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五、浴佛节上的讲话: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suwang2021-12-03 18:44

简介五、浴佛节上的讲话: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徐恒志老人讲于上海佛教居士林(1999年5月22日)各位同修,各位居士:今天四月初八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生日,也就是所谓浴佛节。我们礼拜仪式已做过。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本来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叫悉达多。父王本想他作为接班人,..

五、浴佛节上的讲话: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徐恒志老人讲于上海佛教居士林

(1999年5月22日)

各位同修,各位居士:

今天四月初八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生日,也就是所谓浴佛节。我们礼拜仪式已做过。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本来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叫悉达多。父王本想他作为接班人,但释迦牟尼佛心目中不想做皇帝,特别是在游四门后,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种种苦恼,看到病人、老人、死人和出家和尚,对他触动很大,一直想出家修行,父王当然不同意他出家,因此,双方纠缠很久时间,后来终于离开了他可爱的妻子和家庭,牵了一匹马,走向修行的地方。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苦恼,碰到了许多外道。这些外道虽是修行的,但解决不了生死。佛法的目的是要了生脱死。释迦牟尼佛了解到无量众生受到种种苦恼,正如《法华经》所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学佛人都晓得人生有许多不如意之事,非但身体上生老病死,在心理上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等种种痛苦,每一位学佛居士都有切身体会。释迦牟尼佛经过了许多艰难弯路,六年之后,在菩提树下静坐观照,夜睹明星,豁然开悟。照见自性不生不灭的实相境界。证到实相境界之后,了解世间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假的。为啥是假的呢?因为都是因缘所生。《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是虚妄?因为是因缘所生,所以是虚妄靠不住的,生生灭灭,不断变化。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开悟以后,了解到世间一切众生所受苦恼都是冤枉,都是不了解事物的真理,不了解自性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实相境界,这实相境界是人人都有的,每一位修行的居士对这一点首先要相信:就是任何人都有佛性。《华严经》讲“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不相信自己是佛,修行就不能成佛。虽然我们现在不是佛,还要经过许多修持功夫,但是从理体上讲,我们本来是佛,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位修行居士来讲非常重要。

