打佛七”的目的,开示念佛功夫成片、达到一心不乱的方法,及时检查总结,不断解除疑虑;2.坚持僧人定期学习制度,全寺僧俗严守戒律,不图名闻利养,常行慈悲济世之事。僧人们都懂得“享福就是消福,吃苦才好修行”,故对每月仅有20元的衣单费也不嫌少。寺院内严禁一切信众、游客喝酒、吃荤、赌*BO,就是“贵宾显客”也不例外,保持“自觉持戒、刻苦修行、风气纯正、道场清净”的优良道风。寺院还于1994年11月建成供老年居士长住,以便持斋念佛、准备往生的“念佛安养院”一所,环山面水,清幽宜人,居士们强帮弱,健助衰,互敬互爱地生活。

(2)位于江苏苏州市饮马桥穿心街3号。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原在文庙西,1921年迁至现址。寺北临怡园,东有双塔,南有沧浪亭,处于闹市僻静处。寺为两进四合院式,有山门、大殿、藏经楼、东西厢房、印光法师关房等主要建筑。大殿气势宏伟,藏经楼宽敞明亮。因1930年,净土宗一代宗师印光法师来寺掩关达7年之久,于此修辑《四大名山志》,办“弘化社”刊印流通经书,各地信众闻讯前来皈依者不下数万,自此寺名远扬为净土宗名刹。建国后,寺移作他用。上世纪末页,经苏州市佛教协会的多方努力,西园寺、灵岩山寺与寒山寺共筹资数百万元,历经4年多的动迁、施工,终使寺宇修葺一新。在现住持弘法法师的精心策划下,处于大殿西院的印光大师关房,已按原貌修复。关房东间为叩关者休息处,墙上挂有印公告叩关者语:“虚度七十,来日无几,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谢绝一切,专修净土,倘鉴愚诚,是真莲友。”中间为印公佛堂、书房,展出印公修学时之法相及部分著作、照片。西间为印公之起居室,天井南墙上嵌有石刻印光大师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弘扬和继承印光法师当年开创的佛教弘化事业,修葺一新的报国寺内,恢复了上世纪30年代由印光法师创建的弘化社,以发行,流通净土宗经论为主的多种经典书刊,苏州佛教博物馆亦设于寺内。

佛教律仪净苑位于香港九龙弥敦道242号立信大厦E座4字楼。创立于1992年3月,衍慈法师将道场设于交通要道,是希望佛法能深入群众,净化社会,洗涤人心。衍慈法师创办律仪净苑,更是为了提高尼众素质,强调以戒为其基础、教理为辅导、净土为归宿。为达此目的,律仪净苑成立以来,长期不懈地举办各种课程和活动。净苑还以律仪学会的名义举办仪规班、静坐班以及讲经法会等,至今毕业的学生已逾千人。净苑成立至今,每月的拜忏法会及每年朝圣或礼谒各方大德等活动从未间断。在众多信众皈依及共修的基础上,1996年正式成立律仪同学会,弘法成绩斐然。

律仪净苑创苑人兼住持衍慈法师,原籍浙江温州,出生后即不能吃荤,后肄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及福州崇福寺佛学院,受具足戒于曹溪南华寺。法师幼即爱打坐,并自修佛法。1986年到港后,曾先后在港各大寺院参学,并被邀往海内外传戒及教授戒子仪规,随学并受益归化者无数。法师以弘一大师为楷模,强调以戒律为基础,严明规约以正道风,勤修持必明教理,万行导归净土。故被誉为“在市清修、懿律庄严”,为修净业者之榜样。

