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素养生:亚健康人群更需要及时补充鲜酿酵素 !
2021-04-07 16:00
简介导读测测你的身体健康吗身体亚健康的25个信号1、十二点后睡觉;2、指甲有白点,脏腑功能失调;3、指甲有竖纹,身体处于疲劳状态;4、脸色不好有色斑;5、体重突然下降,检查是否患有某些严重疾病;6、想吃辣东西,紧张疲劳;7、很少吃主食;8、总感觉口干,阴虚或津液亏..
导读
测测你的身体健康吗
第一阶段 :头昏气短
偶尔熬夜加班、白天工作量过大、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会导致血流缓慢,让人头昏眼花、憋闷气短、无精打采等。
第二阶段:身体发沉
连续数日加班、出差,或者两三个周末没休息,身体感觉沉甸甸的,行动迟缓。
第三阶段:精疲力竭
比如说,手头的项目进入冲刺期,生理和精神承受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吃不下睡不着的人会在短时间内暴瘦,要么暴饮暴食,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阶段:小毛病不断
过劳状态持续半年到一年,欠身体的债就开始慢慢还不上了。颈肩酸痛,口腔溃疡、牙周病、胃炎……形象不离。精神上可能出现轻度焦虑、抑郁。
第五阶段:大病缠身
如果长年处于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状态,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此时疾病可能就会找上门来,轻则关节痛、偏头痛、心肌炎、肾小球肾炎等,重则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
1第一步:赶走疲劳,补充精力
人体内无数化学反应,每一种反应皆有固定的一种酵素来催化,一个细胞内,许多酵素都有各自的工作,例如淀粉酵素只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酵素只分解脂肪,转移酵素只担任搬运的任务。酵素对物质做催化作用后,会将其转变为另一种物质,但酵素本身不起变化。
不仅限于人类,对于其它生物都是一样,生命体的存在,都是依赖酵素的作用。在人体中,有无数的酵素负责体内各种化学变化,如食物的消化,手脚的动作,头脑思考,各种变化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的运转。
人们每天所摄取的营养素,是我们生命活力的来源,而如果没有酵素,这些营养素就无法消化吸收,所以身体如果缺少了酵素,任我们吃再多的食物也无法取得营养。酵素是人体对抗疲劳, 保持精力充沛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酵素是健康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源泉。这些天然植物成分能有效消除人体疲劳, 为身体注入源源不断的精力!
2.第二步:提高免疫力,生病少
要保持健康首先就要保持肠胃的健康。人体2/3的酵素就是在肠胃这个器官被制造的。所以保持肠胃的微生态平衡,激活酵素的制造能力及外补酵素对人体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人体需要及时补充维他命、蛋白质、矿物质、类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许多营养素的观念,已经开始被消费者接受,但是人们对酵素还是很陌生。其实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外,脂肪、蛋白质、糖等很多的营养素是不能直接被人体细胞所吸收的。
这些大分子营养物质必须在酵素的作用下才能被分解成最小的分子供细胞吸收。比如,食物中的大量淀粉就是通过人体的唾液、胃液及胰液所含的淀粉酶的作用变成麦芽糖,而麦芽糖经小肠分泌的麦芽糖酶作用转变成葡萄糖、蛋白质是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氨基酸、脂肪是通过脂肪分解酶分解成脂肪酸,最终成为人体能直接吸收的养分。
微量元素的消化吸收同样离不开酵素。在经历酵素第一阶段后,疲劳减少,精力也充足了。坚持服用,你会发现免疫力增强了,以前爱感冒的体质得到改善。这是因为酵素中的铁,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锌等帮助坚固免疫系统,提升机体抗病力。
3. 第三步:减轻焦虑,减缓压力
目前很多人都开始注意饮食中的营养,甚至细算食物中的营养含量。不过,即使这些都已经做的很好,大多数人却发现身体的变化还是没有相对的进展。其原因就是你体内严重的缺乏酵素,吃下去的食物没有得到身体最大化的吸收。
人体是由各种各样不同的细胞组成,酵素在人体中所扮演的其中一个角色就是把营养物质分解成最小的分子(细胞只能吸收最小的分子)。
如果体内没有足够的酵素,就不可能为制造新细胞提供充足的养分。被消化吸收的不足养分照样由血管运送至全身细胞,尽管养分不佳,但是细胞也无法选择,只能接受血管送来的材料制造新的细胞。这样的新细胞就造成了先天的不足,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变得缓慢,从而导致免疫力急剧下降。
如果体内含有足够的酵素,它就可以及时的中和对细胞极具伤害的自由基,保护着细胞不发生变性。同时酵素能够削弱由压力导致的体内平衡的变化,减少压力多大导致的胃溃疡,提高肾上腺酮水平;恢复由压力导致的血糖水平降低、肾上腺重量增加等,同时它能消除压力导致的血浆FFA 降低,达到抗抑郁和抗压力、促进睡眠的作用。
4.第四步:改善亚健康状态
改善亚健康体质,一般喝到3、6个月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身体肾脏、肝脏功能有了相当大的改善,整个人感觉年轻了好几岁!小编建议你到医院做一个身体检查,你身体的各项技能一定有惊喜的变化!因为你对酵素的坚持,你的亚健康体质已被真正改善!
相关图文
最近更新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 Inc. AllRights 学佛网 TXT XML 浙ICP备2023018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