各位同修,各位居士: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根据大悲心,讲了许许多多妙法,根据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讲的五时八教,他先讲华严时,讲大乘教理,很深,一真法界就是以万行因华,去庄严此佛果,所以叫华严。小乘人听了之后,莫名其妙,因为华严经所讲,来听的都是法身大士,所谓法身大士是破无明,见法身。我们普通凡夫在教理上讲有三惑:见思惑;见惑,初果断见惑。我见、邪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惑断了之后,叫须陀洹。译为入流,入圣人之流,见惑断了之后,其思想境界就不同于我们凡夫。凡夫是人我是非,以我为中心,处处我执。在见里,我见也就是身见非常厉害,有我见之后,有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乃至于有许多是是非非。还有边见,或断或常,有些以为人列之后,就完结了,一切断灭,叫断见;还有一种叫常见,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各位,佛教不讲灵魂,灵魂还是生灭的东西,正像佛教所讲的业识。业识也是生生灭灭的东西,不是真正不变的。因此,或说断,或说常,这叫边见,着于二边。还有邪见,邪见是不信因果。因果难道可以人不信吗?但我们在明白佛理之前,在未接触到圣贤的言教之前,许多人就不信因果,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做了坏事,迟早要受到恶报,做了好事,迟早要得到善报。譬如在困难时,人家帮你忙,虽没马上报答他,过了一定时期,当他困难时,你一定想法去报答他,否则心里会不安。同样,你待人一分好,甚至于在小地方协助他,他总要想法子来报答你。当然,佛教所讲的因果,更加远、更加深。不但讲前世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还讲因果通于三世。有些人讲我心里并不坏,也并不想害人,但碰到事情、碰到命运总是不好的。实质上因果是很复杂的,可能宿世、前几世情况就不可能了解。因此,我们还是要相信佛讲的话,有因必有果。须陀洹破了见惑之后,三界见惑与疑全断了,进一步要修思惑。思惑是经常现前的,就是使我们苦恼的贪、瞋、痴、慢。办为思惟道中才能断这个惑、所以叫思惑。见思惑还是粗惑,到大乘境界非但见思惑要破掉,还要破尘沙惑,无明惑。破尘沙惑后,思想境界进一步提高了,对于一切众生如尘如沙的烦恼并不怖畏,“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救度众生,破掉尘沙惑。破尘沙惑之后,等于破了细惑,还有个微细的惑,就是无明惑。这三种迷惑到初地菩萨破了无明惑,就成为法身大士,所以初地菩萨是大乘见道位,小乘见道位是须陀洹。大乘见道位就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破无明,见法身以后,部分见到了自性不生不灭境界,广大圆明的佛性与一切诸佛平等无二。所以《金刚经》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即真如之法、实相之法,无有高下,人人都有份。这样就能提高我们信心,我们学佛是一个非常积极、奋发向前的境界。许多人说佛教迷信,是求福报、求发财、求儿子升大学,实质上完全不是这回事。当然佛教也讲求福报,也讲消灾免难,也讲解除病痛,但是主要目的不在此。主要目的,学佛的居士、学佛的同修,必须要了解,否则会被人讲你是迷信。应该如何来认识佛教呢?我们所谓修行,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的,就是要认识自己本有的实相境界,要认识自己不生不灭的东西。从世间法来讲,我们所有的一切,眼前的一切事事物物,不管物质上的东西也好,精神上的思想境界也好,无不是生生灭灭的。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你开悟、明白自己本有的实相境界。因此,这是学佛的关键问题。如果不是从这根本上下手,从根本上着眼,慢慢就会不相信佛教。因为求福报、求消灾免难,虽可求到,有求必应,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但毕竟不是究竟解决问题。临命终时,如果平常没有深入的定慧功夫,难免要流转六道,有生死之苦恼。因此,我们修佛法过程中,非但要除掉粗的见思惑,也要除掉尘沙惑、无明惑。一般来讲,叫粗惑、细惑、微细惑。可见,我们要除掉烦恼、妄想是不简单的。无始以来不曾离开过烦恼习气,烦恼者,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所谓根本烦恼。这些习气人人都有,譬如见色闻声,心难免要***。投胎到世间上来以后,就是被六尘境界所流转,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来时,都要随它流转,自己不能作主,所以流转生死。要处处自在作主,这是修行的重要关键。我们可以考量自己,究竟我这修行能不能了生死;究竟这修行有没有效果。在平时境界来时,喜怒哀乐来时,能不能自己作得了主。如果作不了主,毫不客气还是要生死流转,无有止境。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可以说一直要受苦流转下去。当然,我们学佛的所有善根还是带了去,不会消灭。即使现在功夫不到,不能做到随缘自在,但念佛功夫、打坐功夫决不消失。佛世时,有一老人到释迦牟尼佛处号啕大哭,佛问他为什么哭,他说要想出家修行。当时舍利弗等几位弟子不让他出家。为什么不让他出家呢?认为这老人没有善根。因释迦牟尼佛关照过,没有善根的人,不可能出家。所以他大哭。佛陀明了这情况后,凭智慧观察,说他可以出家。这样按佛陀的意思,就让他出家了。弟子就问佛陀,你过去讲过,没善根不让出家,为什么现在又让他出家。佛讲过去八万劫前,这老先生在山林中碰到一只老虎,老虎见到他就赶过来想吃他,他发现后马上爬到树上,老虎无法吃他,过一会儿就走掉了,老人下树庆幸自己拾到一命,无意中口念一声“阿弥陀佛”。经八万劫后,这种子还在,而且成熟了,到佛世时,这句阿弥陀佛种子出现,就出家,而且具足善根。就是当时从树上下来时念一声阿弥陀佛的善根,八万劫不消失。《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是念一声阿弥陀佛,就能成就佛道。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讲了无量法门,断见思惑的法门,破无明的法门,种种法门都有。断见思惑什么境界,有些大德可能还不太熟悉。所谓破见思惑,就是日常之间,财、色、名、食、睡五欲境界中能作得主,能转化得了,就叫破见思惑。见思烦恼都破掉了,这是阿罗汉境界。阿罗汉翻为无生,见到无生本性,所以到阿罗汉地步,就能了生脱死。他不是由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是凭自己力量就能了生脱死。但有些根性高的还可由小乘转大乘,非但自己了生脱死,还要救度众生了生脱死。《法华经》中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一乘就是佛乘,就是成佛。所谓二乘、三乘、阿罗汉、缘觉、辟支佛,这些都是善巧方便。正如《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讲的一样,在半路中化一城子给大家休息休息,因为众人是一听到佛道长远,三大阿僧祇劫,有些退堕,太辛苦了,所以佛讲可以成道、成阿罗汉、成辟支佛,实质上是善巧方便,好比长途旅行,半路中到一城子中休息一下。弟子们很高兴,总算到了目的地。但在城子休息好后,又要前进,回小向大广度众生,所以归根到底没有二乘三乘。十方佛土,就是讲一乘。从这里我们可以相信,更得引起我们信心,在座的每位居士既然已经接触佛教,一定能成佛,与佛菩萨一样“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佛的开示,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小乘见思惑断了之后,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分分段段的,像父母生我们身体,一段一段有形色的,这个生死叫分段生死。断了贪瞋痴慢疑各种烦恼,各种污染,依靠自己力量把分段生死了脱。有些弟子知道这不是究竟的,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一方面自度,上求佛道,成就无上菩提;一方面下度众生,见众生苦恼而去救度。因为众生心性与我一样,我有苦恼众生也有苦恼,无二无别。另一方面从佛教角度来看,许多众生互为眷属、朋友,甚至于有许多众生是我过去的父母。清定老法师开示时经常讲“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生生世世不离开生缘,不离开这亲属关系。因此,不要忘记众生。在眼前来讲,每一位同修的家庭,可以自己观察,没有苦恼、没有烦恼逼迫的很少,即使有钱有势、有名有利地位的,也不久就转化,一切无常,都是假的。虽然是假,也得假戏真做,还是要认真对待,照样应付。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开世间觉”,否则,难免人家讲佛教是消极的。