灵山寺位于台湾台中市之中心,为四众净修之佛教道场。初创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原建于雾峰北郊青桐岩,初名观音庙,1914年由住持德新整修兴建后,改称今名。当地受佛化者日众。1935年春,德钦、德真两师赴鼓山涌泉寺受戒,聆听虚云老和尚法诲,修持净土法门多所契悟。翌年秋回寺,兴建念佛会,创设净土道场。1942年请斌宗大师讲《佛说阿弥陀经》。1946年地震,青桐岩灵山寺被毁,由第二任住持德真出资,德钦监院筹划,重建灵山寺于台中市内现址,翌年落成,一面办学教学里民,一面注重寺务。1949年,再设念佛会于寺内,敦请李炳南老居士弘法,恭请道源老和尚、续祥大师、忏云大师、李炳南居士等开示法要。1956年,再请道源法师来寺讲《地藏经》。同年成立财团法人,1957年净宗讲堂落成,亦庆重建十周年纪念,再传二众戒会,恭请智光老和尚、南亭老和尚、忏云大法师为三师。1958年,创设灵山学苑,培育僧才,由忏云大法师任苑长,李炳南、周邦道、许茂成诸大德任教导。同年,创设雾峰灵山分寺,造灵山塔。1964年,普愿法师接任住持,改建寮房、会客室、斋堂、大寮。1971年设学经班、缝纫补习班。1981年,再次重建宫殿式大雄宝殿与寮房。1983年,普愿法师示寂后由普闻法师接任住持,举行华严三圣、西方三圣等圣像安座开光大典。可谓建寺40余年,代有建树。除两度二众戒会外,经常办理社会救济,热情支持公益事业,获社会大众所推崇。再由于寺容巍峨壮观,为台中市内着名的佛教名刹。

灵岩山寺(1).位于江苏苏州,相传东晋末年,司空陆玩捐宅第改建而成。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将寺扩充为秀峰寺。据传为智积菩萨之应化道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天台宗道遵大师驻锡此山,弘传天台教观,修净土行,并行法华三昧忏法。宋时大德如林,定慧、道光、圆照、慈受、佛海、慧开诸师先后驻山。宋初,一度为律宗道场,元丰年间(1078-1085)改为禅院。元、明两代高僧辈出。清代悟开大师,“所至白衣向化尤夥,一以净土指归。”着有《念佛百问》,开示后学。自题偈曰:“我以大悲心,阐扬念佛法。仰祈三宝尊,慈悲加护我。假此荧火光,化作智慧灯。照耀于世间,引之深入佛。念佛愿往生,还来度含识。西方不退转,直至成菩提。”道光十年(1830)夏,自知将于秋尽西归,常住事宜以次了毕,于九月二十日凌晨趺坐向西,合掌诵楞严咒接佛号观音号,奄然而化。其时恰在立冬前二日。咸丰十年(1860),寺遭太平天国兵火,除多宝佛塔之外,多半焚毁。宣统二年(1910),真达和尚住持本寺,与妙真和尚大举复兴堂舍,殿宇渐全,跃为江南名刹。抗战期间,印光大师常住本寺,远近缁素一时蔚集。大师制定灵岩山寺共住规约、念佛堂规约、客堂规约、库房规约、班首规约、维那规约、僧值规约等,并订定佛堂大众一日行止细则、精进佛七仪规等各项修行念佛之严格规定,使本寺成为专修称名念佛之净业丛林。1940年,印光大师示寂前,选定本寺监院大师妙真和尚为方丈。真大和尚任住持后,一直维持大师手订各项规约领导全寺念佛修行。上世纪80年代重新开放后,明学大和尚修复寺院,庄严殿宇,倡办佛学院,坚持印光大师所创立的一整套办寺制度,使净土宗十三祖道场名扬四海。印公塔院位于苏州吴县灵岩山石鼓东南,落红亭上。地处一径穿云,前挹湖光,左迎晓日之佳境。大师生西后,诸山长老及护法居士等倡议:“建造宝塔及塔院,并置一切法器,令国内外佛教弟子永得参谒瞻仰。”在灵岩山寺妙真和尚主持下,大师舍利塔于1947年9月落成,塔石质,高一丈六尺五寸。复建大殿三间,以免风雨侵蚀,亦便学人参礼,并有寮舍数间,用作大师著作、遗物的陈列,亦为守塔僧憩止之所。范古农居士作《印光大师塔铭》,并叙净土法门之兴起及大师行宜,其铭曰:“念佛法门,法门中王。弥陀大愿,功德难量。庄严净土,摄众无方。世尊悯念,生死夜长。指示极乐,去勿彷徨。历祖秉教,净业宣扬。大师崛起,浊世悲伤,众生谁救,法运昭彰。文字般若,作述篇章。灵岩古刹,严饰道场。红螺法统,南北辉煌,瞻仰高显,无量寿光。”今塔院保存,维修完好。原在江苏无锡、四川华阳、陕西终南山、上海真如等地皆分建大师舍利塔。

