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强调读诵圣贤经典?

刘余莉2022-04-17 13:09

简介【“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所谓“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意思是不符合礼法的事情不能说,不符..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所谓“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意思是不符合礼法的事情不能说,不符合道义的行为不能做。这也是孔子对颜回所说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的“动”不是动作的意思,而是起心动念的意思,如果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念头,都不能生起。

古人把人的行为分为身、口、意三种,使自己的身、口、意三种行为都能够恪守礼法,就做到了古圣先贤所说的“克己复礼”,这样才能离成圣成贤越来越近。

《论语》中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所学的就是古圣先贤之道,他一生所秉持的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这里“古”是古圣先贤之道,就是古代圣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所以尚“古”,并不代表不讲创新,并不代表不懂得与时俱进,而是注重要掌握蕴藏于其中的恒常不变的规律,这个在古人那里被称为“道”。很多人说传统文化不讲创新,是他不懂得传统文化的辩证法。

例如《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这个“易”字就有三重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变易、变化”的意思,说明人世间的人、事、物等现象是变化莫测、变化无穷的,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易经》的第二个含义是“不易、不变”的意思。告诉世人,虽然现象是变化莫测的,但是不变的是规律,是道。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只有掌握了那个不变的道,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就像老树每一年都会抽新芽、发新枝,但是它的“根、本”并没有改变。

第三个含义是“简易”,简单的意思,所谓大道至简。说明真正深刻、复杂的道理,都是以非常简单的方式来表达的,其目的就是让人们易学、易懂、易记、易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果。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这就是核心价值观,每一个价值观概括成一个字,至简到极处。它容易记,也容易在社会上普遍推行,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所奉行的价值观。虽然现象变化莫测,但是只要掌握不易的规律、不易的道,就能把事情处理好。这就是《易经》的三重含义。

现代人很喜欢读书,也很好学,知识面很广博,但是所看之书未必是经典。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对自己所阅读的书、所看的电视节目等没有选择,可能看的越多,所受的污染越严重;看的越多,问题越多,烦恼也越重。


这就是因为我们看的不是符合圣贤之道的内容,所以让你无所适从。这个人这样说,过几天另一个人又换另一种方法说,你不知道到底应该按着谁的说法去选择。一旦自己对所学的内容不加选择,就很可能使自己本来清净的心性受到潜移默化的染污。

《群书治要·新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说明学习古圣先贤之道的原因。它说:“汤曰。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

这段话是讲,学古圣先王之道的人像太阳一样,一个人静坐冥思苦想的时候,就如同舍弃学圣贤之道,就像舍弃外边的太阳光明,而去屋子里接近小小的烛光。烛光虽然可以让你有小小的见识,但开启不了你的大智慧,所以明智的君主和君子都崇尚学圣贤之道,崇尚读诵经典,而不是一个人独自地冥思苦想。所以我们要学就要学圣贤之道,要读就要读经典,这样才能学有所成,进而帮助我们变化气质,成圣成贤。

这里要强调,古圣先贤求学和现代人求学的目的不同,现代人求学注重的是学知识、学技能,旨在广学多闻,而古人求学目的是明心见性,所以求专一,求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并不是说学的越多,知识越广博,就越有智慧。智慧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只不过现在被各种烦恼、习气所障碍住,使它不得显现。所以学道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减少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

正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是说学的越多就越好,有知,就一定有所不知。知道的再多,只要有知,就会有不知的东西。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所不知?那就必须要求“无知”,“无知”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这就像镜子一样,镜面上什么图画都没有,这就叫“无知”。结果能够“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它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谁来就现谁的像。但是如果镜子上有了图画,本身被染污、蒙蔽了。那么谁来,都现不出谁的像。所以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就是中国传统儒释道求道和西方人求学的不同之处。为什么强调读诵圣贤经典?读诵经典的目的是为了静心。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其义自见 ),其实就是见性了。通过读书千遍把自己的心给定下来,让浮躁不安的心平静,定的久了,智慧就自然开启。这就是《大学》上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说明儒释道三家求道的方法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如果所作所为都遵循礼法,遵循古圣先贤之道,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形成习惯,无需刻意选择。纵使言语传遍天下,也不会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为,为天下人皆知,也不会有怨恨、厌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三者”是指合于先王礼制的服饰、言语和行为。宗庙是古代祭祀先人的场所。古代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卿大夫是三庙,士有一庙,庶人没有庙。祭祀祖先就是在宗庙中进行。卿大夫的服饰、言语、行为如果都能够遵守礼法、道德,就能够守住他祭祀先祖的宗庙,使他的家道、家业、家风、家教,代代相传。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这首诗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篇。“夙”是早的意思。“夜”是指暮的意思。“一人”是指天子。卿大夫早晚勤奋不懈地事奉天子,尽忠职守,这样才能实现其孝道。“一人”,虽然指天子,但是君臣是一体的,对天子尽忠,就是对人民尽忠,对自己负责。因为“自他不二”。所以对天子的忠,尽到极致,也可以明明德,通达自性,找到真我。

所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被称为性德。从任何一个字入手,把这一个字做到极致,都可以回归自性,达到明明德的效果。它是和自己的心性相通的。所以助人就是助己,对天子尽忠,其实是帮助自己达到“天地与我同根,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所以“一人”,其实就是真我,真正的自己。


不符合先王规定的服饰不敢穿;不符合先王礼法的言论不敢讲;不符合先王道德的行为不敢行。所以不合礼法的话不讲,不合道德的行为不做,自身不说败坏德行的言语,不做败德的行为,言语传遍天下也没有过失,即使所作所为为天下皆知,也不会招致怨恨或厌恶。这三者都能具备,然后就能守住祭祀先祖的宗庙。《诗经》说:要早晚勤奋不懈来事奉天子。这个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更新于:2022-04-17 13: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