佛法是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并不是叫你消极逃世。《金刚经》有句话可证明“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为一切法皆是佛法,“着衣持钵,入城乞食”都是佛法。过去有些大德说法时,上座醒木一拍,就下座了,说法说好了,拍醒木就是佛法。今天浴佛节向释迦牟尼佛顶礼、浴佛、拜愿,这是事相,但事相就是理性。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注意这点,理性上本来空无一物,一切烦恼就是菩提,一切生死就是涅槃,了无一法可得。但不能抛弃事相,理性要顾到,事相也要顾到,理事不二。今天四月初八大家来顶礼释迦牟尼佛,就是事相,这事相就是理性。所以在佛菩萨圣诞、出家、成道日子,凡是有佛事可做的,我们佛弟子都来顶礼、供养、很好。佛教中有两句话“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在佛法佛事门中任何活动,布施、供养、礼拜、赞叹、回向,这一切一切都是佛事,这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每一法都有利于本心的修证,有利于证到自性的清净三昧。还有一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实际从理性上讲,对六尘境界一点不随流转。从理性上化空,从事相上照做,但不粘不着。《金刚经》中处处讲破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切相、我相、法相、空相等全破掉。但又讲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讲修一切善法,都是理事不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修行人对于理事不二这一点应很好领会。我们聚在一起庆祝释迦牟尼佛生日,因缘十分难得。而且人生无常,佛问弟子人命有多久,有的弟子讲几天吧,讲不定过几天就死了,化掉了;有的讲人的生命很快,一餐饭的时间就死了,现在心肌梗塞、脑血栓特别多,一下子就死。但释迦牟尼佛认为还没讲到点子上。“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生命结束,与世界告别、与亲人告别,这完全是事实,在现实世界中也可看到、听到。在医院里生癌的,特别是心血管病的,子女送进去后,第二天就死了,人命真的在呼吸之间。根据释迦牟尼佛讲的不生不灭的实相境界,我们还是要深刻的体会,才能获得学佛的利益。

第二部分简单讲修行的方法。众生根性万有不齐,众生习惯、环境、文化、背景都不同。所以释迦牟尼佛五时说法,说无量法门。但这些无量法门中,都是靠自力,说难也不难,只要把妄想转化,把我执转化。我们修行惟一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转化我们的妄想、习气。我执者,就是以我为中心,这“我”就是法相中的第七识,第六识专门是分别的,是是非非;第七识好比货物进来,要经过他检查好、坏、是、非,第七识是以我为中心来看待一切事物,是我执。第八识好比检验员检验过后送到仓库。因此,六识是分别依、七识是染净依、八识是根本依,互相依赖,主要转化第六、第七识。从法相来讲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和第八识都是现量的。所谓现量者,他本身不起分别,起分别最容易造业的是第六识、七识,而第六识、七识中最猛烈的是第六意识,第六识是我们普通讲的妄心、妄想。因此,修行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妄想、我执转化了,就成就菩提。当烦恼妄想转化后,清净的境界就是菩提心。不必怀疑,佛菩萨一直都有这样的开示,《楞严经》所谓“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所以我们修行时,修任何法门都是把妄念化空,把我执破掉,就能成就菩提,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在第八识里都含藏起来,八万劫前念一句阿弥陀佛还没忘记。在修行时种种习气都会翻出来,如没办法对付它,就要受生死流转之苦。众生毕竟是众生,苦恼很深,释迦牟尼佛深慈大悲,因此,说了种种法门之后,又说了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今天将念阿弥陀佛的道理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修持有限,非常浅薄,也不一定讲得清楚,供大家参考,互相交流。