(2).位于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1975年香港青山佛慈净寺住持妙莲老和尚,为办理排印《大智度论》赴台,发现此岛各大专院校均设有佛学社团,学佛之风颇盛,遂发心在台创建净业道场,于1984年购妥建筑用地150亩,兴建寺院。并定寺院之弘法方式皆遵苏州灵岩山印光祖师道风,行以修持念佛为主,解则奉净土妙法,惟此一门精进深入,但求当生福慧圆成。承十方大德之护持,一座既具古建筑特色而又具时代特点的、宏伟庄严的寺院,矗立于南投埔里,大雄宝殿、念佛堂、观音殿、华严殿、地藏殿、讲堂、斋堂、寮房等建筑有机地结合,该寺长年举行佛七,除二、六、九月打观音七外,其余皆为弥陀七,另为中小学教师暨大专生,举办寒暑假佛七,参加者至为踊跃。妙莲长老更发度二百万人出家之愿,以延续僧宝,每年举行剃度法会并定每年春传授戒法。每逢开山庆节,则举行万人朝山大会,万众一心至诚朝拜,蔚为壮观,种菩提种,培信众之福慧。该寺于各地有分院多所。

灵峰寺位于浙江省安吉县西南8公里北天目灵峰山麓。寺为后梁开平元午(907)义 禅师结茅始建,后名师辈出,声播江南。吴越忠懿王钱镠二次幸寺,御题“灵峰长兴”匾。至明清之际,天台宗巨匠蕅益大师仆持灵峰寺。师甘淡泊,忘荣利,先后着述20余年,成《阅藏知津》、《法海观澜》、《灵峰宗论》并释经、律、论达200余卷。大师究心台部,大阐二藏,力弘净土,度有缘之众生,共禀弥陀之宏愿,是故大师被尊为净土宗第九代祖师,灵峰寺亦成为净土宗祖庭。寺久经苍桑,几经兵火之灾,仅剩断壁残垣,破屋数楹。为重振灵峰净土祖庭,今寺宇已重新,庄严雄伟的大雄宝殿,也于大师400周年诞辰前落成。

法藏寺位于上海市卢湾区吉安路,为兴慈大师所创,始建于1924年,至1929年完成所有建筑。该寺之大雄宝殿外形似塔,殿中供奉释迦佛坐像,阿难、迦叶两尊者侍立左右。左右殿壁,塑造假山及十八罗汉、善财五十三参和海岛;弥勒阁中奉布袋和尚像,韦驮、伽蓝分立两旁,二十四诸天立于假山之峰巅间;法堂是该寺讲经弘法场所,可容听众600余人:藏经楼构筑巨丽,像设庄严。兴慈大师自称创建该寺之宗旨是:“宗标净土,以万修万人去之称念佛号法门自行化人。”范古农居士撰《法藏讲寺净土道场真实功德说》载:“师以净土法宣示于释迦教典,根据于弥陀佛国,因缘于法藏愿海。欲同弥陀之庄严妙果,应学法藏之培植胜因。于是建立伽蓝,名曰法藏。”兴慈大师亲订寺规四条:1.制度——永为十方选贤住持制度。即兴慈本人过去的法剃两派,亦不许继承住持;2.住持——德学兼优,行解并茂,修持净土,接引有缘,弘扬经论,教导新学,始能负领众行道之责;3.同住——寺内分净业堂与学社两部。入净业堂者,二六时中专门念佛,无如是愿者,即不共住。入学社者,以研究天台宗为主,旁究其他宗乘,驰心外务,懈怠自弃者,即不共住;4.佛事——除施主念佛、施施蒙山外,概不应酬其他佛事。施主来寺诸凡祈福度亡,亦惟以两序僧众日常修持念佛法门,晚放蒙山施食,而为回向,期生者增长福寿,亡者超生莲池。当时上海《觉有情》月刊曾发表范寄东文章,略谓:“沪上有法藏讲寺之肇兴,专弘净土,足与杭之弥陀、苏之灵岩,鼎足而立。”又说“自改为念佛丛林,一年以来,积习廓清,入寺但闻佛号音声,令醉心热闹之夫,获得清凉之益,虽在市廛,无异山林,沪上灵岩之称,非过誉也。”法藏寺在兴慈法师主持下,曾办过许多佛教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如1.附设寺内的法藏学院,是瞻风学社之后身,专弘天台教义。1943年改名法藏学院;2.法云印经会,1937年创办,设于寺内,专印内典及有关佛学书籍;3.法藏寺化身窟,1930年于中山路鲁班路(今淡水路)底租得土地2亩余,建造化身窟一所及房屋十余间,平时权作寺僧养老之处,住僧十余人。此外还办有慈光补习学校、慈光施诊所等,抗日战争期间还做了一系列救济难民之事,如办施粥厂等。

