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治国理政中顺应自然的规律?

刘余莉2022-04-27 13:42

简介《尚书》中讲:“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喜好生养、爱惜生命的品德,符合民众的心意。《傅子》中讲:“民之所好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管子》中讲:“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这都是天道人情的反映。顺应这种天道自然的规律,在治国理政中,就..

《尚书》中讲:“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喜好生养、爱惜生命的品德,符合民众的心意。《傅子》中讲:“民之所好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管子》中讲:“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这都是天道人情的反映。

顺应这种天道自然的规律,在治国理政中,就要重视道德教育,综合运用礼、乐、刑、政等手段,把人教成好人,教成善人。设置刑罚,不是以刑罚、惩罚为目的,而是要有一颗仁心体现在其中。

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作为司法官员断案的时候,他和别的法官没有什么不同,他也是依照客观实情给以公正地断案,这是他和别的法官相同的地方。他和别的法官不同的地方是“必也使无讼乎”,一定要使人们不去争讼,不起争讼。怎样才能让人不起争讼?不产生诉讼?就是一定要兴起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把人教成好人,教成善人,要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

《尚书》中讲:“刑期于无刑。刑罚不仅是以惩罚为最终目的,目的是要使人们不必再使用刑罚、受到处罚。这说明即使是使用刑罚,也是为了把人教成好人,是有一颗仁心在其中,所以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这才是顺应天道的做法。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者、教师所承担的责任,每一位领导者、在位者都承担着教育的责任。即使身为执掌刑法的司法官员,他也起到教育的责任。只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依然会受人爱戴、受人尊敬。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的弟子季羔,在魏国做司法狱官,曾经亲自判处一个人刑罚,给他实施了刖足之刑。后来魏国发生了***,季羔逃跑,结果被季羔判处刖足之刑的这个人正好在守护城门,他对季羔说:“这墙上有一个缺口。”意思是告诉季羔可以从这个缺口逃跑。季羔说:“君子不跳墙。”他又对季羔说:“这里边有一个洞。”季羔又说:“君子不钻洞。”

这个人又说:“这里边有一间房屋可以藏身。”季羔就进去了,当这些追赶他的人都走了,季羔要离开的时候,问这个人说:“我不能亏损君主的法律,所以亲自给你判定了刖足之刑。现在我遇到了危难,这正是你抱怨的时候,但是你却帮助我逃跑,这是什么原因?”

这个人回答说:“给我判处刖足之刑,是因为我犯下了罪,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而且我看您用法律治我罪行的时候,是先判了别人的罪,然后才判我的罪,这是希望我能够得以减免,这个我看出来了,而当我的罪行被判定,将要行刑的时候,您面带忧愁,有一种伤痛之心见于面色,这一点我也观察到了,您这样做并不是想对我有什么偏袒,而是像您这样的君子,自然会有这种表现。看到人民犯罪,是一种哀怜之心。会想:这个人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所以才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多么可怜,多么值得同情!这就是我之所以爱戴您、帮助您的原因。”

孔子听了这件事,这样评价:“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意思是说季羔做这个官吏,真是做得不错,虽然是依法办事,但是心存仁恕,树立的是德行;太过严苛,树立的就是怨气,既能够公正执法,又体现出他的德行。爱百姓的心,季羔做到了。作为执法人员,除了能秉公执法之外,也要心存仁恕,要以仁恕存心。是以仁恕存心还是残暴存心,是为了利益他人还是为了自私自利,结果会完全不同。

《汉书》中记载着一个酷吏颜延年的故事。颜延年身材短小,精明强悍,但是灵活敏捷,即使历史上以精通政务而著称的子贡、冉有也未必能胜过他。他作为一郡的长官,凡是下属忠诚奉公的,他都会像对待自家人一样优待他们,且一心为他们着想,居官办事也不顾个人得失。在他管辖的区域中,没有什么事是他不知道的。

但是颜延年却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他痛恨坏人坏事太过分,被他杀害的人有很多,颜延年有一个特点,尤其擅长写狱词以及官府的文书,只要他想诛杀的人,他都亲手写奏折。因为他擅长写狱词、奏折,所以上面核准判定一个人的死罪很快能通过,因为他的狱词写得言之有理,大家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很快会把这个人判成死刑。

到了冬天要行刑的时候,他就命令郡下所属的各县把这些囚犯都押解到郡上。集中在郡府统一处死,结果一时血流数里。为此郡里的人都把他称为屠伯。伯是老大的意思,说他是屠宰的老大。在他的辖区里是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全郡上下一派清明。

有一次颜延年的母亲从东海来看望他,本来是想和他一起参加祭礼,但是她到洛阳的时候,正好碰上颜延年要处决犯人,她一看血流了好几里地,非常震惊,于是就住在了道旁的亭舍,不肯进入郡府居住。

颜延年出城到亭舍拜见母亲,母亲却关门不见,他在门外脱帽叩头,过了好一阵,母亲才愿意见他。见了面,母亲斥责说:“你有幸当了一郡的太守,治理方圆千里的地方,但是没有听说你以仁爱之心教化百姓、保全百姓,让他们平安,反而利用刑罚大肆杀人,以此来树立威信。难道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就应该这样行事?”颜延年的母亲深明大义,知道颜延年做得不妥当。治县没有抓住根本,而是过于严苛。颜延年赶忙向母亲认错,重重地叩头谢罪,而且还亲自为母亲驾车,把母亲带回郡府去住。

从这里看,很多人认为颜延年是一个孝子,但是实际上孝子要养父母之志,要按着天道去治理,让父母很荣显,别人看到父母都很恭敬,所作所为能为后世所效法。祭祀完毕之后,他的母亲对颜延年说:“苍天在上,明察秋毫,岂有乱杀人而不遭报应?想不到我人老了还要看着壮年的儿子身受刑戮。”

颜延年的母亲为什么能判断出颜延年的结果不好?就是因为颜延年的母亲明白“天道好生而恶杀”的道理,她已经预料到他儿子以后的结果一定不会很好。她说:“我走了,离开你回到东边的老家去,为你准备好葬身之地。”颜延年的母亲回到家乡,看到颜延年同族的兄弟,也把以上这些话讲给了他们。结果过了一年多,颜延年果然出了事。东海郡的人没有不称颂颜延年的母亲贤明智慧的。

由此可知,明白道的人,要按着天道去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治国理政。既然上天有好生之德,从政也要顺应天道,以仁恕之心待民,而不能过于苛刻。因为他是百姓的父母官,所谓的“民之父母”。

父母怎样爱儿女的,是不是因为他有病了就弃之不顾?爱民如子,哪有做父母官的人对儿女这样屠戮的?如果把人民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把能够逮捕多少人,杀戮多少人,作为自己的功绩去称颂,为了邀功请赏而毫无怜悯之心,这是与天道不相符的,结果一定不会很好。

《汉书》中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圣王是承顺天道来从事政治,而天道都有好生恶杀,有仁爱之心。圣王一定是把道德的教育作为首要任务,而把刑罚设置得非常简单。现在废除了古圣先王的道德教化,单单地用执法之吏来制裁人民,还想让道德的教化化被四海,这是很难成就的。这是当时的董仲舒看到汉朝治国出现的弊端,上书觐见所说的。

这两个故事告诉大家,同样是做司法工作的人,存心却不一样,有的是虐民,用残酷的刑罚对待百姓,树立自己的威严,并且以此作为荣耀。而有的却是心存怜悯之心,百姓对他们的回报是截然不同的,他们自己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更新于:2022-04-27 13:42
Top