释迦牟尼佛见一切众生业障深重,见思烦恼不断涌现,因此,在许多经典中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特别是大本《大乘无量寿经》、小本《阿弥陀经》中讲得很是明确,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如何成佛?法藏比丘如何发愿?特别大本中劝谕策进,讲得入木三分。小本中很重要一段:“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连续念佛到七天(七天不是一个定法,不能把佛法看成一成不变),要求达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四字很重要,就是一心不乱嘛!因此,临终一关每一个修行居士都要碰到,究竟能不能了脱生死,是不是自心颠颠倒倒,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时亲爱别离,大哭小嚎,悲伤哀悼,难免心有所动,或财产、子女、房子放不下,或债权债务放不下,临终时,这样要了生脱死就较困难,因为其心颠倒不安。心不颠倒就是正念头分明,临终时万念皆空,欢欢喜喜上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世尊为我们开导,弥陀世尊慈悲接引,我们按佛的教导依法修持,就可往生。坚持做功课十分重要,全事即理,不能光空讲理论,事相上不能忘记。当各种生死苦恼境界来时,特别在修行中间,非但要静中修,而且要动中修。上座做功课时是修行,大悲咒、心经、普门品或大乘无量寿经念一遍都可以,各人安排不同,但功课后多数居士忘了修行的任务,忘了自己是一个佛弟子。佛弟子就是以修行为家务,二六时中念念不忘,寂而常照。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照。在功课时要念,平时也需要念,念就是转化习气,消磨习气,处处与习气斗争。这是修行重要关键。功夫不易上去,得定开慧,不易做到,境界来时往往不易洒脱自在,因此,不但要理事不二,同时还要动静不二,静中要修,动中也要修,上座时修定,下座时用智慧对付一切、影响一切、化空一切、把一切法化空,一切法化空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我们做功课时,常念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从这里可看到,为什么不讲其他波罗蜜,而讲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对我们学佛人来讲是不能少的。因此,归纳这两点,劝请各位大德、同修,在修持时一方面身口意事相上恭敬礼拜、恭敬修持,特别在日常生活中,境界来时,喜怒哀乐来时,要提高警惕,不能随它随随便便流转,否则,功夫白用。讲得通俗一点,是处处与自己反对,与自己过不去,这是修行的重要关键。希望在座各位同修、居士,不要辜负释迦牟尼佛一片好心,在无量法门中开出一个净土法门,这法门提起就是,用不着布坛场,如密宗一样;用不着研究深的道理,如止观法门一样;一句阿弥陀佛蓦直念去,随时随地提起就是。这法门三根普被,法身大士普贤、文殊、观音等菩萨也不离开念佛,只有依佛才能究竟圆满菩提心。凡夫大多数业障深重,很痛苦,家庭干扰也大,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要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奉劝各位对一切世务、家务也要安排,好比做戏一样,明知是做戏,但做得不好大家不要看。所以要精心处理好,安排好,尽自己能力做好世务、家务,在这基础上要“心无所住”,过而不留。《金刚经》妙义无穷,任何四句偈可胜过七宝布施,胜过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因为一个是无为法,一个是有为法;尽管七宝布施,还是有为的,而《金刚经》四句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还是要生,但要生无所住心,不要粘住。每位居士要反问自已,一切六尘境界来时,不住牢,也不断灭,还是有心。这是什么心?请各位自己去参究。

总的来讲,净土法门即事即理,即心即佛,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不可思议的奇妙法门。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用不着其他方便,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心开。自心开悟,知道去了妄心,还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心,还有一个如如不动的实相,这是一方面;还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收摄起来;这时清净之念,就是正念,正念就是佛念,净念相继,念念不污染,念念都是实相境界,这时也就是涅槃境界,“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通过今天祝贺浴佛节,大家皆大欢喜,继续努力用功吧!


更新于:2021-12-03 18:4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