宝山净寺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原名梵王宫。始建于明正德年间,至今有近500年之历史,几百年来屡经沦桑,于“***”时成一片废墟。1989年初,上海静安寺委派从达法师率众重兴。法师年逾古稀,是静安寺监院,幼年出家,精通佛教教义、教观,60年来严守戒律,专修净土,决心将此寺建成专修净土的念佛道场,并于寺内设颐养堂,专供老年佛教徒念佛颐养天年,法师广募十方净资,经数年努力,终在废墟上建起了全新殿堂百余间,塑造佛菩萨像百多尊。如今该寺已成殿宇庄严辉煌,花木葱笼,庭院幽雅的净修道场。住僧人和职工40余人。1989年末,赵朴初居士专程至寺礼佛,题词“老有所终,大同理想,报众生恩,扶老为上。”

只树给孤独园梵文Jetavanaanathapindsyarama,为印度着名的佛教圣地。本宗主依之《佛说阿弥陀经》即说于该处。给孤独长者为波斯匿王的大臣,此长者常以资生财物等,给济与贫民,使其离诸苦恼,得到饱暖,故有此称。长者本名须达多,译为善施,因平生乐善好施故。园是花园,乃是长者布金买得,故曰:“给孤独园。”只陀太子因受长者所感,将园中所有花木果树,施以供佛,共成功德,故得二名并标。先称只树,后提给孤独园,此因古时王家为尊,乃推崇太子之地位也。园在舍卫国南门外,距城五里,内中浮图十二,讲堂七十二,房屋三千六百,楼阁五百,称只园精舍,是世尊成道后六年建立的。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与王舍城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

弥陀寺位于浙江临海城东南孔化岙绝顶,是唐代金台接引之高僧怀玉诵佛之地。四周风光秀绝。原名弥陀庵,为四合院建筑。近年在净华法师主持下,于修复古庵的基础上,新建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僧寮、放生池、宝塔及3座凉亭,遂改名弥陀寺,现该寺已成为戒律精严、道风纯正的伽蓝。《唐金台接引怀玉禅师千佛灵应塔碑铭》:“临海古城东南,沿江镇孔化岙村,有山名公南。山间径曲林幽,诸峰围合,苍翠之元宝峰下有精蓝,旧名弥陀庵,为唐代金台接引高僧怀玉禅师诵佛之地。宋治平三年,赐净明寺额。侍郎陈公辅,曾憇寺阅藏,自谓:‘三载功夫一藏经,非禅非道亦非僧。但凭方寸行诸善,也是如来最上乘。’寺历千三百余年,代有圮兴。上世纪八十年代,净华法师从普陀飞锡至此,看此山顶有瑞云盘旋,谷中存祖师道场,山下灵江迤逦,马头峥嵘,东岗有泉,洁冽甘芳,汲灌不竭,此道场非有道者不能居,而居之者必于道力有助,遂有定居之志。师既驻锡,即独坐禅床,熏以戒德,慈悲悯人,法音大扇,远近道俗顺风争趋。乃有弥勒殿之建,大雄殿之造,放生池之凿,僧寮、饭僧堂之成,飞锡、吉祥诸亭,错落其间。华师更念此刹为玉祖之道场,为报祖恩,遂有此千佛灵应宝塔之建。玉祖毕生精进,日持弥陀圣号五万声,积诵弥陀经三十万卷。由弥陀名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故以念一佛即念十方佛,念十方佛即念一佛之意,并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之旨,思念玉祖更当怀念千佛,因建千佛灵应塔,以报佛与祖之恩。铭曰:先祖玉公,名节峭然。执持律法,一食长坐。课佛五万,经卅万卷。临行趺坐,异光满室。佛及圣众,金台来迎。香气盈空,含笑而寂。千佛护持,选佛道场。住持净华,重新绀宇。宝塔矗立,胜迹更新。不二梵刹,僧俗来皈。泐石贞珉,冀道场永。弥陀寺住持释净华立石、菩萨戒优婆塞林克智撰文。佛历二五四七年荷月。”

弥陀净寺位于浙江象山爵溪,始建于南朝宋文帝(424-452)时,为逾千年的古刹。清道光七年(1827)重建,同治十年(1871)重修。1953年寺内办有小学一所,“***”期间被工厂占用。1978年后复归佛教界管理,由德空法师主持寺务。1987年,请天台山莲智法师来寺,任住持之职。经法师十余年修葺、重建,现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厢房等共96间,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该寺历来以净土念佛法门为主,莲智法师来寺后,领众念佛,力弘净土并办有浙东佛学院以培养人才,为浙东净宗名刹之一。

弥陀精舍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安区建国南路。1979年,煮云大师为主持各地佛教寺院之佛七应接不暇,为方便北部莲友,乃于是年购置现舍址9楼,创设“弥陀精舍”。每月举办八关斋戒一次,法缘殊胜。二年之中信众日增,原舍址又嫌狭隘,故于1982年增购同一大楼之第4层一栋,以便容纳更多莲友。自精舍创立后,虽未设立住持,寺务尽由其弟子慧见法师处理。

香积寺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神禾原西端。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净土宗祖师善导大师入寂,弟子怀恽建灵塔于神禾原。塔成后,高宗又赐舍利千余颗,并百宝幡华等。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又于塔旁建寺,额曰香积寺。后武则天亦曾莅寺烧香。王维有《入香积寺》名句,即写此寺。入宋曾改寺名,至明代经修葺后,又恢复旧称。寺历经苍桑后,建国前仅留两座古塔,以及清代大殿与3间僧舍。两边善导塔为仿木密檐式砖塔,塔顶因年久损毁,只存11级,高约33米。塔门嵌有“涅槃盛事”四个砖刻楷书。善导塔东边的青砖小塔,据说为大师门徒净业法师塔。1979年起,香积寺经过大整修与重建,迁建大殿至善导大师塔之东,寺容庄严辉煌。日本净土宗奉此寺为祖庭。

香火社唐代出现的一种在家佛教徒团体。主要组织信徒集体修持,如诵经、念佛等,多属净土宗。唐代宗会昌年间(841-846)所结之法社。白居易(772-846)于诗文外,尤精佛学,虔信净土,晚年自称香山居士,与洛阳佛光如满法师等共结香火社,专志念佛。此香火社之存在,适值唐代武宗灭佛的前后,意义深远。

香海正觉莲社位于香港跑马地黄泥涌道31号四楼。是香港佛教长老觉光法师创办的道场。事缘宝静法师早年在港创办了念佛道场,第二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觉光法师从桂林返港即征得陈静涛、王学仁等居士的协助,在跑马地黄泥涌道租下一座楼房聚众念佛。因其时香港劫后余生,人心惶惶,莲社为严持戒律,弘修净土,安定人心,旨作四众精神依托,即在1946年十月正式成立香海正觉莲社。莲社初成立时,只有10位莲友参加修持,逢周六晚上念佛。后参加者日众,遂增办讲经、济贫、放生、拜忏等活动。曾在莲社讲经的有显慈、法舫、道安、霭亭、定西、演培、筏可、倓虚、海仁及显明诸法师。1950年6月,莲社组成以108周为一届的念佛会。此念佛会在团结及凝聚佛教四众信徒成绩显着,尤其契合莲社为摄领茫然众心,皈依三宝的创办宗旨。此外莲社还创办《香港佛教》杂志,刊行至今,为最长寿的佛教刊物之一。莲社的工作分为“社会工作”与“社内共修”两部分。社会工作主要包括赠医施药、安老护幼、兴学建寺等。莲社于1966年成立佛教宝静安老院,收容60岁以上女众老人。1978年,又在安老院侧办佛教宝静护理安老院。莲社还办有中学、小学、幼稚园及特殊学校多所,对培养下一代贡献良多。成立50余年的香海正觉莲社,现有四众莲友近2500人,逢初一、十五均有礼忏活动,每年有近10次的法会,以便莲友在社内同参与共修。

香海莲社位于香港天后庙道39号A华园18楼。最初由曾璧山、李公达、周佛慧等人发起,为弘扬净土,提倡念佛法门而组织,成立于1933年,为香港首家居士道场。建社初期社址设跑马地黄泥涌道,有在家居士社友百余人,礼请宁波观宗寺方丈宝静法师赴港领导,拟订章程,弘化事业及教育、慈善工作亦次第开展。该社为不牟利社团,以兴学育才、弘扬佛法、赠医施药、济贫救灾为宗旨。1949年首开香海莲社义学,免费收容失学儿童。1960年间,先后开办佛教念慈学校、佛教慈恩学校及佛教宝静学校,现尚开办曾璧山中学、慈恩学校、佛教黄筱炜纪念学校、香海莲社蝴蝶村幼稚园和兆禧苑幼稚园等,造就人才不可胜数。曾居士除办学弘法外,亦热心慈善事业,她带领着莲社社友及各方善信,多次努力参与冬季赠衣、济贫助学、救灾施药等社会福利服务。1964年,曾氏因对教育及慈善工作贡献殊多,荣获英国女皇颁赠M.B.E勋衔,为香港女教育家中最早获得此荣誉者。1967年,大埔半春园业主将园地赠予香海莲社接管,作为莲社社友福慧同修之所。自此,曾居士亦迁居该园潜修念佛,祈证菩提,至1986年往生,世寿96岁。香海莲社现有社友数百,天后庙道现址是曾璧山居士旧居,内设佛堂,供西方三圣像,又设佛典阅览处,备有各种版本大藏经多部,供社友参悟。大埔半春园为香海莲社主要活动的道场,每逢初一、十五、佛诞均举行法会。

香港菩提学会会址设于香港铜锣湾高士威道湾景楼C座四楼。早在1960年间,许多居士常到荃湾芙蓉山东林念佛堂念佛,居士们深深体会到念佛法门的殊胜,即与志同道合的法师居士一起组织了生西助念团。助念团由当时任东林念佛堂监院的永惺法师负责指导。同时为使信众有机会精进念佛,又成立周六念佛会。为方便在市区居住的在家二众,念佛会最初借用弘化莲社场地,每周六由永惺法师领众念佛,历三年而风雨无间。因参加的居士越来越多,地方不敷应用,改借华严莲社继续念佛。迨后到会僧俗二众更见踊跃,需要自己有个交通方便、出入简易而宽敞的新会所,此议甚得信众及会友的支持,遂购湾景楼C座八楼的两个单元为会址,并以香港菩提学会有限公司名义申请注册为不牟利机构。学会在1965年2月正式成立,会众推举茂蕊老法师为第一届会长;永惺法师与智开法师为副会长,与其余27位法师、居士分担各部工作,组成第一届董事会。新会所于1967年3月13日,由乐果法师主持佛像崇升开光大典后正式启用。自此法务即顺利开展,1970年由永惺法师接任会长,总理会务至今。经30多年的艰苦营运,学会至今已发展成占该大楼六层十多个单元的综合多元化的佛教道场。学会在弘法活动方面有:印行《菩提》月刊及各类经典流通,举办息灾法会,加强生西助念组,举办常年周六念佛会。并于每周各晚定期举行诵经班、静坐班、佛学研究班、礼忏及晚课等活动,参加者踊跃、热心。学会除以上所举的共修活动外,亦努力推行社会慈善事务。每年农历岁晚皆举行“冬赈济贫”,“派米送衣”等。如遇各地发生严重灾难,学会亦率先响应拨款捐施,并发动会员信众积极参与救济。此外,学会还办了一所护理安老院,于1999年3月落成,投入服务,使老而无依的长者,有一安养之所。永惺法师还很重视教育工作,除在西方寺设立菩提佛学院,培育僧伽人才外,还在香港办了5所幼稚园,并计划增办小学及中学。在内地,为响应“希望工程”的号召,于多处偏远乡区捐资兴建小学,让当地儿童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更新于:2021-05-10 19:29

声明: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相关图文

    内容加载中...
评论问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